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诗人黄永玉曾在其“人生之书”《八年》中,两度提及德化程田寺的难童教养院,对该院惦念不忘。而这教养院实际上就是凤林慈儿院,是爱国华侨叶迺矧于1939年倡建的。抗日战争期间,凤林慈儿院收养了众多孤儿,曾被誉为“难童乐园”,成为近代福建慈善事业的一张“名片”。叶迺矧的善行义举亦成为“大美德化”的最佳注脚之一。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陈小阳 通讯员 静萍 文/图
自营橡胶品牌信誉远扬
在德化县国宝乡内,有一个小村落,村名颇具禅意,它就是“佛岭村”。这里朝霞暮雾,四时烟云,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被人们视为钟灵毓秀之地。清光绪八年(1882年)10月,爱国华侨叶迺矧(亦作叶乃矧)便诞生在这里的一户贫农之家。
国宝叶氏自古以来极为重视教育。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国宝叶氏就创办了郭坂书塾,名士陈大亮还曾在该私塾内为叶氏谱牒作序,儒学之风在这里积淀已久。叶迺矧的家虽穷,却也有着密不透风的庭训,严格的忠孝仁义礼节在这里一丝不苟地承袭和传递着。叶迺矧打小就懂得“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也清楚“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刚刚年满13岁的叶迺矧便追随亲戚离乡渡海,前往马来西亚(时称“英属马来亚”)打工谋生。“年幼的叶迺矧之所以要下南洋,完全是因生计所迫,但他能吃苦耐劳,渐渐便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德化县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叶志向说道。叶迺矧16岁时,在一间制鞋店当学徒工,3年期满就能独立制鞋,收入渐有盈余。而后30多年的勤劳俭约,为叶迺矧攒下了一些积蓄,遂于1930年开始独建橡胶加工厂。
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结成“轴心国”同盟,妄图瓜分世界。日本除了发动侵略我国的战争之外,还把战火引向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地区。在这段时期,橡胶成了亚洲各国紧俏的战略物资,叶迺矧的橡胶加工厂也得到了迅速扩张,工厂利润十分可观。着眼未来的叶迺矧于是增资购置商店,用以销售橡胶与百货,其自营的“福美牌”橡胶,货物畅销,信誉远扬。如此经过10年时间的奋斗,叶迺矧的家业逐渐兴旺。
一生俭朴却多行善举
叶迺矧在异域他乡艰苦创业,山里人的质朴本色使他即便在自己事业最兴旺之际,也依然过着粗衣淡饭的俭朴生活。虽然日子在勤劳的汗水中慢慢度过,但远在马来西亚的叶迺矧对于故乡的思念,并未随岁月的消逝而变淡。相反,他一直积极关注着家乡的各种变化。1923年,德化土坂村(今蒲坂村)“登龙桥”重修,乡人到海外募资,他毫不犹豫地鼎力资助。据叶志向介绍,登龙桥始建于宋,亦称惠政桥,是古时德化县城通往大田、尤溪的必经之路。如今,登龙桥畔立有1924年的“重建登龙桥”石碑,其中“捐资芳名”一栏中,赫然镌刻着“叶乃矧”之名。
为使家乡孩童能有更多的就学机会,1928年,叶迺矧捐资500银元在国宝乡创办了南阳小学。要知道,当时1块银元可以买到20斤左右的大米,所以500银元已经是笔不小的数目了。1930年,为了激励家乡子弟勤奋学习,叶迺矧再度捐资500银元创立“叶氏奖学金”,每年有不少优秀学子通过努力赢得该奖学金。
1937年,日军挑起“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消息传至马来西亚,震撼了当地华人社会,激起华人社会捍卫祖国主权、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义愤。血浓于水的爱国情怀促使叶迺矧等大批爱国华侨投身于支援祖国的行动中。1938年,叶迺矧出任马来亚怡保昔加挽筹赈分会理事,他不遗余力地向广大华侨宣传抗日救亡思想,多次面向华侨筹集物资、款项,用以支援祖国同胞开展抗日斗争。
