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奋斗不息、拼搏不止。即将过去的2022年,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围绕市委“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部署,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世界遗产城市历史文化厚重、在外泉商和侨港澳台资源丰富等“三大比较优势”,推动古城提质、新城崛起、乡村振兴,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步履不停。
回首检阅这一年的“泉答卷”,泉州用一系列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以党建引领攻坚克难,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1+3”专项行动、“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等取得新进展;“晋江经验”提出20周年,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再启新篇章,民营经济研究院启动筹建,企业改制上市加速推进;聚焦打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获评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安溪铁观音成为双料全球性文化遗产;发挥独特优势,探索泉台融合发展新路,成功举办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大会,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数量全国设区市居首,凝聚侨心侨力侨智,第二届RCEP青年侨商创新创业峰会顺利举行……
□本报记者 蔡紫旻 庄丹丹 郭雅莹 吴宗宝 颜雅婷 殷斯麒 游怡冰 陈林森 许雅玲 陈智勇 陈凌鹭 通讯员 陈永添 黄颖 李霖颖 潘佳锋 程小娇
党建引领
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这一年,泉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精心组织安排,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
按照市委部署,市委宣传部精心策划“福小宣·‘泉’民讲”“‘泉’民讲二十大”等宣讲活动,通过集中宣讲、专场宣讲、小分队宣讲和录制宣讲短视频(3—15分钟)等多种形式,打造宣讲矩阵,形成“市—县(市、区)—乡镇(街道)”链式宣讲体系,提升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覆盖面、到达率和实效性。
据初步统计,近段时间来全市共组建市、县及基层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宣讲小分队160多支,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3600多场次,受众250多万人次,其中,“‘泉’民开讲”受众近200万人次,有力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奔涌在泉州大地。
打赢春天的战“疫”
这一年,面对疫情的轮番冲击和国内外形势的严峻考验,泉州始终锚定“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目标,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大局平稳向好。
3月,面对疫情突袭,全市上下一心、奋战疫情,40余天实现社会面清零,逐步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疫情期间,为稳工稳产,泉州迅速启动“无疫工厂(园区)”创建,创新推广“泉通行”,全市超七成、近4500家规上企业连续生产;社会面清零后,泉州随即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活动,走访企业3万多次、解决问题近4000件,疫情结束后7天内,超九成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复工复产。在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基础上,泉州还推出一系列增资扩产、提质增产、促岗保产措施,全力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防风险。
“党建+”邻里中心构筑“一刻钟”便民服务圈
这一年,泉州加快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建设,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孩子参加邻里中心开设的非遗体验课,既提升了见识和动手能力,又能增强闽南文化的认同感,特别赞!”家住新峰社区的郑女士经常将儿子送到鲤城区鲤中街道新峰社区“党建+”邻里中心参加公益活动。邻里中心建成后,将非遗文化传承人请进厝边常驻,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并体验木偶制作等非遗技艺。
今年以来,泉州把全面建设“党建+”邻里中心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有益探索,围绕深化拓展“1+6+X”模式,对原有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将各级职能部门服务资源、工作力量下沉到群众家门口,着力打造群众身边“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29个“党建+”邻里中心,加快补齐了政务、养老、托幼、教育、健康、文体、生活等短板,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优质服务就在身边”。
整镇推进让乡村振兴成为乡镇中心任务
这一年,泉州以整镇推进的模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同步启动、分类发展、重点培育,我市将全市133个乡镇分为31个城乡融合型、41个工贸带动型、61个农业生态型,择优筛选30个乡镇试点创建。引导各试点乡镇找准自身资源优势和发展定位,一体谋划镇域乡村建设、产业布局和项目策划,优化全镇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一年来,30个试点乡镇实施整镇推进项目243个,完成投资超百亿元。推动35家县级以上国有企业、42家县级以上金融机构参与结对共建,确定38项优势产业,实施113个致富项目。通过“连片带富”“百万村财”攻坚等多个行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增收。进一步深化“串点连线成片”,全市新增培育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村30个、省市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30个、市级精品示范线6条,打造上万个美丽乡村庭院、微景观、小公园等“五个美丽”项目。
项目攻坚
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跑进全省“第一梯队”
这一年,泉州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项目为先、项目为基、项目为要,深入开展“项目攻坚2022”活动。
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落实“一项目一机制促进度”,泉州建立“项目攻坚2022”服务保障工作机制,从分类跟踪推进、分层分级协调、项目督查通报、攻坚考核评比等7个方面,采取17项举措,全流程、全链条服务保障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稳中提质。
