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凌晨1点多,市民何先生焦急地走进派出所报警。原来,正在读初二的女儿小何,因假期练琴问题被家长批评后离家出走,何先生四处寻找无果。好在,当天上午,民警找到了小何。
有惊无险的出走事件可不止这一起。春节前后,各地公安机关有多起小孩失联、离家出走的接报。儿童离家事件,引发市民关注。市民纷纷在朋友圈、微信群转发寻人消息,祈愿平安。接警后,属地警方立刻展开寻找,幸亏最终都成功找回孩子。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有人说是这个时代的孩子太脆弱,遇到小挫折,被责罚;有人说是这个时代社会太卷,父母寄予的希望太沉重,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本期新闻调查通过基层民警经历、心理专家分析,力图找出孩子离家出走原因,并探索出疏导方式。
事例
孩子失联
所幸有惊无险寻回
生活中,有的孩子因成绩不理想被责骂、学习压力大而选择离家出走,有的孩子怀有离家出走的意愿,就差实施行动。
去年12月15日14时,丰泽派出所接到郭先生求助,女儿14日19时许走失。丰泽派出所民警调阅视频监控发现,孩子19时许乘坐电梯回到家所在楼层,就再没出现。当晚,孩子没有回家,家人在小区内找了一晚上,第二天上午继续寻找也没找到,只好报警。
了解到孩子体貌特征后,民警迅速分头寻找,一边会同家属以家为中心展开寻找,一边调取公共视频寻找线索。经初步研判,孩子没有走出小区的迹象。民警在小区楼层、楼顶、地下室等偏僻位置寻找。21时许,民警在孩子居住楼栋的顶楼发现,孩子正躲在天台角落。经了解,孩子因琐事与家人发生矛盾,负气离家。
同样在去年12月15日这天,林女士到丰泽派出所报警称,她的女儿当天17时许留下纸条,称找到“更好的地方”,不回家了。民警迅速出动寻找,一面发布协查通报,一面调阅公共视频找寻踪迹。21时许,林女士接到女儿姑姑来电,称小孩在她家。据悉,事件起因也是孩子与家人闹矛盾,赌气离家。
几天前,石狮男孩小山(化名)离家出走。在民警和亲属的努力下,当天22时许,小山安全返回家中。
不想写作业,而父母又催得紧,今年1月底,晋江一名14岁中学生小吴离家出走。接到报警后,晋江警方一边组织警力在辖区展开搜寻,一边通过视频监控沿途寻找。经过警民的积极找寻,小吴和父母终于团聚。
去年11月底,“泉州某地13名未成年人走失”的“紧急寻亲”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这条源于短视频平台的视频,罗列了泉州某地13名未成年人走失情况,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和传播。
经证实,这些走失的未成年人,均在短时间内成功找回或自行回家。据了解,这13名未成年人,年纪在10岁—14岁为主。其中有个别孩子,频频离家出走,有的一年之内离家出走一二十次。好在最后,孩子要么自行回家,要么是警方或亲人找到他,也可谓有惊无险。
背后 儿童“走失” 多为怄气离家
说到儿童失联、失踪,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孩子是不是被拐卖?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拐卖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多数是儿童迷路走失,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孩子主动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不鲜见
市区一派出所民警介绍,按照人群划分看走失情况,可以分为老人、妇女、儿童、男性,从该所近一年来的接处警记录看,儿童走失约占一半。
这个派出所去年以来人员走失25起警情,涉及16岁以下的13起,其中多数为孩子离家出走。
记者从其他派出所、巡特警等基层公安机关了解到,每年接报、帮助寻找走失孩子的事件不在少数。去年以来,丰泽公安分局巡特警反恐大队累计救助上千人次迷途老人、走失儿童,其中离家出走的占有一定比例。
年纪以10多岁居多
另外一家派出所民警介绍,去年以来,该所接到报警的10多起离家出走或走失的未成年人事件中,离家出走的6起,以10岁至16岁这个年龄段居多。
“如果是学前、六七岁以下的幼童,往往是跟家人出来玩或在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场所走失。大一点的,10岁左右至16岁这个阶段,就是主动离家出走。”民警林警官介绍,10多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可能被家里人说两句,就自己跑出去躲起来,或者约朋友玩,也不跟家里人说,家里找不到人着急。
“家人这边找得心急火燎,那边孩子‘岿然不动’,网吧里上网打游戏正欢。个别的孩子甚至跟着网友去玩。”民警胡警官有过不少寻找主动离家儿童的经历。他说,儿童心智未成熟,有的离家出走,有时这边家人还在寻找,或者到派出所报警不久后,那边小孩子就自己回家了。
