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名 片
陈娟娟
党的十九大代表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全国三八红旗手
泉州市文联副主席
泉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泉州市文化名家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副主任
热爱是戏曲发展的沃土,陈娟娟12岁初试小旦,经30余载“枕戈披甲”成功奏响凯歌,2011年,她凭借对《昭君出塞》中王昭君一角的完美演绎,为泉州高甲首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表演奖”。成功“折梅”后,陈娟娟又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获评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众多国家级荣誉和桂冠令她倍感责任重大。
“舞动一袭青衣,染就一树芳华。”陈娟娟40余载如一日地传承弘扬泉州高甲戏艺术,在舞台上树立了一批深受戏迷喜爱的艺术形象,有大家闺秀甄似雪,有“扬鞭催马过雄关”的王昭君,也有传统闺门旦花赛金,或继承传统,或探索创新,这些艺术瑰宝凝聚了一代代高甲人的心血。近年来,陈娟娟慢慢将重心放在传承工作上,一批批青年演员在她的帮助下迅速成长。 □本报记者 陈智勇
全力传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瑰宝
“一辈子有高甲戏,足矣。”陈娟娟将大半生的心血献给了泉州高甲戏,高甲戏也成就了她的艺术人生,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了她的心灵与气质,渐渐地与高甲戏融为一体,一笑一颦,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戏。
2022年,陈娟娟被省文旅厅评为2021年度优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娟娟师承蔡秀英、苏燕玉、颜培琼等老一辈艺术家,高甲戏艺术就是这样代代相传。如今,她的艺术造诣与日俱增,却一如既往地演戏、教学生、做传承人,将更多的表演机会让给年轻演员。“要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好,还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陈娟娟说,年轻演员的培养,是剧种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
高甲戏发祥于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的化装游行,是结合了宋江戏、四平戏、竹马戏三剧种的戏曲艺术,因其武戏多,演员表演时常常持戈披甲,“戈”与闽南语中的“高”同音,遂渐称为“高甲戏”,300多年的传承发展留下了一批优秀的传统剧目。
“戏剧艺术传承‘传帮带’十分重要,以戏传艺是重要渠道。”陈娟娟说,高甲戏《大闹花府》是深受广大戏迷喜爱的传统戏,至今仍是高甲戏惠民演出和进基层演出频率最高的剧目之一。这部戏原本没有台词,只有故事梗概,全凭演员即兴发展,十分考验表演功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大闹花府》经著名编剧张伯萍编写、整理成剧,经过数十年的打磨已经日臻成熟。剧中角色行当分布广泛,保留着高甲戏武生、净(二花脸)、花旦、青衣、小旦等表演艺术程式和“李荣春跑马”“红玫弄”“审红玫”等经典折子戏,极具高甲戏表演技艺。
2022年底,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进行传统经典剧目《大闹花府》表演人才培养,陈娟娟作为核心导师之一,共有30多名青年演员参与学习,传承经典。
泉州高甲首获中国戏剧最高奖
“我会一直站在这个舞台上,我喜欢高甲戏,就是喜欢。”陈娟娟扮相柔美大方,嗓音清脆而富有张力,表演风格细腻传神,戏路宽广,常把高难度的技艺糅合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增强艺术表现力和高甲戏观赏的美感,因而深受广大高甲戏观众喜爱,也在全国全省专业赛事中脱颖而出。
2011年6月10日,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暨第三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颁奖晚会在四川成都举行。泉州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主演陈娟娟荣获梅花表演奖,她不仅完好地塑造了剧中人物的外在表现,而且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也非常成功,让舞台上的王昭君更加鲜活动人,感动了无数观众。
高甲戏《昭君出塞》创排后,经过不断完善提升,在为广大观众带来精彩艺术享受的同时,也盘活、整合、推动高甲戏艺术资源和精品剧目在更大范围内的深度共享,将高甲戏精品剧目推向全国。2022年8月,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高甲戏《昭君出塞》完成舞台录制,成为泉州高甲戏首个入选该工程项目。《昭君出塞》录制完成后,制作成光盘、数据盘、电视播出载体等,不仅用于资料保存和广大群众观赏,也为广大戏曲爱好者和青年学生提供了精准直观的戏曲传习教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娟娟说,王昭君与屈原是同乡,自己通过出演王昭君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力量,正如“梅花奖”奖盘上的题词——“梅花香自苦寒来”,获得这一奖项后,还要不断努力以更高的艺术标准要求自己,朝着艺术道路不断求索。
2017年11月18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组织的泉州市文艺家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惠安县崇武镇五峰村村委会举行,党的十九大代表陈娟娟参加活动,她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题作了精彩宣讲,引起现场文艺工作者和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
“立足自我,兼收并蓄。”陈娟娟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