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生提醒,牙周炎可防可治,且越早发现、越早治疗的效果越好。即使口腔内没有任何症状,也最好每半年到一年进行定期口腔和牙周检查。
□本报记者 许文龙 通讯员 张志欣 林艳梅/文 CFP/图 (除署名外)
牙周炎的几大认识误区
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主任苏江凌看来,牙周炎像一个隐者,行走于市井之上,不易被患者察觉。它凭借“牙龈出血是刷牙引起的”“上火牙才肿”“牙痛不是病”“老掉牙很正常”“洗牙对牙齿有害”等误区,让患者不以为意未加重视,最终随着时间推移,炎症进一步加重,增加治疗的时间和难度。
●误区一:
“老掉牙”是正常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老年人口腔健康的目标是“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可见,老掉牙并不是正常现象,事实上也是可以避免的。
许多发达国家地区的人有个好习惯:每半年定期做口腔检查,牙齿没病也看医生,尽可能地把可能出现的口腔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其实是一笔比较划算的经济账,因为即使你3个月看一次牙医,但在牙齿上花钱的总量,加起来也会比得了大病再找牙医便宜,而且不用受牙痛之苦。如果小病小忍,大病大忍,实在忍不住了才来看医生的话,那问题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花费增加不说,治疗效果也很难理想了。
●误区二:
一天刷两次牙就足够
即使刷牙方法正确,通常也只能清除50%的牙菌斑。因为牙缝间隙容易藏污纳垢,有一些牙菌斑躲藏在里面,牙刷是无法刷到的。因此,市民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式,更要把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用于牙龈萎缩的患者)、漱口液作为日常护理口腔的措施,这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清洁口腔的目的。
●误区三:
牙齿不痛就不用检查
许多口腔常见病,如慢性牙周炎、慢性根尖周炎等,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是轻微甚至完全没有疼痛的感觉。这类疾病过程比较缓慢,等感觉到不适的时候,经常处于比较晚期或严重的阶段。即使口腔内没有任何症状,也最好每半年到一年进行定期口腔和牙周检查,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误区四:
牙周炎吃点消炎药就好
消炎在治疗口腔常见疾病如龋病、牙髓炎、根尖周炎、慢性牙周炎中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一般只在特殊情况下作辅助治疗。要想彻底治疗这些疾病,必须到医院找口腔科医生。如果只用消炎来治疗这些疾病时,不仅浪费金钱,同时又没有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还会反复出现,甚至因为消炎药的使用而可能暂时掩盖疾病的严重程度。
●误区五:
牙龈红肿发炎只是上火
不少患者在出现牙龈肿痛等牙周炎典型症状后,自认为是“上火”,往往通过喝一些降火的凉茶或者吃一些败火的食物,希望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其实,牙周炎并不是“上火”,而是本身就存在的口腔疾病,再怎么降火都是治标不治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及时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检查治疗。
●误区六:
洗牙会让牙齿敏感松动
很多人不愿意洗牙,认为洗牙是用锐利的器械清洁牙齿,会对牙齿造成一定的伤害,破坏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导致牙齿变得更加敏感,甚至会让牙齿更容易松动。但实际上,洗牙是通过超声波的震动将牙齿表面的牙结石震碎,并不会对牙齿产生实质性的损伤。有些人会觉得洗牙后牙缝增大,是因为牙结石去除干净后,原本牙缝间隙显露出来而已。正确的方式洗牙,不仅不会对牙齿造成损害,相反能有效去除牙结石,避免或减轻牙龈炎、牙周炎的发生。
●误区七:
牙齿松动可等掉光再镶
全口活动义齿的功能与天然牙相差甚远,咀嚼效力并不高,使用也不方便。虽然全口种植义齿也是一种选择,可以较好地恢复咀嚼功能,但并不是每个无牙患者,都拥有“口腔里开一辆奔驰”的财力。再则,缺牙区长期缺乏功能刺激,会加剧牙槽骨萎缩,增加后期修复难度。因此,牙齿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
越早治疗费用越少
越晚治疗难度越大
泉州市牙医师协会会长王炳贤坦言,牙周炎的诊断一旦确立,即预示着即将面对漫长而繁琐的序列治疗,相对于早期单纯的牙龈炎治疗要复杂得多,花费也不在一个档次,疗效也因人而异。
牙周炎的治疗总体来说有四大方面:一、消除局部病因、消除炎症、缓解症状;二、通过牙周手术的方法消除深层组织病变、恢复或改善牙周软硬组织形态;三、恢复牙周组织的功能,牙周炎是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明显松动的牙齿通常需拔除,恢复失牙及松牙固定可恢复牙周组织的功能;四、定期复查复治,维持疗效,防止复发。
牙周炎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临床上一般会根据牙周炎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计划,大致可分成三个部分: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治疗及牙周维护治疗。
