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虎归山林里啸,盈盈玉兔傍依人。”每逢春节前后,大自然就在闽南大地派送鼠曲草。俗话说:“万物生长有时,智者顺时而取。”在我的家乡,每到正月初八就会制作这道舌尖上的美食——鼠曲粿,这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
正月初一、初二去亲朋好友家拜完年后卸下新装,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六这几天挑个好日子就开始去大山里摘鼠曲草。鼠曲草浑身碧绿,一株一株散布在每一座大山之中,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安身田野,有的临溪而居……寻找鼠曲草成了我童年中不可或缺的乐趣。
妈妈告诉我,鼠曲草要采嫩一些的,不开花的最好。鲜嫩的鼠曲草丝比较多,这样做出来的鼠曲粿口感最佳。
鼠曲粿的制作工序繁琐,前期的准备工作也是马虎不得。采完鼠曲草后挑去杂质,清洗干净。然后根据个人口味准备好馅料,咸的可以是五花肉、香菇和春笋,甜的可以是花生粉拌白糖或者是红豆粉拌白糖。接着将印花模拿出来洗净放干,准备好适量的食用碱、盐、花生油或者猪油、玉米油、茶油均可。
我们家习惯吃甜的鼠曲粿,一切准备就绪后,将糯米放入水中浸泡四个小时后放进料理机中磨成粉,接着将鼠曲草放入锅中煮开的水中煮一会儿,煮时加少许碱,捞出后滤干水分切碎,放进搅拌机搅成菜泥后加入糯米粉,揉匀。揉搓过程中加入适量盐,少量小苏打,少量多次加入花生油。一股绿草的清新味扑面而来,让人如沐三月细雨微风。将揉好的团子铺匀放到蒸笼上蒸,等热气腾腾的鼠曲粿出笼后需要用擀面杖用力搅和均匀,一是能散热,二是做出来的鼠曲粿更加筋道。
色泽墨绿的鼠曲粿接近手温时就可以开始制作了。在桌子上铺上保鲜膜后抹上些许油,双手洗净后抹上少许油,将鼠曲团子揪成小剂子,捏扁后将馅包进去,一个个摆在桌上。这时小孩子们总喜欢围在桌子旁,你要用一个甜甜的鼠曲粿才能打发他们。鼠曲粿稍微放凉后就可以用印花模印出美丽的图案,彻底凉后用一次性的保鲜膜一个个包好,放进冰箱储存。
再吃鼠曲粿时,因为不像刚出炉那么热乎,就得下油锅。倒一大碗的油,当油七八分热后,将鼠曲粿一个个放入油锅,鼠曲粿的温度随之迅速上升,一分钟后表面就能结上一层酥脆的皮,翻个面让鼠曲粿均匀受热,看着它慢慢膨胀后就能出锅了。
围在妈妈身旁的我们早已按捺不住,争着将碗递到她手中,一刻也顾不得烫嘴了,一口咬下去,“咯吱”一声,馅料的甜与野草的芳香结合,软糯香甜,馅料的味道浑厚充沛,大自然的青草气轻柔悠长萦绕口腔。
每逢正月吃鼠曲粿时,依旧仪式感满满,戒不掉爱吃鼠曲粿的习惯,毕竟,那是来自家乡的味道……
(作者系泉州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22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