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苏颂:字子容,谥正简,北宋泉州同安葫芦山(今厦门同安永丰乡)人。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拜太子少师致仕,封魏公。在天文、药物、文学等诸多方面作出过卓著贡献。朱熹称之“立朝一节,始终不亏”。
《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尽的古代天文仪象专著,也是一部代表11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作水平的重要文献,这部专著是北宋泉州人苏颂编制的。不仅如此,苏颂还主持创制水运仪象台和编撰药物巨著《本草图经》等。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赞“苏颂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这位千年前的科技巨星,如今亦被称为“中国版的达·芬奇”。
与百姓“双向奔赴”的父母官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个小老头隐匿在黑暗中,头呈45度角向上仰起,许久不动,只有点点繁星在夜空中散发出微弱的光。忽然,他逮住一个路过的小孩,伸出手指在他的头上、背上迅速地划着奇怪的图案,口中还念念有词。小孩一时愣住,似乎十分苦恼。老人摇头叹息道:“星象这么明白,你们不虔诚信奉,还想求之鬼神吗?”原来,这位老人家仰观星宿运行度数后,正通过点划考察晚辈对星宿的认知。奇哉怪哉,各家长辈多是指导晚辈学习经史子集,又是哪家的“老顽童”会教自家小孩“数星星”呢?原来,这个爱“看星星”的小老头,就是宋代有名的科学家——苏颂。
据《泉州府志》记载:“苏颂,字子容,同安人,绅子。”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苏颂出生于泉州府同安县芦山堂(今属厦门市同安区永丰乡)。苏颂的父亲是博学鸿儒苏绅,而母亲则是龙图阁学士、晋江人陈从易的闺女。苏颂5岁随母亲、兄长离开同安投奔父亲,10岁随父苏绅入京。成长在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书香世家,耳濡目染之下,苏颂从小就饱读诗书。在多年勤学苦练后,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进士及第,当年同榜的还有后来主持变法的王安石。
苏颂从23岁入仕,直到81岁拜太子太保,一生从政五十多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是一位受万民景仰、君主信任的政治家。庆历二年(1042年)登进士后,苏颂初任宿州观察推官,后历任各州郡县令、南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等。宋神宗时曾参与元丰改制。宋哲宗即位后,苏颂接连担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右丞等官职,元祐七年(1092年)拜相。绍圣四年(1097年),苏颂三次请辞后以太子少师致仕。
“优游且作江南令,惠爱於民此最亲。”这是苏颂任地方官时所写的《次韵王伯益同年留别》诗中的一句。苏颂借诗明志,表达出“惠爱於民”的为官思想。熙宁八年(1075年),吴越饥荒,次年又发生瘟疫,百姓苦不堪言。宋神宗认为“苏颂仁厚,必能拊安吴人”,当即选派苏颂去治理杭州。一天,苏颂出门时遇到百余人,这些人描述了自己因欠款而被转运司囚禁、还款无望之事。苏颂当即做主,与他们约定了一年的还款期限,放他们外出谋生,他们感激不已,果然都如期偿还欠款。诸如此类的事迹数不胜数,苏颂可谓是一名爱民如子、受民爱戴,与百姓“双向奔赴”的父母官。
治平四年(1067年)开始,苏颂奉命出使辽国。他一生中前后两次使辽、三次任接待辽使的伴使。出使期间,苏颂十分注意搜集整理并帮助朝廷了解辽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军事设施、山川地理、风土民情等情况,并于元丰六年(1083年)撰写成书,计229卷,事目5卷,共200册,由宋神宗亲自赐名《华戎鲁卫信录》,坚定了宋朝对辽推行和睦修好的外交政策的信心,为宋辽两国和平发展创下了不朽功勋。
遍识百草的“药学家”
中国历史上的名相贤臣不少,但同时兼具科学家身份的,说一句屈指可数也不为过。而苏颂就是这样一位文理兼修的“学霸”。他文能走笔题诗、著书立说,理通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在天文、药物、文学等多门学科上,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卓著贡献。
嘉祐年间(1056—1063年),苏颂任集贤院校理,负责对朝廷收藏的经籍图书进行版本校勘、整理。在这期间,苏颂接触了大量有关天文、音乐、算学、医学、典章制度的书籍,且“探其源,综其妙”“验之实事”,掌握了大量的跨学科知识。他挑选有校勘经验的儒臣,组织编审书籍,审定出版《神农本草》《灵枢》《太素》《针灸甲乙经》《素问》《广济》《急备千金方》《外台秘要》等8部医学书籍,与掌禹锡、林亿等人补注了《嘉祐补注神农本草》20卷。
嘉祐三年(1058年)至嘉祐六年(1061年),苏颂还独立编写《本草图经》一书,含目录1卷、分类20卷。《本草图经》是第一部由闽南人主修的官定药书,书中记载了300多种药用植物和70多种药用动物或其副产品,准确地记载了各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质、用途、采集季节、炼制方法、鉴别方法等,图文并茂。此外,该书在化学品制备、动物化石和潮汐理论等方面皆有所建树,为多门学科发展作出贡献。明代李时珍对《本草图经》评价极高,认为它“考证详明,颇有发挥”,并于《本草纲目》中大量引用。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此书说:“这是附有木刻标本说明图的药物史上的杰作之一。在欧洲,把野外可能采集到的动、植物标本加以如此精细地木刻并印刷出来,是十五世纪才出现的大事。”