拐卖多年未发生
根据公安部刑侦局消息,截至2021年5月,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共发布儿童走失信息4801条,找回4707名儿童,找回率为98%。其中离家出走2998名,迷路564名,到同学家外出玩耍339名,其他家庭纠纷等原因446名。数据显示,儿童离家出走占比高达63%。
很多儿童失踪事件其实都是虚惊一场,大多数的失踪原因是孩子离家出走。更直白地说,多数儿童走失是因为孩子主动离家。这包括了离家出走和外出玩耍。
多名基层民警介绍,孩子离家出走的动机比较相近,有的是考试没考好、被父母打骂、与身边的人闹矛盾、吵架怄气,有的动机则让人哭笑不得,像被限制使用电子产品、弄丢了东西等。
“近几年了解到的儿童失踪报案情况,很大比例都为离家出走。”泉州市公安局打拐办民警非常关注最近几起儿童走失事件。他说,从全省全国层面来看,近年来拐卖儿童的案件不多。近四五年来,泉州没有发生过拐卖儿童案。个别与网友外出的,存在拐骗可能,但不存在以“卖”为目的的拐。根据分析,儿童走失的原因多为离家出走。儿童因离家出走而走失,正成为一种新趋势。
分析 孩子离家出走 家庭教育失当
学业繁重,考试成绩没考好,电子产品被禁,与身边的人闹矛盾,被父母责罚打骂……儿童离家出走的深层原因是个系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尤其是广大家长的重视。
遇上青春“叛逆期”
在公安机关接到的儿童走失求助报警中,离家出走的孩子,年纪在10岁—16岁居多。
这个阶段普遍被认为是少年到青年转变的“叛逆期”。多名一线民警介绍,多数离家出走的孩子都是即将进入或处于叛逆期的未成年孩子,虽然基本上在短时间内找回或自行回家,但因为涉世未深,出走后存在遇到其他危险的可能。
有民警提醒,离家出走的孩子,也存在被拐卖或被诱骗从事其他非法事件的可能。孩子们往往不会意识到,离家出走之后,危险系数也随之增加。
家庭因素最为关键
一名民警介绍,梳理近年来的事件发现,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各种各样,但终归离不开家庭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主要原因是多数孩子为了逃避父母的处罚或者因为学业不认真,不堪被打骂而出走”。
这些父母在管教孩子方面,方式不当,不讲究方法,简单粗暴,以为单纯的打骂就可以管好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有的尤为敏感、有个性,往往想了就去做,不考虑后果。”
也有一些孩子出走是因为逃避学习压力大、考试成绩不好。负气出走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父母的责备或打骂而选择“愤而出走”。
有的问题家庭中,由于父母双方闹离婚,或者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心和教导,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没有放在心上,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几率增多。很多时候,由于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能与家长进行良好互动沟通,也容易让孩子情绪波动无常,导致离家出走。
有的孩子离家“上瘾”
民警分析,孩子离家出走需要几个因素达成:有离家出走的能力,有意愿及有机会。意愿是关键,因为年纪稍大的孩子每天都有能力及机会离家出走。
意愿的产生跟他们经受的压力直接相关。比如说:他们犯了错误,和家长的“权力”之争,成绩不好被家长骂等等。还有就是有些孩子把离家出走想得“很浪漫”,觉得有了自由,但当他们经历了饥饿及寒冷后都会后悔。
还有的孩子离家出走“成瘾”。除了个别情况是因为孩子确实顽劣、个性偏差外,有时因为孩子一次离家,父母心理蒙上一层乌云,不能调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态度、教育方式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无法让家里保持一种安静、自然而温馨的气氛,孩子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压抑,其纷乱的心无法安定。
疏导 有效沟通 避免孩子陷“雷区”
实际生活中,经历过孩子离家出走的家长不在少数,那种担心和后悔,使得很多家长下定决心:换个方式来和孩子打交道。但当孩子回归家里后,又回到了老一套。
离家出走,或许有孩子的原因,但从家庭的角度,要如何避开这个“雷区”、打破循环?多名心理专家给出了建议。
亲子关系起重要作用
“家庭是孩子离家出走最重要的因素。”洛江区心理卫生协会会长林春晴分析,网络时代,家庭关系容易变弱,而孩子是在整个亲情关系链条中最弱势的环节,一旦整个亲情关系变弱,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小孩。
