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骇浪中奋不顾身救人;面对凶恶歹徒徒手夺刀;笑对命运不公,执笔书写人生;守护一方健康,村医24年无悔坚守;为学子圆梦,本社助学廿载;三代书香秉“红烛”,一家10人育“桃李”;“熊猫血”志愿者服务队,20年来救助数千人;88岁儿子,牵手110岁母亲游古城;咱厝青年,探索人与偶的“神秘对话”…… 即将过去的2022年里,泉州一个又一个的凡人壮举,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瞬间,也为泉州这座文明之城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在这里,梳理回顾2022年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最美瞬间,传递颂扬他们的大爱。
□本版照片为资料图片(除署名外)
奋勇无惧 为生命护航
世界上有一种道德极为珍贵。这种道德就是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保护、拯救别人的生命,用正义弘扬人间的浩然正气。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么一群人,真正践行道义,化身我们身边的“凡人英雄”,用浩然正气,守护我们城市和社会的和谐安宁。
这几天,泉港交警大队涂岭中队的民警们在整理一年总结时,翻阅到潘加声经手过的资料,还有他执勤时的照片。这些让他们泪目,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潘加声离开他们20多天了。
2022年5月5日晚,潘加声在泉港区前黄镇后张村铁路桥涵洞路段带队执行任务时,一名犯罪嫌疑人企图驾车冲关,欲撞向正在执行任务的3名执勤人员,他为保护战友,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被撞倒在地身负重伤,经多方抢救医治无效,于12月3日16时10分不幸牺牲,年仅47岁。
从警26年来,潘加声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忠诚履职,甘于奉献,是泉州公安队伍和党员民警中真正体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标杆榜样。
不只是潘加声,在我们的城市,一年来,涌现出许许多多为了他人生命和财产安全舍生取义、奋不顾身的人。这一年,我们被这样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在惊涛骇浪中,他们奋不顾身救人;面对凶恶歹徒,他们徒手夺刀;面对交通事故中的伤员,他们挺身而出;溺水者命悬一线,他们毫不迟疑,跳水施救;面对火场,为救人他们义无反顾……面对险情,该出手时就出手,成功救下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 (廖培煌)
身残志坚 为美好而坚持
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为了追求美好生活,他们虽然身患残疾,但从未向命运低头,甚至达成了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让自己成为一束光照亮他人。
石狮市华侨中学的吴承谕是一名DMD罕见病患者,11岁时失去行走能力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房间里1.5米的大床被1.2米的护理床取代,轮椅成为出行的工具。“我觉得生命需要自己创造价值。”没有专业的训练、没有刻意的文学技巧,他用自己的本能去创作,去记录生活的点滴,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书写下近10万字,化为黑暗中的光,为他人带去希望,树起当代少年的榜样!
“人生的光荣,不在于永不言败,而在于能够屡扑屡起。”这是钱佳敏的人生信条。高考前夕的意外,导致她左眼受伤,永久性失明。但她不放弃自我,绑着绷带毅然走进考场,后顺利被华侨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录取。在校期间,她潜心学术,刻苦钻研,成功获得保研资格,后又继续攻读博士,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身边人。
从小患有脑瘫和强直性脊柱炎的郭晓希同样对生活充满期待。尽管找工作时四处碰钉子、吃闭门羹,但他不气馁,决定通过免费修电脑积攒客户。他还记得修第一台电脑时,拿回家整整修了3天才修好,当时心情十分激动。半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免费修电脑,不会修就上网查、问,修着修着竟无师自通,就这样积累了第一批客户。也因为价格便宜,做事认真,很多客户又介绍新客户。如今的他渐渐有了可观的收入,对生活的目标也从最初的“养活自己”到现在“让两个可爱的女儿有个家”。(魏晓芳)
助力冬奥 为泉州添彩
北京冬奥会,全世界瞩目。能有机会参加世界最高体育赛事,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愿望。志愿者、技术官……泉州人有幸被选中参与,登上世界大舞台,闪耀冬奥,一展泉州风采。
“今年秋季开学前就回到泉州了,最近在泉州寻找了几个浪点,有空就自己去风翼冲浪。”来自晋江养正中学的老师尹盛是冬奥会高山滑雪NTO的一员,参与了高山滑雪速度类项目赛道上的工作,负责赛道的平整,对冲撞后毁坏的旗门进行维护,以及现场临场情况的应对等。“有幸能为冬奥会贡献一份力量,真的是一件自豪和兴奋的事情。”在他看来,冰雪运动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会令人有勇气去挑战一些未知的东西,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喜爱冰雪运动。
