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待过的很多地方,周遭都会被很多书包围,比如沙发,比如床头,比如车里……以至于有位友人评价我:除了衣服多,就是书多。
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衣服装饰皮囊,书籍修饰精神。
记得小时候,父母很忙,每逢周末和假日,他们经常把我带到新华书店,然后去忙他们自己的事了。这一待就是大半天。我爱写点小东西的习惯,大概就是那时候萌芽的。
看着书店里一架子一架子的书,总想着,要是它们都是我的该有多好啊!这样我就可以在家里趴着看、躺着看、坐着看,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了……这个宏大的梦想没有实现,不过每周带回几本书的小愿望还是能够满足的。小时候,也因为实现了“想怎么看就怎么看”的自由,眼睛渐渐模糊了起来。后来,被父亲带去医院的时候,近视度数已很深。可从小对书的热爱一点也没有减少。
眼看着书越来越多,父亲便给我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书架:乳白色的钢条,加上玻璃的嵌板,干净而纯洁。记忆中,它的名字是“小白”。
“小白”在我的房间里一待就是好几年。因为买书的节奏未曾停过,书越来越多,父亲又给它添置了一个兄弟“大白”。“大白”的容量是“小白”的好几倍,我的房间放不下了,母亲把本来放置杂物的房间清理了一间出来,那间屋子成了我的第一个正式的书房。从那以后,这个书房陪伴了我的整个求学生涯,里面放满了诸如“四大名著”、《读者》《青年文摘》《满分作文》之类的学生必读书刊,还有我自己那时候特别爱看的《故事会》《小小说》《笑话大全》以及各种武侠言情小说之类的。书房里面,还藏着我写过的无数本日记以及从小学开始获得的每一张奖状……现在每每回家,只要一进那个房间,沉睡的记忆就会突袭我,仿佛我还没长大,还在里面描绘我的未来。
工作后,学校分了宿舍。第一件事就是买两个书架,把自己爱看的书籍买了个痛快。东野圭吾的小说是最多的,作为东野圭吾的正宗“迷妹”,我几乎买了他所有的书;然后就是博尔赫斯的书,我买了他的全集,却至今未能读完……经济独立后,买书的视野和范围便无限增大,正好赶上网购方便的“加持”,几乎是只要自己喜欢的,都要买来。现如今,学校宿舍除了一张床,其他的几乎都是书,说它是一间彻头彻尾的书房也不为过。那些书,看或不看,它们都在那里,陪着我,凝视我,看我从一个青涩的文学少女进阶为资深的文学女青年。
安家后,我让设计师一定要设计出一个既可以藏书又可以写文,还可以休息睡觉的地方。于是家里的书房被设计成了榻榻米的样式,墙上用深黑色的木板固定出六格可以装常看书的柜子,而榻榻米的九宫格则可以藏下那些平常不怎么看或者已看过的书。书房的位置和采光极好,有个小飘窗,好似为我这弱小的身躯量身打造,像极了天然的沙发。因为身处高层,坐在窗边,往下一看是众生,手中一看,是人生。旁边再摆上一个小桌子,放杯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整个榻榻米房间被我铺满了藤制垫子,软硬适中,若是累了,拿床被子,躺下也就可以枕书而眠了。
美瞳可以改变眼珠的颜色,染发可以改变头发的颜色,整容可以改变脸庞的形状,但读书却可以改变头脑的认知结构。你的思考,你的生活,你的审美……你的诸多方面都将被你所读过的书影响——书籍拥有的力量,有棱有角。而书房,让我向心凝聚。
我常想,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思考中,其力量究竟来源于哪里?于我而言,书籍是思考的赋能来源。那个四壁图书的小房间,正是我思考的秘境所在。在被琐碎裹挟的纷飞生活中,书房成了我心灵栖息的场所。当我心绪凌乱,抑或是对生活、对自身产生怀疑之时,我就走进书房,躲于书中。从书架上随意抽取一本书,开始沉浸式地与世隔绝。那种感觉,好似骑着一匹玫瑰色的骏马,在无边的草原上驰骋。
分享人:张美娜
(安海中学英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