泉州安排市重点项目820个,总投资120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45亿元。全年820个市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超2000亿元,天辰一期、恒安二期等15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建新轮胎、国家智能铸造创新中心等120个项目建成投产。其中,204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完成比例均居全省前列。
“抓城建提品质”形成五年路线图
这一年,泉州围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四个优先”,出台《泉州市“抓城建提品质”2022年专项行动方案》。
“抓城建提品质”以开展“八个专项行动”为抓手,包括东海核心区提质、古城提质、片区更新、老旧小区(片区)改造、聚城畅通及综合交通体系提升、生态人文空间提升、村镇建设、县域特色亮点等专项行动,联动古城新城,做大中心城区。分三批策划下达1173个“抓城建提品质”项目,总投资432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68.83亿元。
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泉州东海中央活力区、泉州北峰西华洋片区城市设计编制完成。泉州获批全国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城市,盘活低效用地(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已制定城市更新5年项目计划和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开放招商“引来”万亿级投资签约
这一年,泉州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抓紧抓实抓细各阶段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扎实开展“抓开放招商 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
高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顶格成立市招商领导小组、12个产业发展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招商工作。全面梳理各县(市、区)招商要素资源、政策文件,建立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完善招商项目管理平台、项目咨询评估专家库,深化“走出去、请进来”多元招商模式,突出全员招商、全面出击、全程服务,全市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截至11月底,全市累计签约正式合同项目1903个,投资总额11184.05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年度招商任务,取得良好成效。签约项目中,20亿元及以上重大产业正式合同项目155个,投资总额6486.85亿元。
万亩工业用地迈向标准化园区
这一年,泉州把工业园区作为重新配置资源要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主战场”,实施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紧抓“规划、规范、提升、示范、招商”5个环节,以推动产业集聚、土地集约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力,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已启动近万亩工业用地改造提升,力争全年建成3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配套用房。
按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用一批“四个一批”工作机制,我市滚动推进总投资560亿元的47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1—12月,47个重点项目预计可完成投资14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额123.28亿元的120%,超额完成时序进度20个百分点。泉州经济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鲤城高新区和晋江经开区等4个园区纳入省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试点园区,泉州经济开发区荣获2021年度全省工业园区评价机制创新单项全省第一名。
民营经济
“晋江经验”20周年再出发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出“晋江经验”20周年。
这一年,从省级层面到晋江基层,福建省弘扬“晋江经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晋江经验”与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研讨会、福建省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新闻发布会、展示泉州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新作为新成效集中采访、“晋江经验”20周年招商签约大会、“晋江经验”20周年成就图片展等一系列纪念活动相继开展,《关于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支持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意见》《关于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泉州市贯彻落实福建省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工作方案》等先后出台,赋予更多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让“晋江经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更加耀眼光芒。
民营经济政策礼包惠企逾200亿元
泉州民营经济为全市贡献了七成以上的税收、八成以上的GDP、九成以上的研发投入、九成以上的城镇就业和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是泉州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也是泉州的希望所在。
这一年,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达的比较优势,开春之际,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民营经济发展大会,重温 “晋江经验”,送出惠企政策礼包,聘任招商引才顾问,签约民企重大项目,致敬纳税贡献者。一年来,各级各部门积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1+13”政策体系,聚焦“八大优势产业+四大经济”,一产一策一专班、一规划一计划一方案,加速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未来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壮大。政策直达兑现,截至11月,全市已兑现超51亿元惠企资金,减轻税费负担超170亿元。
民营经济研究院成功筹建
这一年,泉州民营经济研究院筹建工作启动,奏响打造全国民营企业家学习培训向往之地“进行曲”中最振奋的音符。