延庆冬奥村媒体中心是赛时冬奥村的媒体阵地,为媒体工作者提供采访所需的设施和技术支持,并为他们提供免费简餐和赛时信息服务。而泉州女孩陈丽君是该中心的新闻运行副经理。热情服务世界各地媒体人、学习顶尖记者的工作模式、为冬奥会上的泉州元素自豪……陈丽君认为自己很荣幸能成为冬奥会上“泉州身影”的一员。结束自己的冬奥旅程后,她便回到学校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接下来将准备找工作。“有考虑选择与传媒相关的专业,在自己比较熟悉的北京或福建发展都可以,希望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她与记者分享道。
同样来自泉州的洪严担任的是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协助中国台北代表团的领队完成各项日程。冬奥会期间,洪严的工作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肯定,他说:“作为一名泉州人,身在别处,本身就是一张宣传泉州的名片。我希望此次的志愿服务,向更多人传递出泉州爱拼敢赢、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冬奥会的志愿工作结束之后,洪严返回学校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和其他毕业的手续。6月份,他回到了泉州,利用假期放松身心。如今他已前往香港大学攻读法律硕士。
(魏晓芳 郭芳蓉)
践行初心 为万家保平安
为保道路顺畅,他18个春节未能与家人团聚;为守护一方群众健康,村医24年无悔坚守;为守住绿水青山,他25年如一日深山护林;为保障机场供电,他甘做28年“老黄牛”……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用坚守践行初心,保万家幸福平安。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对于肩负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重任的高速交警来说,却是一年中最为紧张和忙碌的时候。今年56岁的胡裕高就是众多高速交警中的一员,他已经连续18个春节坚守在岗位上,为群众的出行保驾护航。“有时候感觉愧对家人,这么多年,没有尽到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说,但想到能够为大家的出行保驾护航,一切都是值得的。
每年春运也是机场最忙碌的时候。“供电就是机场的心脏,如果电力供应不上,整个机场就会瘫痪。”泉州晋江国际机场飞行区管理部供电保障科的肖文锻始终以细致严谨的作风恪守职责,把好机场供电和灯光保障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从业近三十载,从未发生过在恶劣天气下出现断电、设备故障的情况。
在德化县雷峰镇,44岁的陈贵才不畏严寒走村入户为村民义诊,而这样的义诊他已坚持了24年。“做医生要有仁心。”这也是陈贵才常说的一句话。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守护着一方村民的健康。
而在南安罗山国有林场,58岁的护林员卓金龙每天8点出门,骑上摩托车,开始一天的巡山生活。这片山林他已走了25年,以前每天都要走10多公里,每年要走破3双底加厚的布鞋。
今年48岁的赖辉煌,是德化九仙山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工程师。他追随着父亲的步伐,成为一名高山气象人,常年在海拔1653.5米的德化九仙山上,观测着风云变幻,一干就是26年。(张晓明)
大爱无疆 为文明增色
岁末年终,因为疫情的原因,全国一些城市血库告急。目前,泉州血源供应情况正常。前几天,各县(市、区)的几名“熊猫侠”,特地赶到中心血站,为一名病患紧急献血。这些“熊猫狭”都来自有着优良献血传统的泉州市红十字Rh阴性血型志愿服务队。
“每一名志愿者都记得我们的承诺:当我们健康的时候,用涓涓热血去救助那些危难中的同胞;日后万一队伍成员需要输血,志愿队伍将全力给予血液支持。”泉州市红十字Rh阴性血型志愿服务队队长林德平说。
熊猫般稀有的血型,令他们汇聚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熊猫侠”。为保障Rh阴性血型人群的临床用血,2002年,市中心血站牵头成立志愿队伍。当年10月22日,已经参加献血的Rh阴性血型人员杨繁荣、周培生、张忠南、吴伟宏、王逢麒、林志泉、戴庆春等7位志愿者汇集血站座谈,向全市Rh阴性血型人员发出倡议,成立无偿献血互助服务组织。2002年11月27日,Rh阴性血型志愿服务组织“爱心血库”成立,有成员30人。2013年5月,志愿队伍与时俱进,成立“泉州市红十字Rh阴性血型志愿服务队”,在应急献血、无偿献血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等人道博爱的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志愿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志愿者近千人,是全省最有影响力的Rh阴性血型志愿队伍。
“熊猫侠”们抱团救人,20年来,志愿献血4639人次,帮助4420人次重获新生,为我市Rh阴性血型人群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生命安全网,也为泉州这座文明之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颜色。(廖培煌 许艺斌)
