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围绕加快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来自各个代表团的市人大代表们聚焦“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扎实推进“1+3”专项行动、壮大文旅经济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泉州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颜雅婷 王虎文/文 彭燕珍 黄梓濠/图)
创建泉州中央创新区
市人大代表、鲤城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张才贵
中央创新区(CID)作为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是深度推进科技回归都市、促进都市科技转型、集聚高端创新要素的战略型平台。随着泉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泉州亟待补位中央创新区,打造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地标性区域,推动区域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鲤城作为泉州中心城区,目前江南新区具备建设科技创新区的基础和条件,既有产业基础,又有发展空间,既有创新支撑,又有优渥环境。希望泉州统筹考虑在江南新区规划建设泉州中央创新区,以鲤城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为依托,在企业培育、空间配套、招商引智等方面给予重点政策支持,打造服务大泉州的产业创新中枢,以更高水平推进泉州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泉州城市综合竞争力。
提升泉州文旅事业发展水平
市人大代表、泉州绿之园农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少槐
今年元旦起,《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正式施行,将为泉州新一轮文旅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建议继续提升泉州文旅品牌的对外影响力,加大融入国内外主流媒体、新媒体等传媒渠道的能力,有序发出泉州声音。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泉州文旅人才“引留育”力度,力争培育一批专业文旅学术团体、研究机构,以及一批本土文旅专家学者、践行保护者。要举办常态化文化主题活动,特别是以宗教文化、南音木偶等独具泉州特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大力推动文旅公益、慈善建设,在《条例》明确提出泉州文旅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和措施的基础上,补充建立多形式多层面文旅公益、慈善机构,让更多热爱泉州文化的各界人士、团体,有机会参与到文旅事业发展中来。
加快泉州港外贸集装箱航线发展
市人大代表、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总监 黄景生
泉州作为外向型城市,发展港口经济可以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发展格局。
2022年12月28日泉州石湖港区5、6#泊位通过竣工验收,现泊位总长达2200米,港区迈入年吞吐能力超300万标箱的大型港口行列。鉴于石湖港区5、6#泊位投产后产能的急剧扩张,建议泉州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加快促进泉州港外贸集装箱航线发展。
一方面,尽快出台扶持发展泉州港外贸集装箱运输业方面的财政专项政策。另一方面,对于泉州企业急需的重点航线或新航线,以泉州为始发港的航运公司,应有针对性支持。同时,积极发挥侨乡优势,打造泉州东南亚集装箱班轮点对点快线服务。此外,对于从泉州港口岸进出的集装箱,在泉州境内,给予外贸集装箱车辆免征通行费。
推广小型农机 提升机械化水平
市人大代表、南安市水头镇朴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吕子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谋划“2023年工作目标任务”的重点工作中,将“坚持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进行布置、谋划。
众所周知,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才会提高。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当前农业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泉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不太适合大型农业机械化,现在小型农机很多,也非常适合泉州丘陵农田,但目前泉州多数农民对现代化小型农业机械还不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耕种方式,出现耕地撂荒现象,非常可惜。此外,由于农耕收益低,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发展。为此,建议政府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政策支持补贴和推广,让小型农业机械化在泉州农村广泛应用,促进我市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提升。
加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
市人大代表、福建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月德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作出了“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指示。
2022年,“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激活“双世遗”多元价值,把安溪建设成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先行区,彰显“世界乌龙茶发源地”形象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安溪作为泉州市茶叶主产区,在新的一年里大有可为。
建议相关部门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加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保护与发展,全力打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样板。
加大德化陶瓷文化品牌宣传
市人大代表、德化万盛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冬菊
随着北京冬奥会陶瓷版吉祥物,卡塔尔世界杯的大咖杯、小蛮腰啤酒杯成为爆款,“世界瓷都德化”城市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极大提升了德化陶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德化窑址荣获首批陶瓷窑址类世界文化遗产,并获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这为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德化陶瓷历史文化带来新机遇。陶瓷是几千年来流淌在德化人民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同时陶瓷产业也是发现美、创造美、产生美的传统行业,值得我们去保护和宣传它,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建议我市把德化陶瓷作为建设“海丝名城”的重要品牌元素,加大对德化陶瓷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并将德化陶瓷作为城市礼瓷,帮助持续扩大德化陶瓷的世界影响力,使德化陶瓷成为“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以核心科技成果转化赋能优势产业
