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季节里,天气时冷时热,时晴时雨,“春温”步入高发期,往往会让不注意的人随时“中招”。对此,有关专家提醒,对比起普通感冒,“春温”的热势急、病情变化多、发展快,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尤其要注意防范。 □本报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陈玮铭 诸晶
三类人注意防“春温”
春温,中医病名。伏气温病的一种,系冬受寒邪,伏至春季所发的温热病,患者容易出现发热、口渴、心烦、咽痛、斑疹等症状。泉州市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诸晶说,《类证治裁·温症》记载, “温为春气,其病温者,因时令温暖,腠理开泄,或引动伏邪,或乍感异气,当春而发,为春温。”以下三类人易感“春温”:
老年人。《黄帝内经》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老年人由于阳气渐虚于内且不能固护于外,精气渐亏损于内且不能滋荣于外,导致机体阳气阴精抵御外邪能力低下而致病。
儿童。《小儿药证直诀》曰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即小儿阳气阴精处于稚阳稚阴阶段,亦即营卫之气尚未健全,气血尚未充盈,机体卫外功能尚未强健,故容易致病。
女子,特别是孕妇。女子以血为本,阴血只可藏泄不可暗耗,应藏泄有时有节,机体和谐有序;孕妇聚经血以荣胎,只可固藏不可暗伤。若有阳气化生不及又不能更好固护于外,春季病邪可乘机侵袭而演变为春温病变。
重在养阴清热润燥生津
如何预防“春温”?诸晶建议做好以下三点:
冬季适当进补,补气藏精;春季则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护阴精,固守正气,顺应气候变化,及时增加衣物保暖御寒,从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避风寒、慎起居。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通气,劳逸结合,情志舒畅。调食节欲,忌膏粱厚味,忌大量饮酒,以免加重体内湿热之气诱发疾病。
养阴润燥。春温之邪,易使人体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口渴、嘴唇干裂上火、咽疼、咳喘等不适症状。中医认为“燥则润之”,春季养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生津为主。
“泉州清新方”可预防“春温”
诸晶建议,早上可喝碗润肺粥,润肺粥的做法是先将去皮甜杏仁10克研磨成泥状,放入淘洗干净的粳米中,加入适量水煮沸,慢火煮烂即可食用。润肺粥可作早晚餐,具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晚上可喝碗山药粥,山药粥是一道传统的药膳,山药搭配红枣、粳米做成红枣山药粥,有健脾和胃、润肺理气、调理阴虚等诸多功效。
泉州市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阮传亮介绍,该院根据春温特点,将“泉州清新方”配方调整为太子参12克、神曲6克、藿香9克、芦根12克、白术10克、马鞭草10克、桔梗9克、甘草3克,有健脾益气,祛湿利咽的作用。
阮传亮表示,“泉州清新方”在预防新冠病毒的同时,还能预防“春温”的发生,用法简单方便,可日常冲泡代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