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大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回国为家乡捐巨资办公益事业的海外华人之一。他常对人说:“我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学校读过书,陈嘉庚校主是我一生最崇敬的伟人。”的确,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办学的精神和他为集美学校制定的“诚毅”校训,影响了李尚大的一生。从1985年回国捐资起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李尚大个人在安溪和泉州、厦门以及北京等地捐资办学校、盖医院、修路建桥的公益投入总计达到1.5亿元。李尚大还为安溪茶叶争取出口权,对安溪“铁观音”茶叶生产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心藏诚毅,时时弘扬嘉庚精神;胸存乡国,事事展现尚大情怀。”李尚大先生的一生,可谓是“华侨旗帜,民族之光”。
□本社记者 颜瑛瑛 文/图(资料图翻拍)
出身贫苦
白手起家
1921年,李尚大出生在安溪县湖头镇。10岁时父亲去世,依靠母亲勤俭持家,培养他们兄弟上学读书。中学时代的李尚大先是就读于厦门双十中学,后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
1947年,李尚大从福建学院毕业后担任过安溪蓝溪中学校长,后来在厦门开过一家商行。解放军即将南下入闽之际,因他的商行中有一些员工是进步学生,商行还掩护过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引起了厦门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派人要抓他。他先是避祸香港,几经辗转后定居于印尼。20世纪50年代,李尚大从与友人合作收购土特产的小本生意做起,逐渐转向经营木材业、胶合板厂、钢铁厂等企业,经过数十年的拼搏努力,成为在东南亚享有盛誉的华人企业家。
回国捐资
教育先行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落实华侨私产政策,李尚大接到安溪县政府有关退还房产的文件后,很快就从印尼专程回到阔别30多年的故乡。他对当地的领导说:“我走遍世界,这么多政党,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好。”为此,他表示“有生之年,要把子孙一个个带回来看看,还要帮忙家乡做善事”。他还把退还的房产创办成当地的幼儿园。
说到做到,从1985年开始,李尚大和他的胞弟李陆大一起回到安溪湖头创办占地近400亩,拥有小学、中学、财经学校、农业学校和现代化体育馆,规模类似集美学村的慈山学园。他还为泉州黎明大学捐建了7座教学大楼等。
赤子情怀
回报祖国
1983年,福建省侨办工作人员一行到香港商谈事务,向李尚大、李陆大乡贤介绍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以及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福建的发展形势,希望两位先生经常回家乡看看,帮助家乡建设发展。李尚大当即表示:“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都是从她身上分支出来的。不论母亲怎么丑、怎么穷,怎么难看,鞭打我多么疼,我们都要爱护她。”
彼时正是我省经济建设大发展之时,厦门、泉州等地有许多好地段好项目尚未开发,许多朋友和一些地方的领导都希望他能在厦门、泉州等地投资。只要尚大先生愿意,想上什么项目就能上什么项目,想要多少地就会给多少地,而且条件会很优惠。以李尚大兄弟的财力和经验,如果在国内投资,一定会有很好的回报,既促进当地发展,也扩大自己的事业。可是李尚大却一直坚持只捐资,不投资,按他们兄弟的话说,“不赚祖国的钱”。他表示,在商言商,一投资就要讲利益,难免患得患失,做事的动机就不能坦荡纯粹,有时还会事与愿违,违背自己回报祖国、奉献家乡的初衷。其赤子情怀令人敬佩。
科教兴农 造福桑梓
改革开放之初,李尚大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安溪,满目都是贫困景象。他心中想到的不仅仅是捐钱献爱心,而是把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当作自己的责任,从重返故土的那一刻起,他已在心中勾画起帮助家乡改变贫困的蓝图。
安溪县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李尚大认为,安溪要摆脱贫困,教育、农业、交通是基础。因此,他先后捐资近亿元,和胞弟李陆大联手在湖头镇创办慈山小学、中学和慈山财经学校,仿照陈嘉庚先生的集美学村建起慈山学园,还资助了湖头周边乡镇20多所中小学。因自己成长的经历并受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尚大先生对教育事业十分用心。他认为,“治贫要先治愚”,只有摆脱愚昧才能脱贫致富,所以对在家乡办学不惜投入重金。
李尚大认为,有好的先生才有好的学生,所以他对选择教师要求很严,要求教师用“有其师必有其学生”的警句鞭策自己,安心教学,为人师表,同时经常给学校和教师写信送东西,嘘寒问暖关心鼓励。他认为学校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反对重智育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主张基础教育时期应当首先教会学生怎么做人。他要求学校不要轻易开除学生,认为把差生挤走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主张对思想、学习稍差的学生,老师要有更大的责任去教好他,培养他,关爱他,千万不可遗弃。为了办好教育,李尚大每年都挤时间回到家乡,直接住在学校,方便解决问题,还常常给学校师生写信,与他们交流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李尚大和慈山学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较出色地完成了当地的“普九”任务,小学、初中毕业生的成绩均在全县名列前茅。