造器观星的“发明家”
古时,出于安排农时、昭示皇权等需求,测算出精确的历法乃重中之重。元祐元年(1086年),由于天文院太史局的天文仪器大多年久失修、无法使用,宋哲宗遂诏命苏颂主持打造新的仪器。十一月,利用自己选贤任能的慧眼,苏颂奏请任命了一群擅长天文、算术、机械制造的官员,组成一支大佬云集的科研团队。在苏颂、韩公廉等人的通力合作下,震古烁今的水运仪象台于元祐七年(1092年)全部完成,得哲宗赐名“元祐浑天仪象”。
水运仪象台是一台以机械传动、以水为动力的大型天文钟,高约12米,宽约7米,集计时报时、天文观测和星象显示三项功能于一体。顶层为浑仪,用于观测星空;中层为浑象,生动、准确地模拟星辰起落的天象变化;底层为动力装置及计时、报时机关。报时装置巧妙地利用了160多个小木人以及钟、鼓、铃、钲四种乐器,不仅可以显示时、刻,还能报昏、旦时刻和夜晚的更点。
水运仪象台开创了三项“世界第一”:第一个可随天体运动的浑仪转动装置(望筒)、第一个可控制仪象台匀速运转的“天衡”系统(擒纵器)、第一个可根据观测需要自由启闭的活动屋顶,此三项也开辟了现代天文台转移钟、现代机械钟表和现代天文台自动启闭圆顶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可惜,在蒙金战乱时期,“元祐浑天仪象”被毁。所幸,虽然“元祐浑天仪象”已不复存,但苏颂和韩公廉合撰的《新仪象法要》流传至今,其中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制作及使用方法,是世界上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也为后世复制水运仪象台提供了可能性。1958年,著名的史学家王振铎先生按1∶5的比例,第一个成功复制了水运仪象台的模型,并发表了《揭开了我国天文钟的秘密》一文。后来,日本著名画家吉泽大淳、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成功复制,李约瑟还把《新仪象法要》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并肯定苏颂“是一位突出的重视科学规律的学者”。
在《新仪象法要》中,还记载着依据实测绘制的星图,共绘星1464颗,比四个世纪后西欧观测到的1022颗星数还多442颗,这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全天星图。西方科技史专家蒂勒·布朗和《科学史导论》的作者萨顿都认为,从中世纪到十四世纪末,除中国的星图以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宋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由此可窥见冰山一角,子孙后辈也得以在巨人的肩膀上“仰望星空”。
泽被后世的好榜样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颂卒于丹阳(今江苏省镇江一带),终年八十二岁,获赠司空,后追封魏国公,宋理宗时追谥“正简”。苏颂幼年离家后是否再回过故乡,未见记载。虽在外为官数十载,但他功勋卓著的一生,依然令家乡人与有荣焉,幸甚至哉。而今,闽地仍存有与之相关的遗迹、馆阁等,供世人瞻仰缅怀。
在苏颂的故乡同安的凤山文笔塔公园内,有一座甘露亭,人称“接官亭”,亭子东南侧,屹立着一方古朴的石碑,人称“故里碑”,碑高1.55米,宽0.68米,碑的正中刻着“宋熙宁三舍人丞相正简苏公故里”文字。“宋熙宁三舍人”既非官职,也非谥号,缘何数百年后还会被清代人选中,向来往行人宣扬呢?原来,这和北宋熙宁年间的一个事件有关。熙宁元年(1068年),苏颂升任知制诰,专门为神宗起草重大文诰、诏令。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推荐其学生、秀州判官李定破格越级提拔到朝中任职。而作为知制诰的宋敏求、苏颂、李大临先后拒绝起草任命诏书,向神宗提出这是不合规矩之事,援引法令,参照准则,极力劝谏,引起神宗愤怒,遭到撤职,史称“熙宁三舍人事件”。苏颂真正做到了“进退人材,弗专主己,理有未当,亦不苟从”,其为官严守礼法、坚持原则、克己奉公。他注重气节的事迹也被世人镌于碑石,成为众人效仿的榜样。
在同安葫芦山南麓,一座红砖红瓦、气势恢宏的闽南风格建筑居幽而立,这便是苏颂故居芦山堂。该建筑物如今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门两旁的楹联写道:“尚书御史翰林第,将相公侯科学家。”每年,苏氏族裔会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祈祖敬贤,感受一个薪火相传的闽南望族的底蕴与勃发。苏颂撰写的家训诗《感事述怀五言百韵以代家训》和他的长孙苏象先根据祖父生平事迹及平日教诲之言编撰而成的家训著作《魏公谭训》也流传至今,以“行完学富”的准绳告诫着子孙后人,在人生道路上须重德远志、勤学笃实。
在同安科技馆的苏颂纪念馆内,六个主题展区分别从天文、医学、文学、勤政亲民等方面介绍了苏颂的贡献。在苏颂公园,我国首台按原比例仿制的水运仪象台陈列于此。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曾为同安苏颂科技馆题联曰:“探根源,究终始,治学求实求精;编本草,合象仪,公诚首创。远权宠,荐贤能,从政持平持稳;集人才,讲科技,功颂千秋。”一字一句间,苏颂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再次徐徐展开,即便置之于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这位享誉世界的“科学泰斗”依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本报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柯雅清 文/图(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