市人大代表、福建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许志华
20年来,在“晋江经验”指导下,泉州打拼出9个千亿产业集群、超2万亿元的制造业规模,形成“产业强”的城市根基。
勇当全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泉州应聚焦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与新材料新能源、纺织鞋服等优势产业,加快推动产业核心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未来新经济新动能培育壮大。同时,探索加速成果转化“双向飞地”内外循环机制,建立研发在中国、落地在泉州,销售在全球的大循环模式;实施“大院大所”助泉行动,大力引进高校院所在泉设立研发分支机构、加大柔性引才扶持力度;以求“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建立以项目引才、以赛引才等灵活引才机制。此外,鼓励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
完善企业合规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市人大代表、 兴通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陈其龙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实际困难。加强对民营企业“合规教育、合规体检、合规激励”保障工作,加快完善企业合规改革,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举措。
建议从三方面完善改革:加强部门联动,提高合规工作成效,注重引入专家学者力量,共同参与涉案企业合规工作的设计与推进,实现司法和行政在制度、政策、手段上的有机融合。推进诉源治理,树立精品化办案意识,真正做到“办理一起案件、辅助一些企业、规范一个行业”;能动做深“司法康复”,用好合规“工具箱”,针对行业性、普遍性违规风险点,提出行业治理或社会治理意见,创新形式开展“类案合规”,帮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合规激励,最大化释放司法善意。
高位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市人大代表、晋江市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院长 陈铭
2021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福建医院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名单,成为目前唯一落地县域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
一年多来,泉州市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落实落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提升医疗资源能级,增强优质医疗资源聚集辐射效应。上海六院目前已带动福建医院开展70项新技术、新项目,其中“股骨头坏死病灶清除、血管吻合游离腓骨移植的保髋手术”等15项国内领先技术落地福建,部分填补福建省相关技术空白。
随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高位推进,建议市里畅通人才引进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另外,还需对科研项目立项、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创建的“科研驱动力”。
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市人大代表、惠安县教育局局长 陈加龙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当前,泉州各县(市、区)已创办了一批对接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校,但产教融合发展层次还要进一步拓展。以惠安为例,作为中国建筑之乡,建筑产值超600亿元,拥有资质企业400多家,从业人数达20万之众,是传统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但尚无一家以建筑专业为主攻方向的高校。考虑到开成职校已是国家级重点职校、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并与5所高校联办5个五年专专业,创办37年来累计输送了2万多名建筑专业人才。
建议市政府支持开成职校升格申报为高等职业学院,打造契合建筑业现代化产业趋势的人才培养高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推动构建林业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
市人大代表、永春县林业局种苗站高级工程师 黄学敏
永春县生态优美,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近年来,永春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重点推进生态修复及防灾减灾、林竹以及香产业发展、林下经济与新型主体培育、特色花卉产业发展四大工程,筑牢泉州水源地生态屏障,促进林区经济繁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议综合考虑永春生态资源优势,对永春县申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提升)项目给予多方面支持,向上争取省财政、林业等有关部门推荐支持永春申报补助项目。希望市有关部门加大指导,帮助项目申报工作,实施深化以“三变”改革为路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碳汇项目开发,稳步推进碳汇交易,构建林业三产有机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打造“业兴、民富、水清、林绿、景美、韵醇”全域生态综合体。
持续深化双拥共建 营造尊崇浓厚氛围
市人大代表、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政治委员 戴晓芳
树立新理念,构建新机制,激发新活力,开创新局面,扎扎实实推动双拥工作创新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十连冠”。
建议持续加大国防教育力度,牢固树立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充分利用泉州市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定期组织幼小中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英雄模范单位(群体)参观见学或短期培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军事思想教育和双拥传统教育。构建军地合作兼容的长效机制,形成军地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格局,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介上全面发声,形成“人人参与双拥工作,人人关心部队建设”的良好氛围。继续温暖“三后”,优化政策,简化程序,固化机制,让军娃上好学,让军嫂上好班,让军人安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