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执行:本报记者 曾广太
两年前我去过惠安,并且在惠安雕艺文创园做了一件作品,还参与了论坛。我也去过泉州市区,走街串巷看过不少地方,最初令我非常震撼的就是泉州出土的宋代古船,在我看来,那才是活生生的“公共艺术”。我参观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看到了墙面上蔡国强的作品,在头脑里形成一个从宋元到今天的泉州印象。
泉州的老城区在中国算是整体城市风貌留存比较好的,一方面是被破坏少,另一方面是新的东西少。这方面跟扬州之类的城市不同,扬州的老城保存得比较好,但它的新城建设也很快,这方面形成了对比。泉州更有自古以来留存下来的印象,我也曾到老城的小街巷走走,这种“返古”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关于公共艺术,我觉得公共艺术主要有两大块,一个是城市公共艺术,特别是所谓的永久性公共艺术;另一个是“非永久性”公共艺术,这也包括乡村建设。说到乡建,也许我们会把它局限了。其实,现在一些学校带学生去做乡村项目,一些艺术家到乡村去做改造,一些建筑师到乡村去做项目,甚至还有像北川富朗之类的策展人所做的艺术节之类的项目……都可以归入这个大类。
泉州有很好的城市环境、城市文化传承,也有比较成功的艺术家,比如蔡国强、陈文令。但是我们现在看,好像泉州在城市里做公共艺术是很慎重的。慎重没错,但是慎重之下怎么去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大规模去做“城市形象”,比如说做市标、广场等,我觉得在泉州要非常慎重。保存得这么完整的古城形象,在中国还是很少见的,这种坚持来之不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不发展又有问题,这是一把“双刃剑”,怎么去解决,需要相当的智慧。这种情况下,就要依靠民间力量。所谓依靠民间力量,就是怎样更有效地与古城民众生活形成联系,比如举行艺术活动,这种是跟民众生活更相融的办法,而不是说做很多永久性的作品,这样就不会在新城市发展的初期摸索阶段可能陷入两难的境地。
泉州的城市建设和文化艺术发展,可以挖掘本地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内容。泉州是非遗城市,海上丝绸之路这类话题当然一定要弘扬;推广惠安雕刻,惠安雕刻是一种让世界了解泉州的方式,不是说做一个三四十米的大石雕就算是弘扬,而是说如何更好地让雕刻传统与城市之间形成一个有效的联系;与全球的国际文化语言形成对话与结合,对于泉州来说可能是更具有挑战性的话题。
总而言之,把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建筑、石雕、民俗等这几块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文化活动、艺术展演、艺术论坛等,大力促进泉州的国际化进程,这样的话题应该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