即将成立的泉州民营经济研究院,在国内地级市首创“公办民营”的民营经济研究院办院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全力建设“晋江经验”交流实践基地、民营企业家学习培训平台、对外合作交流中心、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智库、泉商文化传承研究基地五大平台。以研究院为平台,国内顶尖智库、一流名校资源正加速汇聚泉州。研究院拟聘任全国权威的经济领域专家学者担任院长,目前已确认和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51所国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达成深度合作,并邀请129位专家学者进入研究院创新发展智库和15位国内知名企业家担任顾问。
国有资本实现上市“零”的突破
这一年,资本市场“泉州板块”再添活力。《泉州市推进企业上市“刺桐红”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新鲜出炉,围绕促发展、补短板、强产业等方面,落实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加快国企上市步伐、建设多层次基金体系等工作部署,为泉州实体经济进军资本市场提供高质效金融支撑,力争至2024年末,实现全市A股及港股上市公司超55家。
国企率先引领,8月3日,泉州水务集团与上市公司蠡湖股份完成股权交割,意味着泉州首家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诞生,至此泉州国有资本实现了上市“零”的突破。民企不甘示弱,南方路机首次公开发行A股主板上市,兴通海运于上交所上市,南王环保科技正在创业板冲刺IPO上市。搏浪科技、中乔体育、九牧厨卫等在内的56家泉企入选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
外贸步入海陆“双拼”新时代
这一年,中欧班列(泉州—莫斯科)、中国泉州—俄罗斯远东航线陆续开通,泉州的外贸格局正式步入海陆“双拼”的新时代。
泉州对外贸易伙伴已覆盖六大洲,与东南亚、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构建国际化经贸合作模式,逐步形成全球性的产业生态圈。
为了让更多产品与服务从泉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泉州积极响应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对物流多样性的需求,以公路、铁路、海运、航运为依托,海陆空并举,干支线相结合,基本形成贯通全省、连接国内乃至通向世界的物流运输体系,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商贸联系覆盖全国,交流合作遍及全球,泉州优品买全球、卖全球正逐步成为现实。
万名干部走访企业3万家(次)
这一年,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万名干部进万企、一企一策促发展”专项行动要求,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对企业实施全覆盖、全挂钩、全联系。这一场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让问题解决在一线、政策落实在一线。根据最新数据,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累计走访企业32149家(次),走访率100.0%;企业提出问题3362个,已答复企业问题3325个,答复率98.9%;已办结企业问题2984个,办结率88.6%。
行动中,各级各部门对好的经验做法总结提升,出台政策措施推广应用。市直职能部门和各县(市、区)对企业提出的共性问题加大研究破解力度,共提出79条政策、措施,其中,市直部门共出台32条,各县(市、区)共出台47条。
高校毕业生留泉率提升近20%
这一年,泉州树牢“人才第一资源”理念,立足人口、人力、人才资源转化贯通,持续造优近悦远来人才生态,人才“涌泉”蔚然成风。
“选择泉州,与泉州共创未来!”今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硕士生张雄圣回到故乡,在泉州市(惠安)人才创享中心创立了雕艺工作室。谈及为何回乡创业,他表示:“一方面,对我来说泉州产业基础好,创业土壤肥沃,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另一方面,‘涌泉’行动推出了生活补贴、社保补助、创业支持等系列‘政策包’,展现这座城市尊才爱才重才的诚意,希望用行动证明自己、回馈泉州。”
张雄圣的获得感,是众多来泉留泉高校毕业生的共同心声。今年6月,泉州重磅推出“涌泉”行动20条政策,涉及就业岗位、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生活补贴、社保补助、创业支持、引才奖励等方方面面,全力打造青年人才向往地、青年发展友好城、创新创业首选地。据统计,今年全市新增培养和引进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专技人才8.4万人,高校毕业生留泉率提升近20个百分点,为“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世遗之城
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起步走
这一年,泉州聚焦“宋元中国·海丝泉州”世遗品牌定位,加强项目策划、线路规划,延伸文旅产业链条,扎实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并提出到2023年,全市人均居民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和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省前列,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比增10%以上,达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标准要求等明确目标任务。
泉州依托遗产点密集、闽南文化生态富集等优势,加快古街巷改造和文旅业态升级,策划生成府文庙片区宋元古城等六大片区拳头文旅项目,实施万盛酒店等10个住宿接待提升工程,举办“听!古城的声音”“宋江阵·青狮争霸”等活动,有力促进古城文旅核心区生成。同时,精心策划推广主题游览路线70条;打造“礼遇泉州”便民生活平台;策划开展“世遗泉州·福建文旅”等主题促消费活动800余场次,发行“世遗泉州·全域旅游卡”等。
国家级夜间经济集聚区再添两处
这一年,继古城西街东段后,泉州再添2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泉州市五店市传统街区、泉州市领SHOW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
世遗泉州城,越夜越美丽。“泉州经典夜市打卡”“泉州必吃夜市美食”“泉州花样夜市文化”……在社交媒体上,泉州夜经济成为新晋“流量明星”。除了西街、五店市、领SHOW天地三个“国家级”夜市,以及晋江阳光夜市、华大学生街、美食街等“老牌”夜市持续繁荣,今年,泉州新增清源山“悦清源”夜市、东海泰禾广场外东海岸夜市、晋江人才村夜市等“新面孔”,后备箱夜市、街头艺人、集装箱夜市等新花样备受市民游客追捧;中央商务区推出首个灯光夜游项目“东海玩聚场——‘东海追光夜’”,持续丰富游客夜消费需求。
全国首部聚焦文化旅游发展地方性法规出台
文旅经济是泉州发展的重要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年8月,省委、省政府《关于传承弘扬“晋江经验”支持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意见》明确提出,泉州要“壮大文旅经济”。
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助力泉州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部署,将文化旅游发展作为立法工作重点,积极探索促进型立法。