1991年,湖头农中即将关门停办,有关单位找到尚大先生,希望他能接手办下去。当时,李尚大的很多同学朋友都说,农中是个烫手的山芋,接办起来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但是李尚大高瞻远瞩,他认为农业是安溪县的基础,要实现科教兴农,需要有一个场所来培养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现代农民,所以毅然出资由慈山学园接办农中。他请来福建农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帮助规划,先后捐资几百万元盖校舍、购设备、建试验场,省农科院也无偿派人长住农中辅导。经过连续18年的扶持,农中升格为农业学校,培养了一批畜牧兽医、园林茶艺、农村金融等技术型人才,对安溪农村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李尚大发现长期以来安溪的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限制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便出钱购买优质龙眼树种苗,与湖头镇政府及周边几个村庄合作,开辟山地近千亩,种植龙眼近1.5万株,建立了琥珀、飞凤、大寨、大岭、慈山农中等5个合作果园,这些果园后来都无偿捐献给湖头镇政府。1991年,他还提供200万元低息贷款,帮助安溪县在清溪两岸的坡地上种植龙眼树33万株,建起万亩龙眼基地。
推“铁观音” 谋出口权
安溪“铁观音”如今已纵横四海,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殊不知,当年李尚大对安溪“铁观音”茶叶生产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安溪盛产乌龙茶,尤以“铁观音”闻名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安溪县一直没有茶叶出口权,茶叶均由外贸统一收购出口。李尚大看到国外市场茶价昂贵,而国内外贸收购价格偏低,茶农得到的利益太少,影响了安溪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让安溪县取得茶叶出口权,李尚大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四处奔走呼吁。他在安溪茶乡进行深入考察,并向安溪、厦门及台湾的乡亲了解情况、收集资料,亲笔整理了一份长达20多页的《为我安溪人请命》的材料,呈送中央、省、泉州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呼吁将茶叶出口权下放给安溪。为了这件事,他给项南同志写过信,找过胡平同志,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国家有关部门反映,终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996年外经部批准,安溪县每年可以有部分茶叶自由出口的权利,随后,又将安溪茶叶出口权全面放开。这使安溪茶农和农业收入大为增加,“铁观音”迅速成为全县的主打农业,使安溪群众依靠“铁观音”走上致富之路。
筑桥修路
改善交通
要致富,先修路。李尚大十分重视改善安溪的交通状况,他认为这是搞好经济的基础。1994年,安溪县计划修建安溪县城到湖头镇的公路,资金缺口很大,想向省交通部门申请补助。当时,省交通部门的预算已定好,难以追加。李尚大写信给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贾庆林同志请求帮助,贾庆林在来信上批示省交通部门追编预算,将安湖公路正式列为国家二级公路。与此同时,李尚大还拿出1000万元借给安溪县,使公路得以顺利施工。
安溪到同安公路的龙门岭、东岭路段有数十公里越岭线路,海拔七八百米的高程上下辗转近百弯,成为制约安溪对外开放、社会发展的交通因素。为了改善安溪的交通状况,李尚大致信各方、呼吁开通龙门隧道,甚至反映到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那里。1992年11月,省交通厅下文批准方案,1993年1月,龙门隧道开工,1995年5月正式通车,使安溪到厦门公路里程缩短11公里,越岭高程降低400多米,上下辗转只有十多弯,车速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行车时间减少1个多小时,大大改善了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一线的交通状况。
今天的安溪交通便利、文化繁荣、茶果飘香,经济发展,百姓富裕。由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进入福建省地方级财政收入十强、全国百强县行列,这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全体干部群众努力拼搏的结果,李尚大先生的努力和心血亦可谓功不可没。他对安溪的发展既有智谋的贡献,资金的贡献,也有经济的贡献。
从1985年回国捐资起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李尚大个人在安溪和泉州、厦门以及北京等地捐资办学校、盖医院、修路建桥的公益投入总计达到1.5亿元。这位民众口中“陈嘉庚先生的好学生”在故乡留下善举无数,得到社会广泛称誉。1994年末,江泽民主席在印尼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第一天就在百忙中亲切接见了李尚大并对他说:“你在印尼做了许多好事,我代表国家感谢你;你在中国做了许多好事,我个人感谢你。”200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为李尚大立碑并授予他“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
“心藏诚毅,时时弘扬嘉庚精神;胸存乡国,事事展现尚大情怀。”李尚大先生的一生,可谓是“华侨旗帜,民族之光”,对故乡的挚情和大爱已然融入故乡的一木一境中,百代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