“忠诚许国、志在九边”,为投身国防事业的人树立楷模;武学造诣精深,追随者何止万众;创造楼船御倭战术,发明独轮战车,激励更多人勇于开拓创新;低调处世,既不踩道德的“高跷”,也不献媚权贵,谦逊仁爱的品格更令其成为后世之范——他,就是泉州人俞大猷!
人物名片
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明代泉州晋江人,抗倭名将。常年率军与倭寇作战,荡平为患多年的倭寇,战功累累,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创立兵车营,累迁福建总兵官、后府佥书。卒赠左军都督,谥号武襄。
拜名师
习得文武之艺
俞大猷一生与戎马战舟相伴,在他数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但也遭过诬谤,受过弹劾,历过免职,下过死狱。他的传奇色彩在泉州古代名人史上,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就风格而言,俞大猷算是一名典型的儒将,他一方面作战果敢勇猛,另一方面战术缜密,还识大体、顾大局。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琼州五指山一带黎民诸部叛乱,两广总督欧阳必进调遣俞大猷前往征伐。于是,俞大猷会同副将沈希仪等进攻叛军先锋部队,俘虏、杀贼5300多人,招降3700多人。按以往惯例,接下来就将进剿黎民山寨了,但俞大猷却不愿再造杀孽,他上书给欧阳必进称:“黎民也是人,隔几年反叛一次就征讨一次,这难道符合上天怜恤生民的意旨?当下之计应建城池,设立市镇,用管理汉人的方法综合治理,这样才能安境保民。”言语中肯,理性客观。总督欧阳必进听后十分认同,全盘采纳了他的建议。接着,俞大猷单枪匹马进入山寨,与黎民约定和平共处准则,琼州遂告安宁。俞大猷就是这样的人,不好杀戮,不愿贪功,事事以国家、民众利益为先。他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思想,一切还得从他年少学《易》说起。
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俞大猷出生在泉州晋江濠市濠格头村(今属洛江区河市镇溪山村)一个下级军官家庭。他5岁时在家乡入塾读书,9岁随家迁居泉州城内北隅,与邓城、汤克宽等读书于清源山清源洞。15岁晋文秀才,与李杜、薛南塘、史文斋、史礼斋等十余人继续读书于清源山紫泽书院,并习武于清源洞,人称“十才子”。当时泉州城内有一股《易》学研究热,俞大猷在那样的学术氛围下,先后拜名儒蔡清弟子王宣、林福和军事家赵本学为师,努力钻研易经。后又从师精通“荆楚长剑”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达到了“剑术天下第一”,跨马引弓,百发百中。
王宣、林福、赵本学三人均为当时泉城名师,王宣以《易》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以《易》明心性忠孝仁义之奥,赵本学以《易》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著有《韬钤内外篇》和《孙子注解》。俞大猷对三师之意均能默契神会,融会贯通。正因年轻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俞大猷日后得以成长为明代独树一帜的名将,不仅有杰出军事家的战事审断力,而且拥有杰出政治家的思想远见。
荡倭寇 世宗朝战将列第一
嘉靖元年(1522年)俞大猷20岁时,父亲俞原瓒卒。他弃儒就武,承袭世职百户之职,开始军旅生涯。31岁考中武进士,升正千户,守御金门所,但一直到了45岁那年,才有了真正立勋功的机会。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他被派去打海盗,在汀州府俘获了300多人。
嘉靖年间的大明王朝,在海防上漏洞百出,军队战斗力差强人意,战船的数量缺额严重。这种掉以轻心的国防形势,已使国门向倭寇打开,没有防御纵深体系的海岸线成为海盗们肆意劫掠的“财富后花园”。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右副都御史朱纨巡视福建,推荐俞大猷为备倭都指挥。这时正值安南入侵,安南大臣范子仪统兵入侵钦州、廉州,扰乱边境。俞大猷受命前往讨伐,结果生擒范子仪的弟弟范子流,击溃范子仪军。然而俞大猷讨平范子仪叛乱后,权臣严嵩却不将他的战功上报朝廷,只随手给了他五十两银子以示“奖励”。俞大猷也不以为意,转身又奔赴琼州讨伐上述的黎民叛乱。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俞大猷与戚继光、邓城等将携手,歼敌5000余人,才平定了苏浙倭患。出生于沿海之城泉州,俞大猷对海洋并不陌生。他在抗倭时提出的是御海洋、御海岸、御内河、御城镇的多层次、有纵深的海防战略,即“大洋虽哨,而内港必防;内港虽防,而陆兵必练;水陆俱备,内外互援”。在抗倭名将中,俞大猷是最早提出全方位战略的将领之一。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俞大猷任福建总兵,与副总兵戚继光、闽浙总督谭纶合兵剿倭,大破倭寇于平海卫,杀敌2200余人,救回3000多名被劫的居民,光复兴化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俞大猷改任广东总兵,大破倭寇和海上武装于海丰、潮州、南澳等地。隆庆三年(1569年),俞大猷和总兵李锡、郭成等人,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消灭了曾一本海盗团伙。至此东南沿海倭寇及海盗基本被荡平。