作为全国首部聚焦文化旅游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立足泉州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明确加强文旅发展统筹规划,鼓励、支持发展世界遗产游、非遗游、古城游、乡村文化游、工业文化游、滨海文化游、体育文化游,推动文化元素融入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以法规形式引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文旅品牌。《条例》将于2023年元旦起正式施行。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有“规”可依
这一年,我市出台《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并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管理办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立足传承、创新发展的保护原则,既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又从细微处着手让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泉州作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保护工作起步较早,2007年6月,由原文化部批复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9年,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获评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我市已出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泉州市实施方案》和《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市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安溪铁观音成为“双料”全球性文化遗产
这一年,包含铁观音制作技艺等6个福建省项目在内,“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安溪铁观音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再获世界级名片,成为全球性的“双料”文化遗产。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安溪乃至泉州重要的特色农业、民生产业。铁观音制作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我市作出不懈努力,推动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稳居全国茶品牌首位。为实现数字技术赋能,安溪在全国率先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制面向茶园监测的卫星,并于今年2月、4月先后发射“安溪铁观音一号”“安溪铁观音二号”两颗遥感卫星,针对铁观音茶叶生长开展全流程监测。
融合发展
侨资源与“海丝”产业品牌深入对接
这一年,侨界资源与“海丝”产业品牌深入对接,共享RCEP协定带来的发展契机。
第八届“海丝”品博会暨第二届RCEP青年侨商创新创业峰会在泉州石狮成功举行,来自50个国家和地区约150名青年侨商参会,来自“海丝”沿线超30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家企业参展、350名专业采购商参会。
海丝品博会增设RCEP、侨商、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闽宁合作等特色品牌展区。青年侨商创新创业峰会除了线下主会场,还开设22个国家和地区视频分会场,助力青年侨商抢抓发展新机遇。
大会同期举行福建省侨商“回归”工程重点投资项目、“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及部分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馆入驻石狮东南亚采购集散中心、品牌企业入驻“侨易邦”等签约活动。
金门供水工程迎来“双保障”时代
两岸“新四通”(即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在泉州、在供水领域率先取得突破。2018年,泉州向金门供水工程正式通水,今年12月23日,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正式批复。
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事关晋江市和金门地区民生福祉,是国家2020—2022年重点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任务为供水和水源地生态保护及修复,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湖库连通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约31.3亿元。工程建成后,将构建“双通道”供水格局,进一步完善晋江市供水网络,提升湖库水质,保障晋江市和金门供水安全,促进晋江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两岸同胞共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
今年6月,以“弘扬郑成功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为主题的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大会,在郑成功故里泉州南安举行,并在台湾嘉义设立分会场,多位岛内台胞通过视频方式致辞,部分在大陆台胞到主会场参加。
纪念大会上,两岸同胞一起追溯郑成功收复台湾始末,共同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郑成功精神的时代意义。
会后,两岸26家民间机构共同举办的郑成功陵园民间拜谒活动在南安市和嘉义县同时举行。同期在南安开幕的郑成功文化节,发布了纪录片《郑成功》,呈现一代民族英雄郑成功横洋破浪,“开辟荆榛逐荷夷”的历史过程,并举行“郑成功精神的时代意义”主题论坛等活动。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数量在全国设区市居首
闽台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2021年启动的“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在2022年迎来了一系列线上线下对台交流活动,持续提升大陆对台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
自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启动以来,全市共组织“民间信仰、宗亲宗族、传统文化、青年一代”交流活动上百场次,近十万人次台胞参加线上线下活动。
这一年,随着安溪清水岩获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市已有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南安郑成功故里、安溪清水岩四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数量在全国设区市居首;累计获批设立6个省级对台交流基地,5个省级台湾青年体验式交流中心,3个省级基层对台交流示范点,“三大平台”数量居全省设区市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