传承创新 为民族之魂守护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是引领我们满怀信心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守护千年文物、传授非遗技艺,探索人与偶对话,泉州文化工作者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民族之魂、泉州之魂,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他被省文物局评选为2021年度“最美文物守护人”,但坚称自己只是队里普通的一员,这份荣誉属于执法支队所有人。12年来,他不忘初心,坚持与各类毁坏文物的不法行为作斗争。他就是泉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二大队负责人吴志诚。“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能有幸参与到文化遗产守护者行列,是我人生的幸事。”他用12年文物守护路,诠释了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责任与担当。
文化遗产需要守护者,也需要传承者。从8岁开始,黄龙枝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开始学习竹编手艺,帮家里人分担生活压力,成年后他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已不用再靠此生存,却早已对这门手艺难以割舍。今年以来,作为南安码头镇南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的他,坚持每周教授孩子们做竹编,希望能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这门老一辈赖以生存的技艺,感受传统手艺的精妙和匠心精神的可贵——同时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传承的种子,静待其生根、发芽、开花。
文化遗产如何让现代人更容易接受,不少人在探索创新中。24岁的泉州人卢威鑫和他的创作伙伴黄将毅、龙静雯将泉州木偶戏和现代舞蹈融合,尝试开创一种新型表演形式。在创作的一个多月里,他们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作品上,不断对作品进行探讨打磨和改进。虽然中途有很多碰撞和坎坷,但最终的呈现,他们都较为满意。意大利的老师们对于他们的作品很感兴趣,觉得从这个作品感受到了浓浓的东方文化气息。
如今,卢伟鑫已前往意大利学习,他想将泉州木偶戏和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外国人。
(杨泳红)
助学廿载 为学子圆梦
“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本社联合部门开展助学20年的不变“初心”。学子们刻苦学习、乐观向上的励志故事,令众多爱心人士和机构动容,他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用爱托起一个又一个贫困学子的理想,为学子铺平求学之路。
“我已经到学校,上了几节课后,感觉大学的学习生活会十分有趣。”
“刚入校时,我每天有空就去逛逛校园,品尝校园美食,现在和同学舍友们都互相认识了。”
“社会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不仅减轻了我们求学路上的资金负担,还温暖了我们的心灵,更激励着我们在羽翼丰满之时尽自己所能传递这份爱心。”
由泉州市慈善总会、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2022助学活动圆满结束,又一批学子在爱心人士、热心企业的帮助下,顺利进入大学的殿堂,开启逐梦之旅。学子们心怀感恩,第一时间向帮助自己的爱心人反馈大学生活的喜悦。
“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自2003年启动,到2022年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20年来,活动共筹得善款2317.97万余元,帮助6794名(次)学子圆了大学梦。助学活动为家庭困难但又坚韧不拔、坚持求学、品学兼优的学子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社会各界热心企业、爱心人士了解并资助他们。
每年的助学报道,都吸引了大量爱心人士的关注和参与。他们有企业家也有员工,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有泉州人也有外地人士。
今年助学活动刚开始,深圳市松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泉州人蔡松江先生就决定捐赠10万元助学款,他表示:慈善不只是捐钱,慈善是做人,是为了构建一种和谐稳定的环境,让大家都能发展。就如“共同托起他们的理想”助学活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及学生的善举,使更多的学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人默默关注支持,热心捐资却不留名,如吴先生、苏先生、陈先生……一些人则走到前台,联合主办方全方位参与助学。他们不仅慷慨解囊,帮助困难学子摆脱困境,还从情感上关怀学子,鼓励引导他们乐观向上、积极面对生活。
(陈明华)
接力育人 为桃李满天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立国之本。为了桃李满天下,三尺讲台成为他们的最爱,他们一代又一代,扎根基层,接力育人,可谓最可敬的人。