倡建慈儿院带来希望曙光
1939年,叶迺矧回国,到泉州东岳山祭扫亡兄叶乃滔之墓。在得知兄长叶乃滔是泉州开元寺救济所收殓安葬的,叶迺矧感激涕零。回德化后,他就仿照开元寺创建慈儿院的做法,在德化倡建慈儿院,并率先捐资1万元作为启动经费。此举马上得到热心慈善事业的瓷商苏由甲的支持,他慷慨捐资1千元襄助。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热心慈善事业的华侨以及本县乡绅纷纷捐资支持,竞相添置教学设备。德化千年古寺程田寺的住持释照也捐出寺租作为办校的日常经费。经周密筹备后,由叶迺矧、苏由甲、苏友仁、李亚中等组成董事会,借用程田寺原慈英初小办学场所为校舍,于1939年4月创办了德化县“凤林慈儿院”,并聘惠安人李述贤为首任院长,李述贤的夫人吴秀珊任生活指导。
抗日战争期间,凤林慈儿院尽力收养大批难童、孤儿,人数一度达到200余人,曾被誉为“难童乐园”。慈儿院创办之初,院长李述贤推行陶行知的新教育,以“知行合一”为宗旨,将生活与教育、社会与学校糅合在一起,实行工读制度(即半日学习、半日劳动),试图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体魄、科学头脑,又具有农夫身手以及艺术审美的新一代。学校还利用周边山地自办农牧场,供院生种粮食、果蔬,引种可可、甜菜、番茄,繁育茶花等。慈儿院的新教育模式引来省内外报刊争相采访,学校声名鹊起,成为近代福建慈善事业的一张“名片”。
慈儿院首任院长李述贤病故后,由李亚中接任,慈儿院也易名为育幼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亚中前往香港,院务由其弟李潘国负责。1949年,德化县人民政府委派林其祥、陈士盂接收该院,并改为德化公立育幼院。1953年,育幼院并入莆田县黄石儿童教养院。
凤林慈儿院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它为许多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慈儿院倡建者叶迺矧的慈济义举也被传颂至今。
新生老宅尽显独特魅力
“风御疏清磬,云柯抱晚楼。”佛岭村“福美堂”背靠青山,坐落于大片青青稻田之间。步入这座古民居,白墙、灰瓦、青石砛、木梳窗等渐入眼帘,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带着依稀可辨的时代记忆。
据国宝乡党委秘书肖友宗介绍,福美堂是1928年由爱国华侨叶迺矧及其堂兄弟叶迺水所建,为二进二层古民居建筑。叶迺矧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常返乡居住于此,所以这里亦是他的故居。20世纪五六十年代,福美堂曾被借用为人民公社办公楼。如今,福美堂大厅内两边的墙壁上方依然可见用红漆正楷书写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等字样,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烙印。
1948年,叶迺矧裔孙叶子仪、叶子正兄弟姐妹八人在父母带领下从马来西亚回国,1949年在国宝小学读书。后于1950年迁居县城阔埕,兄弟姐妹还曾到育英小学就读,1952年重返马来西亚。可以说,国宝乡对于叶氏家族来说,有着“根”的眷念与寄思。
肖友宗表示,2016年,山有文旅通过佛岭村委会租下福美堂,将其打造成山有福美民宿。而今,在人们精心的修缮下,福美堂这座老宅褪净尘埃,拥有了现代风情,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山有福美民宿已成为‘网红’民宿,这里还是爱国华侨叶迺矧的故居,很多游人为此慕名前来‘打卡’参观。”老宅重焕光彩,也给当地民众带来好处。以往佛岭村村民大多外出谋生,村里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学龄前的儿童,平时冷冷清清的。现在有了福美堂等“网红”点,游客增加了,村子的人气一下就起来了。村民们卖点土特产或到民宿工作,也能增加一些收入,“美在山水,甜在人心。这是人们如今来福美堂最直接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