从嘉靖二十六年到隆庆三年,俞大猷经历的大小战役何止百次,屡建奇功,名震八方,终使“百年积寇尽除”。《明史》说他“世宗朝老成宿将,以大猷为称首”,即在明世宗朝的战将中,俞大猷排列第一,评价甚高。他致仕时,朝廷颁赐牌匾,上书“昭代儒将”。
擅发明 具前瞻性军事理念
天资聪慧的俞大猷在那个年代里,绝对是位“潮”男。这种“潮”不是指外表上的,而是表现于他思想的先进性,也在于他深邃而有前瞻性的军事理念。他除了能文善武、多才多艺外,还是个天才军事发明家。在军旅生涯中,他创造了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独轮战车其实就是“古时战车+火炮+盾甲”的综合体。后来,俺答汗进攻大同城时,山西巡抚李文进就是用100辆这种独轮战车,配以骑兵三千,在安银堡将10万敌人杀得屁滚尿流,获得百年来最大的胜利。
提到俞大猷的传奇色彩,就不能不提他的武学造诣。虽身为武将,但是大猷的武学境界之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嘉靖中期,俞大猷曾被派到广东新兴、恩平两地去剿灭山贼。俞大猷厌烦杀戮,于是想了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法子——仅带着几名亲信,跑去山贼洞里和山贼们“谈心”!当然,想跟山贼对话,不露两手真活是不行的。大猷干脆每次一进洞就先亮一下身怀的绝技,直把山贼看傻了后,再晓以利害,恩威并重,迫使山贼归降。
中华武术素尊少林,即便是在武侠小说中,也没人敢跑去嵩山少林寺跟住持说,你们的看家本领不值得瞧了。俞大猷却做到了这件连小说家都不敢想的事情。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自北方云中奉命南征,途经河南。因素闻“嵩山少林寺有神传击剑之技”,而他的师傅李良钦就是南少林高手,故特别造访少林寺。所谓“击剑之技”,即棍术。俞大猷看了寺僧演练的棍术后,认为少林寺武学已经“次传而讹,真诀皆失”。住持小山上人旋即挑选两名武僧宗擎和普从,随俞大猷南征学习棍术,希望能帮少林寺将失传的“击剑之技”恢复起来。后来这两名武僧果真跟随俞大猷苦练三年,终于学有所成,把长棍技艺带回了少林寺。
多遗迹
旷世名将浩气长存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俞大猷的《舟师》诗,迄今读来荡气回肠。大猷在忙于国事、战事之余,仍为后世留下了《剑经》《兵法发微》《洗海近事》《镇闽议稿》等著作,另外还编辑了《续武经总要》,留下煌煌十六卷的《正气堂集》。不管是从崇文或者尚武的角度来讲,他都有能力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言人”。
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俞大猷文化遗址:俞大猷读书处遗址;练武遗址——“百丈坪”“练胆石”“鸡笼寨”等;俞大猷捐资建造的古代石桥——濠溪桥及其碑记;以传授俞大猷武学精髓为己任的国术馆、武术学校等;展示英雄史迹的俞大猷事迹展览馆、纪念馆、俞大猷公园等;清源山上的“君恩山重”石刻、兴化平倭胜利崖刻和石狮市永宁镇朝阳山上的“镇海石”,隐含着他的成长轨迹;晋江磁灶将军山上则有英灵魂归处——俞大猷墓。
泉州老城区北门街一带还有众多与俞大猷有关的地名:“都督第”在北门街东侧,都督俞大猷在此建府宅,人称“都督第”;“模范巷”,在都督第东,俞大猷有一营有功士兵驻此,人称为“模范”,故名;“营房街”是俞大猷兵营所在地,今已统称文胜巷;“破柴巷”,在都督第南,因兵营食堂设在这里,士兵常在巷中劈柴,故名。除此之外,发端于宋代的泉州刣狮(狮阵),据说在明代之后,也糅合了俞大猷教授给军士的“阵法武术”。
后世对俞大猷的历史评价极高,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曾赞:“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清朝杰出政治家张廷玉则称:“大猷为将廉,驭下有恩。数建大功,威名震南服。”
“胡然北斗宿,化石落人间。天不生奇石,谁擎万古天!”这是俞大猷留在清源山南台岩崖壁上的诗刻。一字一词间,浩气万丈,透过诗刻,这位纵横天下的旷世名将仿佛又屹立于眼前,手握宝剑,目视前方,不怒自威。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社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