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生棨传,轻雨润帷裳。雨,寄寓着对故乡的依恋,对人生的感叹。让我们于丝丝细雨中,共同品味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共同感悟雨中的份份真情。(本期指导老师:郑爱丽)
最是轻雨动人心
□林逸欣
小时候厌恶那雨。有雨,我便无法溜出家门,无法与伙伴们于骄阳之下,在草地上打滚,只能看着街上一家家小店的招牌发呆。雨后云雾似朦胧氤氲,于我而言是遮住远山近水的幕布,令人生厌。那时关于雨的记忆,似乎只留存些印象深刻的,仍记得一次父亲邀我至田间采瓜,然行至半道大雨忽至,两人狼狈地跑至附近唯一房屋——废弃的水电站避雨,当时的我心中颇为愤愤,咒这雨真是坏人心情。
昏黑的长街短衢,黄昏之时,屋角漏下点点滴滴,应是那雨在年少的我心中的大致图景。
年纪渐长,雨中可寄寓的情思如雨丝般多了起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是少年时的伤春悲秋;“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是雨后的神清气爽;“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是观雨时淡淡的愁绪;“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闲时听雨的惬意。
这时的雨,常伴着些温馨回忆,忘不了父亲在风雨中戴月归来,只因到街上给我带碗面汤;忘不了在学生会忙活完跑回教室,路上大雨忽至,是老师为我撑伞;忘不了被秋水浸透双脚,哭丧着脸来到教室时,小伙伴一齐脱鞋晾脚的奇观。那些浮漾湿湿的岁月在渐渐淡去,但雨它永远都在。
在外求学多年,雨最会勾起人的故园之思。细雨霏霏之际,不免怀想在故乡时,因如是细雨无法出门而与好友兼邻居促膝长谈;风雨满壑咆哮翻腾之时,不禁担心故园内手植的杉树是否在瑟瑟发抖;雨后,叹于长虹贯日之盛景,又不免回想初中地理老师临时下课只为让我们观虹的情致……雨,记录下故乡美好的记忆,凝聚着故乡浓浓的情。
随着阅历渐长,也慢慢理解名师大家为何钟情于雨。雨,具有悠远的文化况味,承载着文人骚客的雅趣,承载着无数人的遐思。蒋捷听雨僧庐下,季羡林听雨燕园内,余光中听雨宝岛上……有人渴望着雨,有人逃避着雨。雨,可以是和风细雨,可以是风雨如晦,但于我而言,雨已不是少年心中碍事的水,而是如春水般丰盈。
然情思转瞬即逝,唯雨这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与天地长存。水,蒸发,再度凝结,成雨,在大自然永恒的轮回中,物质的来去似乎不再重要。“质本洁来还质去”,无论这世间如何荣枯更迭,昼夜轮回,斗转星移,无论我们醒来、睡下,生老病死,雨,正如苏轼笔下的“造物者之无尽藏”,如同这世间的生命,生生不息。
轻雨丝丝,丝丝缕缕动我心。
(作者系永春一中高三年学生)
那时故乡雨
□张家坤
几天前回到故乡,傍晚刚在房间里坐下,就下起了雨。仔细聆听落在屋顶瓦上的雨声,滴答滴答,悦耳清脆,美妙极了。这种声音,已许久未听到了。
故乡的老房子是瓦顶砖墙。瓦是混凝土瓦,原为灰褐色,历经多年风雨,早已变为黑青色。瓦缝间生了苔藓,平常看不见,每逢多雨的时节苔藓就活跃起来,一抹新绿在雨水中荡漾,装饰了瓦的梦。想必,这瓦也是喜爱雨的。沙沙的秋雨,轻轻滴落,像是抚摸又像是拥抱,把一片片瓦尽拥入怀。
雨声淅沥,我执伞欣然起行。行至溪畔,涨潮的溪水泛起点点涟漪,芦花于芦苇秆上尽情绽放,就像给稀疏的芦苇荡覆上了一层薄薄的棉絮。雨丝绵密,再加上白鹭盘旋,整个芦苇荡仿佛一幅巨大的山水画,给人一种难以描述的壮美和震撼。回想小时候,我们经不住芦花的诱惑,经常掰几根把玩。花絮轻飘飘、白绒绒,挥舞几下,随风飘散,漫天翻腾;有时捋一把花絮,抓在手心,用力一吹,飞向天空,带着我们的童心和梦想飘向远方。
近处,树叶在雨的催促下,纷纷变色。草儿在雨的轻抚下,青中染了黄晕。纵目远眺,西北处,远山如黛,雾霭茫茫,绵延的天马山脉森林茂密,原始植被犹存,远望峰峦起伏,在雨雾中朦朦胧胧。山居人家的炊烟次第苏醒,疏疏袅袅,不一会儿又了无踪影。雨中的这缕缕炊烟时常勾起我的思绪,不禁让我想起小时候奶奶在雨天常做的甜糕,也仅仅是在故乡才得以满足的心头好了。
顺着山路在山间漫步,随处可见挂着雨帘的松树,别有一番景致。深谷里鸟声荡漾,一只胆大的山雀因羽毛被打湿低飞着从我眼皮底下“嗖”地蹿过。崖石的缝隙间,几百串透着香气的黄色花朵,组成了花的海洋。此时雨似乎下得有些急了,闭上眼,仔细聆听,只有雨的声音,人间仙境的况味呼之欲出,也只有在故乡才能看到这么美的雨景了。
回到家,密集的雨点敲打在瓦片上,噼啪声越来越模糊,我的思绪又被滴滴答答的雨敲瓦声扯回到了与玩伴扯芦花的从前,我突然想,那飞走的芦花被风吹到了哪里?是不是同我一样回到了故乡?
沉浸在与雨相伴的时光,飘飞的灵魂便有了落脚的地方。偶尔,我的目光探过门缝,窥见一只猫在雨棚下的专注,仿佛看见了从前的自己。
还没离开,却期待着下次与故乡雨的重逢。(作者系永春一中高三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