在安溪,刘贵金一家祖孙三代,有10人坚守在教育战线上,用责任与信念展现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风采,教龄总计249年,今年被授予泉州市“教育世家”称号。刘贵金今年已经83岁,在他看来,只有与时俱进,不断给自己充电,才不会被时代淘汰。闲暇时,他和妻子两人会上网查阅资料,阅读各类书籍、报刊,学习新鲜的知识。由于家中教师数量多,每次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的总是当下最热门的教育话题,交流教学心得,总结教学经验,聊工作乐趣、解教育困惑……刘贵金的儿子刘剑艺不禁调侃:“每次家庭聚会,就像是开小型教育论坛一样。”
“同学们,今天第一节是语文,我们现在打开课本……”近日,路荇小学开启了“网课模式”,洪明春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准时出现的电脑屏幕前为3名学生上课。路荇村位于南安、安溪、永春的交界处,从去年秋季起,村里的路荇小学只剩3名学生,洪明春成为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去外面读书,这是我留下来的意义。”今年是洪明春在路荇小学教书的第31个年头,他见证了学生从最多时候的200多名到如今的3名,尽管如此,他仍尽量为学生创造与普通学校一样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孩,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走出山村。(魏晓芳 郭芳蓉)
无私陪伴 为亲情注解
有一种幸福,是88岁还能牵着母亲的手逛街;有一种母爱,叫不离不弃;有一种承诺,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数十年如一日,他们用无私守护,诠释人间亲情。
“曾祖母回老家了,由她的三儿子照顾。爷爷最近还在骑自行车,但受疫情影响,也适当减少外出。”王唯捷与记者分享其曾祖母与爷爷的近况。不久前,在中心市区中山路上,88岁的王金器牵手110岁母亲林妹老人游玩,温馨的一幕引来众多市民、游客围观和拍照。相关视频上传网络后,也引来大量转发、点赞。林妹老人的大儿子王金器与曾孙王唯捷与记者分享他们健康长寿之家的养生秘诀。在他们看来,心态、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作息都是健康长寿的关键因素。
近来天气转冷,83岁的庄丽珠为儿子的床多铺了一层厚厚的被褥,更加悉心照顾。庄丽珠是第七届泉州市道德模范,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忙碌:给儿子捶背捏腿、活络筋骨,帮儿子刷牙洗脸、更换衣服,做早饭、整理家务……这种充实忙碌的生活,是她48年来每天都在经历的。48年来,庄丽珠无怨无悔地照顾着遭遇意外而瘫痪的儿子,为爱坚守、不离不弃,用瘦弱的双肩撑起了残疾儿子的天空。“儿子长大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要做他的眼睛、他的脚、他的身体。”庄丽珠在丈夫因病去世后,很快从悲痛中走出来,继续守护儿子。儿子连育红心疼不已:“她现在老了,身体也不太好。我只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她能一直健健康康的。”
泉港区前黄镇香芹村的张香兰是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大半辈子赡养父母、抚养孩子,而她又是个伟大的妻子,从27岁到69岁,42年如一日悉心照顾遭遇变故患精神疾病的丈夫曾春桂,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重担,以实际行动诠释不离不弃的人间真爱。她对丈夫不离不弃,只希望陪伴着丈夫一起携手走下去。如今,镇里会对其进行慰问,逢年过节会为他们送去日用品,志愿者也送了一些小家电到他们家里,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郭芳蓉)
老有所乐 为梦想而活
平均年龄68岁的3个泉州老年骑友,今年六七月份历时25天,骑行2500多公里,完成了从新疆叶城到西藏拉萨的骑行。他们就是63岁的梁兴旺、64岁的张家向和79岁的李天赐。近日,记者了解到,从新藏线回来后,因为疫情的关系,他们没有再骑行出省,但平时都在坚持骑行,为明年的长途骑行做准备,他们用行动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今年6月12日,三人从新疆叶城出发,一路骑行往拉萨。7月6日晚上,他们抵达目的地拉萨,休息两三天后搭乘飞机返回泉州。据了解,三人都曾多次骑行进藏,其中张家向、李天赐第三次进藏,梁兴旺则先后六次骑行进藏。
洛江仙公山、晋江紫帽山、洛江洛阳桥、永春百丈岩……在张家向的朋友圈里,记者看到他的骑行还在继续着。他介绍,从新藏线回来后,因为疫情影响,他最近没有骑行出省,“回来后我们各自为战,我几乎每天都在泉州附近休闲骑,平均每天骑行40公里左右,为明年的长途骑行做准备。”说到明年的长途骑行,张家向表示目前正在考虑三条线路,具体线路和人员要等春节过后才能确定。
三人的好友陈日明介绍,新藏线回来后,梁兴旺还曾骑行到龙岩、邵武等地,李天赐则都是在泉州郊外骑行。三人都骑行10年以上,骑行里程都超过10万公里,骑行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了。
三位老年骑友为梦想而活,以实际行动为快意人生注解。而泉港老人李送妸虽然年逾百岁,但还能洗衣做饭,她用自创百岁健身操解读长寿密码。20日,记者从老人孙子处了解到,目前老人身体状况良好,还是坚持自己洗衣做饭,坚持每天运动。
(吴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