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作为一种大自然现象,既有微风、和风、惠风,亦可见疾风、狂风。在中医看来,正常的风令人身心舒畅,异常的风则是病邪,又称风邪,可入侵人体致病。下周一将迎来惊蛰节气,春的气息愈发浓烈。春季的主令是风,也是风邪袭人致病的高发期。《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本期“养生”采访名老中医,详解何为风邪,会导致哪些疾病,以及相应的防范方法。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风邪袭人
易生疾患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洪如龙介绍,中医里有“六气”的概念,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正常情况下,只要六气的变化在合理范围内,人们都能与之相适应,保持健康的身体。但人体正气不足无法适应六气变化,或是六气变化异常,变化过于急骤,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六气就变成“六淫”或“六淫之邪”,成为导致身体发病的重要因素。
六气各有其主时,致病因时而异,惟风气四时常见,致病多而广泛,常兼夹他邪犯人,变化快而多端,居六淫之首,故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春天冷暖气团、季风气流交替活动,天气时冷时暖、变化无常,而且挟带花粉、风沙等杂物,故中医称春风“善行而数变”。“春风病”是指受春风侵袭所致的疾病。中医认为风是春季的主气。相比其他季节,人们更容易在春季受到风邪侵袭。
不过许多人并不清楚,风邪还有内风和外风之分。外风之邪终年皆有,一年四季都可伤人,多风的春季尤甚。外风导致的症状有发热、汗出、头痛、鼻塞等,脉象浮缓。内风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病变中出现震颤、强直、眩晕的一类症状,属内感风邪。中医讲到与内风有关的疾病有很多种,有“善行、善变”的风疹、荨麻疹,有“风盛则动”的眩晕、震颤、头颈僵痛、口眼歪斜以及四肢抽搐、多动,还有容易向上、向外发散的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性主动 善行数变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指出,风邪往往从皮毛、口鼻入侵人体,具有生发开泄、向上向外的特性,其性善动不居、变化无常、动摇不定等特性,是外感病中的重要致病因素。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为春天的主气,具有轻扬浮越、升散开泄、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轻扬上浮,其致病常常侵袭人体的头面部、肌表、腰背部、阳经经络等属阳的部位。如风邪循经上扰,则出现头昏头痛、颈项强直、口眼㖞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则见发热、恶风等症。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肿痛、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都属于感染了风邪。
2.善行数变。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遍及全身,无处不至,外则皮肤,内则脏腑,因而致病有发病迅急、变化很快、病位游移不定,全身部位都有可能受到风邪侵扰,症状时隐时现,发无定处以及此起彼伏的特征。比如,痹症中的“行痹”,表现为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属风邪偏盛的表现,又称“风痹”;风疹来势急剧,数分钟则可遍及全身,体现了传变快的特性。再如面瘫者多突然起病,谓之小中风,病机多为经络空虚,风邪入中。《素问·风论》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即是对上述风象病征的概括。
3.风性主动。自然界当风起时,可使物体动摇,而当风邪致病时也能显示出这个特点。如果人的身体出现不自主动作,如眩晕而感旋动,动摇不定,或抽搐、震颤等,多与风邪有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如破伤风者起病较急,此为“数变”;病发则见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不自主动作,这就是“风动”,病机为染毒生风,外风引动内风。
4.风为百病之长。长,首也。风邪为六淫之首,是六淫邪气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不仅对人体的所致疾病多,而且很容易与其他外感病邪兼夹致病,而且以风邪为攻击人体的引导。比如外感病之中,常见的有风寒、风热、风湿等兼夹所致的表证,很少没有风邪所致的表证。《临症指南医案》指出:“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曰风燥,兼火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曰百病之长。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能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由是观之,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防风避风 适当春捂
洪如龙建议,避免风邪侵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注意防风避风。日常居家,提倡室内白天开窗通风,让空气自然流通,但夜间一定要关好门窗,莫让虚邪贼风侵入。
风邪侵袭头部的症状为头胀、头痛,严重的还可引起眩晕。这是内风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所致。预防头风注意不要让头部着凉,清早起床时不要过快过度接触冷风,易病伤于头,引发喷嚏、头胀、头晕、头痛等,中医称为“伤风”,晚间阴盛而阳弱,此时若洗头则要注意用吹风机吹干,不要让头部着凉。
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应该注意避开风口,尤其不要迎风而坐。室外风太大时,尽量待在室内减少外出。日常出行应重视后脑的防风工作。后脑是风邪最容易入侵的地方,上了年纪或是阳气不足的人被邪风吹了后脑轻则伤风,重则中风丧失行动能力。平时出门一定要戴好帽子围好围巾,做好头部保暖工作。
春季气温渐渐回升,但早晚温差大,很多人一看白天有20℃,就急着脱去厚重的衣物。特别是一些爱美的女性,早早穿上了轻薄的春装,这样很容易因寒冷而损伤自身阳气,使风邪乘虚而入。正确的做法是: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不要着急换上春装,稍微捂一下,待气温较为稳定后,再逐渐卸去冬装。
■作息合理 适度运动
正值初春时节,日照渐长、阳气回升、万物升发,在起居方面也应顺应日照变化,相对冬天来说晚一点睡、早一点起,以利于阳气的生发。需要提醒的是,晚睡并非熬夜,最好是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入睡。
早晨正是生发阳气来固卫、保养身体的好时光。如赖床不起,则不利于生发阳气,而浊阴易困,使体内阳气不升,易出现懒软无力、昏沉欲睡、心情压抑、体虚易感、头晕气短、动则汗出的阳虚卫气不足的症状。因此,要克服倦怠懒睡的习惯,舒展形体,畅通血脉。
张振辉说,科学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有效抵御风邪侵袭。户外运动时注意选择背风的地方,不要站在风口锻炼,以防阴风侵袭;不要太早外出,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出门锻炼;在锻炼前穿上棉质运动服并进行热身活动,等运动开始后可以酌量减衣。
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大汗淋漓;如果出汗过多,可以换上透气性较好的衣服,不要穿背心、短裤,避免皮肤在冷风中暴露太多,打乱体内的热量均衡,锻炼结束后,要及时擦汗穿衣。
■多食温辛 少食生冷
保护阳气对抵御风邪非常重要。春天是自然界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季节,此时阳气萌动,地气上腾,万物复苏。中医认为“肝应春”,即肝应春生之阳气,而主升发,性喜条达。中医认为,酸性收敛,入肝经,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春季饮食应少吃酸性食物,多吃辛甘发散之品,如香菜、韭菜、洋葱、茼蒿、大头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等。
可食用一些养肝柔肝、疏肝理气的药材和食品,如白芍、枸杞、香附、生姜、葱等。护肝养脾可选择大枣、山药等味甘养脾之品做成大枣粥、山药粥食用。其中,生姜是破风邪补阳气的好食材。《名医别录》记载生姜:“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因风邪寒热引起的感冒,病初起可以用“姜枣汤”治疗。生姜适量,红枣5枚,水煎,温服。
需要提醒的是,饮食要少吃生冷、冷饮、甜腻厚味、辛辣食物。生冷与冷饮容易使脾阳受损,进而造成运化不利,甜腻厚味食物易使人体痰湿内生,阻碍阳气运行,辛辣食物易使人亢奋,进而易耗散阳气。
■本期医学指导
洪如龙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医主任医师,崇尚“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治病求于自然”理念,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贫血、五脏虚劳、失眠、咳喘、鼻窦炎、脾胃病、结肠炎、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老年病、皮肤病等慢性疾病和调理脏腑功能。
张振辉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