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长。此前来泉参加《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泉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应注重文脉发掘与活态传承,为世界遗产城市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树立典范。通过文脉发掘与活态传承的研究实践,突出泉州与世界文化关联互动的文化底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基础。
40年来,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保护思想也从1.0到3.0转变。1.0版本是以大拆大建为主,2.0的版本是留下房子人走的模式。现在我们称之为3.0的版本,就是一种活态的保护。这就是我们泉州的“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从传统的模式步入现在这个模式,实际上经历了很长的过渡期。包括泉州在内的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也有很多的教训。我们要思考,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去深化文脉的发掘和开展活态的保护,形成一种保护发展一体的态势。
泉州要以成功申遗为契机,思考未来世界遗产保护和历史名城保护的走向,并形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整体发展的战略。在制定战略时,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名城高质量发展原则,强调古城历史资源生态系统的多目标协同治理与展示利用,探索历史城市碳中和之路。泉州外海的这一片空间,也应纳入泉州历史文化空间或者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的范畴,形成山、城、海融为一体的格局。
在泉州沿海的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海防设施和对外交流的窗口,还有渔村、码头等的系统,可以将其和联合国提出的人类发展目标联系起来,把这些东西整合起来,包括经济、城市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一个大的社会整体。
未来泉州的名城保护应该有整体性的构思,才能够更加契合未来发展趋势,泉州这方面能够为全国名城做出一个样板。
要形成整体性保护发展构思,可以先从泉州文脉的宏观区域思考。一个是客家迁徙,一个是海防系统,随着历史上人口迁徙和商贸交流,泉州逐渐形成了以中原移民为基础,融合多元外来文化特质的地域文化。同时,两江夹峙,群山环抱,向海而生,形成群星拱卫的区域空间格局。由于长时段历史的演化,形成了海外交流中心、宗族群居交融的历史空间形态。
此外,高品质的城市旅游和消费将成为内外循环经济模式下城市转型与振兴的一次重要发展契机。泉州具有东南沿海区域性大规模市场的地理和文化优势,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利用新晋世界遗产城市的重要机遇建构基于内外循环经济的历史城市功能与服务体系,促进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迈上新台阶。在活态策略上,第一,要注入源头活水,让文脉之“泉”汩汩长流。第二,要用创新“浇灌”,以文脉涵养文化自信。第三,要守护根与魂,对文脉保有“珍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