牙周基础治疗对各种牙周炎疾病都适用,治疗步骤包括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一般患者在基础治疗后,专科医生会对患者牙周情况(包括袋深度、牙石菌斑控制情况、牙槽骨形态、牙松动度等)进行全面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后,病人即进入维护阶段。
如果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翻瓣术、植骨术、引导性组织再生术、膜龈手术等。手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直视下彻底的清除感染组织,纠正牙龈及骨的外形,植入自体骨或骨替代材料和生物膜,以期获得牙周组织的再生。关于手术方式与手术时机的选择,牙周炎不同分期的不同处理,具体需由专业口腔医生判断处理。
日常生活注重预防
做好口腔卫生保健
牙周炎一般是在牙龈长期存在炎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牙面的菌斑细菌是引起牙龈炎的病因。所以保持牙面清洁、消除牙龈炎症是预防牙周疾病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及时有效地清除牙面菌斑,保持口腔清洁是预防牙龈炎的法宝。
“即使认真刷牙,在一些部位仍会残存菌斑和牙石。”苏江凌说,因此,定期洗牙是清除牙结石、预防牙龈炎的有效措施。对已患牙龈炎的人来说,洗牙、去除局部的刺激因素、日常口腔清洁(包括刷牙、使用牙线、冲牙器、牙间隙刷、漱口水等)可以使牙龈炎彻底痊愈,避免进一步加重为牙周炎。
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预防牙周炎最好的方法就是好好刷牙。有人可能会问:“我每天刷两次牙,经常使用牙线,饮食也健康,为什么还是得了牙周炎?”
首先,要看刷牙方法是否正确,刷牙是否到位。有人刷了一辈子牙,方法一直是错的,没有起到清除菌斑生物膜的作用。比如只刷牙齿的外侧面,舌侧面不刷;刷牙只刷牙齿,牙齿、牙龈的交界处没有被重点涉及。
目前国际上普遍推广的刷牙方法——水平颤动拂刷法(改良巴氏刷牙法),具体方法如下:
1.将刷毛放于牙颈部,毛束与牙面成45°,毛端指向龈缘方向,轻轻加压,使刷毛末端部分进入龈沟和牙间隙。
2.牙刷在原位做水平颤动7次~8次,颤动时利用牙刷毛对牙面轻柔地摩擦,将黏附于牙面颈部的菌斑“揉碎、蹭松”,最后加一个“拂”的动作,将其从牙面上去除。
3.刷上下前牙的舌面时,将牙刷头竖起,以刷头的前端接触牙齿,做轻微颤动。依次移动牙刷到邻近的牙齿,重复同样的动作。
4.刷咬合面时,刷毛垂直牙面略施压,使毛尖深入点隙沟裂,做前后方向颤动,再移至邻牙。通常刷牙要按一定的顺序刷,移动牙刷时要有重叠,不要遗漏,尤其是最后一颗牙的后面。
有牙结石要定期洗牙
只做到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还不够,难免会有遗漏和照顾不到的地方,定期检查和洗牙也十分必要。口腔是细菌高度聚集的区域,细菌会不断沉积在牙齿表面,形成由球菌、杆菌、螺旋体等细菌组成的团伙——菌斑生物膜。针对菌斑生物膜内的细菌及其毒性产物,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会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牙周炎是菌斑生物膜和宿主免疫反应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前的医疗水平尚不具备调控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控制菌斑生物膜成为防控牙周炎唯一可行的途径。菌斑不断在牙面沉积,若不被及时清除,就会被唾液中的矿物质钙化,形成牙结石。因此,牙周的防治围绕控制或清除菌斑生物膜和牙石展开:通过机械方法清除菌斑生物膜和牙石,消除增加菌斑生物膜沉积的因素,建立有利于控制菌斑生物膜的环境。
王炳贤介绍,清除菌斑生物膜和牙石的牙周治疗是一个系统过程,需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开展由浅入深的治疗,主要内容包括:龈上洁治(洗牙)、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牙周手术。由于菌斑生物膜是不断形成的,因此牙周治疗不能一劳永逸。经过牙周系统治疗后,也要定期复查维护。
他提醒,虽然洗牙是控制牙周疾病的重要方法,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宜洗牙,如妊娠期妇女(尤其是妊娠期的前3个月和后3个月);活动性肝炎及结核患者;严重的心脏病或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及未受控制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急性牙周脓肿并未控制的患者;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这些人应该慎重选择洗牙时机,待一般情况稳定后方可进行。
本期医学指导
苏江凌 泉州市第一医院国家级口腔全科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口腔科教研室主任、口腔科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及牙槽外科专委会全国委员,福建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口腔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擅长牙周—种植—修复—正畸多学科联合治疗等。
王炳贤 泉州市牙医师协会会长,泉州优尔特口腔连锁机构院长,中华口腔医学会民营专委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口腔医学会第四届理事,福建省口腔医学会种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口腔医学临床工作20余年,擅长口腔种植、修复、儿童牙病等多学科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