洛江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工作站站长、洛江区心理卫生协会督导吴丽蓉也认为,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诱因。
惠安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负责人张文保认为,亲子关系是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家长陪伴孩子的幼童时期,建立亲密无间的信任关系,婴幼童全面呵护,小学指导。但孩子到了10多岁,小学高年级、初高中后,即将或进入青春期,该阶段孩子需要独立的空间,需要受到尊重,父母不能过度控制,否则容易出现逆反。在张文保辅导的个例中,孩子告诉他,家里的氛围让他很压抑,有种强烈要求外出“走走”的意愿。
女孩更敏感更需尊重
需要注意的是,近来发生的这几起离家出走事件,不少是女孩子,相较男生,女孩子身心更早进入青春期,内心更敏感。
张文保说,家长和孩子沟通,不能“居高临下”,仍旧用婴幼童时期的哄、命令的方式,要有平权心态。日常生活多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寻找共同话题,打开对话空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张文保认为,对于每个家庭成员而言,家是“避风港”,更是抚平创伤的地方。有的父母没有走进孩子的处境,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理解看待孩子的学习付出与收获、人际关系,令孩子感到委屈伤心;现在学习“内卷”厉害,孩子学业繁重,即便努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不被认可,没有获得感,就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在被父母指责时,通过离家出走甚至极端方式发泄,以维护自己自尊。
家长要注意沟通方式
吴丽蓉说,父母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在没有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真正的想法之前,不要随便对孩子的行为妄下结论。“父母要改变自身的态度,不要颐指气使,也不要姿态傲慢,我们要相信孩子,鼓励他们勇敢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最主要的是家人和孩子缺乏有效沟通。”张文保也认为,父母与孩子要多沟通,且注意沟通方式。家长多听听孩子的倾诉,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孩子积极向上、鼓励肯定的安慰,同时,有必要展开适当的挫折教育。
提醒
孩子走失
第一时间报警
“还没有24小时,不到报警的时间”“才不见了几个小时,报警会受理吗”……一些市民对警务流程不熟悉,面对人员失踪尤其是儿童失联什么时候报警,存在一定的误解。
一名民警表示,小学低年级、幼儿园的小朋友辨别、识别能力比较弱,小学高年级、初高中的孩子,基本能准确知道家庭地址、家人联系方式。因此,孩子年纪是判断可能发生异常情况的因素之一。
多名民警介绍,对于报警要等待24小时以后的说法,不准确,“所有的法律法规和公安部门规章制度,不存在孩子失联后要等24小时之后才报警的说法。发现孩子失踪、走失、丢失,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越早报警,找回孩子的可能性越大”。
一旦孩子失联、有异常情况,家长应马上拨打110报警,将孩子的近照、走失时的体貌特征提供给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线上线下全力侦查。警方根据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迅速开展调查,内部协查通报、各种工作渠道通联,发动相关单位和各地群众,同时寻找、留意。
必要时,警方会上报打拐部门在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上发布,将儿童失踪信息推送到儿童失踪地附近人群,来发动群众向警方提供线索,尽快找回失踪儿童。目前,系统覆盖中国境内9亿手机终端用户,包括25家新媒体和移动应用均接入平台。
一旦有迹象表明孩子可能被拐卖,或者出现恶性事件、有受到侵害的迹象,公安机关会第一时间组织警力立案全力侦查。
□本报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胡杨 林隆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