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文龙 通讯员张志欣 林艳梅)近日,不少市民发现,过节时胡吃海喝以及不良卫生习惯导致的口腔健康问题逐渐浮现出来,其中一个大问题就是牙周炎。这个情况也在各大医院得到证实。
家住晋江的黄先生春节期间经常外出聚餐,在外吃喝一晚上后,回家牙齿都没刷倒头就睡。假期结束后,他感觉牙龈有些肿痛,以为是假期生活不规律引起的“上火”。直到最近牙齿疼痛加剧,他才赶紧上医院口腔科检查,被医生诊断为患上牙周炎。
泉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主任苏江凌介绍,牙周炎是发生在牙龈、牙周韧带和牙槽骨等部位的慢性炎症,通俗的说法就是牙床发炎了。该病患者以35岁以上人群居多,是导致成年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疾病早期,主要是口腔异味、刷牙或咬硬物时牙龈出血,伴有持续性的口臭。由于早期自觉症状不明显,许多人发现自己有牙龈出血不加以重视,任其继续发展下去。
随着疾病继续进展,牙周炎中晚期会导致牙周组织的破坏,造成牙齿的支持力不够,引起牙齿松动、位置改变或吃东西用不上力,并可出现反复牙周脓肿、牙齿敏感和疼痛等不适症状,甚至导致牙齿脱落丧失,咀嚼功能下降,极大地影响营养的摄入、面容的改变等,并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高昂的医疗成本。
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牙周健康者不足一成,中重度牙周炎患者高达62.4%。长期的牙周慢性炎症会对全身多器官造成影响,使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呼吸系统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
泉州市牙医师协会会长王炳贤指出,牙周炎是多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其中最主要的病因是牙菌斑和牙石。此外还有合创伤、食物嵌塞、错合畸形、不良习惯等局部促进因素,以及某些全身性促进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遗传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吸烟、精神紧张等。牙周炎的发生受这些局部刺激因素的影响和全身因素的调控,相互联系,互为影响。
“早期干预和行为改变,能有效避免牙周炎。”王炳贤说,牙周炎早期发病比较隐匿,很多时候不会有明显症状。因此有条件的市民,最好能定期到口腔医疗机构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已出现症状的市民,更要及时就医检查,让专业口腔医生判断,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耽误了治疗。
苏江凌提醒,牙周炎的预防强调两点:一是每半年到一年洁牙一次,二是强调自我菌斑的控制。自我菌斑控制的方法有正确有效刷牙、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清洁牙齿邻面等。认真刷牙是及时清除牙菌斑、预防牙周炎最重要的办法。她建议,刷牙要面面俱到,重点清洁牙龈边缘和牙缝处的牙面,每次刷牙至少3分钟,每隔3个月至少更换1次牙刷;可以利用牙线、冲牙器、漱口液辅助进行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改掉不良生活习惯,比如用牙齿去咬啤酒瓶盖或异物、抽烟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方式,放松心情;定期进行口腔清洁护理,健康人群一年内进行一次到两次的全口洁牙。
(相关报道见第十八版、第十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