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李女士在位于石狮市的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参观游玩时,看到一组别具特色的狮形陶瓷藏品。记者了解到,这些藏品所处的年代各异,造型千姿百态,展示了我国悠久丰富的陶瓷文化和高超的陶瓷制作水平。□本报记者 谢伟端 实习生 柯雅清
狮形香炉还原古老熏香之俗
藏品中,一尊产自明朝龙泉窑的青釉狮形香炉非常别致,这尊青釉狮形香炉,狮子体态丰腴、健硕有力、四足鼎立、挺背仰头、双目仰望、脖悬铃铛、尾巴高竖、表情威严。
据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熏香之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天然香料来除晦、辟秽、祛虫等。但因受条件限制,用香的方式还仅限于沐浴、焚烧和佩戴等。随着熏香活动的普及以及熏香风气的流行,专门用以熏香的器具也随之产生,而香炉就是最为常见的香具之一。
香炉在形制上,最为常见的器型通常为圆形的三足炉,放置时一足在前,两足在后。除了常见的三足炉,还有动物形香炉、卧炉、香池等。
动物形香炉造型繁多,主要分为禽和兽两类,最为常见的主要是凫鸭和鸳鸯等常见的动物造型,还有一部分占比较大的则是古籍中记载的神兽造型。鸭形香炉是历代使用最频繁的动物形香炉之一,早在汉代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直至清末时期也依旧受世人追捧。狮子形香炉自唐代开始流行,并一度成为动物形香炉的主流。形象多数是以“蹲狮戏球”的造型出现。狮头和狮身可分开,狮头为炉盖,狮身则为炉身。
狮纹壶中西合璧别开生面
明嘉靖年间景德镇窑的青花喷泉纹执壶则融合了中国、中东、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元素。
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负责人介绍,此壶的造型受到中东地区铜壶样式的影响。腹部前后主题纹饰相同,均绘一圆形喷泉莲盆,下托壸门形式的镂空底座,内卧一雄狮。莲盆两侧各有一龙首溢水外出。莲盆内有一长颈宝瓶,宝瓶中部为双龙吐水,顶部则为双凤吐水。此壶将欧洲喷泉和东方的佛教护法狮子合为一体,又糅合了中国古典家具和龙凤等传统文化元素,可谓中西合璧,别开生面。
壶身绘主题纹饰喷泉图案,有学者推测这是13世纪出使蒙古帝国的卢布鲁克(Rubrouck)笔下描述的“魔法喷泉”,是法国工匠为蒙哥宫廷打造的华丽酒泉。也有学者认为描绘的是欧洲传说中令饮者返老还童的“青春泉”。
总之,带有此种纹样的执壶体现了来自中国、欧洲和中东多种文化的融合。执壶这一器型来源于近东的金属水壶,其上的装饰通常可能与同时期意大利锡釉陶或绘画作品有关。此外,此类执壶上的图案有时还会融入明代中国物质文化中常见的元素。
白釉塑像群雕欧洲人和狮子
白釉塑像则是清康熙德化窑的作品,此组雕像刻画了三名欧洲人物、一只大狮和三只幼狮。
1702年,东印度商船达什伍德号(Dashwood)从厦门抵达英国,船上的货品记录可与此类器物相对应,有“人骑怪物”“人骑马”“人骑羚羊”“人骑海豚”“人骑狮”“人骑山羊”“人骑龙”,甚至有“人骑鸟”。
不过,德化窑瓷器中这类结合西方人物、服饰和中国传统元素的器物,表现的具体主题仍存在争论。对此,德化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韩英解释,这组作品由三名西欧人物,四只瓷雕狮子构成,二人骑于狮背之上,一人手持铜钱置于狮身旁,母狮四平八稳,狮头回旋,睁目前方,神动身不动,带有浓郁的“中国风”,狮身上坐着的二人安静祥和,身旁的小狮则俯趴昂首上视,灵动活泼,匠心独具。
她说,古代西方人在定制的狮子瓷塑中,多见模仿文殊菩萨骑狮的造型,并塑造出想象中的“中式生活”场景,体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与崇敬。近现代来由于世界文化大融合,部分西方“王冠狮”有时也会放下平日里端着的“架势”,逐渐呈现亲民化、友善化的趋势。陶瓷作品表现的狮子形象少了几分凶猛,多了几分安静柔和,融入和平与和谐,但不管如何塑造,狮子都被赋予权威、力量以及不容侵犯的文化内涵。
融入世界文明的陶瓷狮文化,承载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东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狮子从欧亚大陆的西侧走到东侧,从威严的雄狮到吉祥可爱的萌狮,既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世界大同的理念写照,也体现出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如今的很多出口轻工艺品“外贸狮”更多地拥有了欢乐祥和的寓意,是东西方工艺的集萃与智慧的结晶。
狮盖钮扮靓将军罐
三件清朝年间的将军罐,盖钮均以狮子做装饰。
清康熙景德镇窑的青花人物故事图将军罐,器型硕大,盖面绘仕女图,颈部饰大朵牡丹花,器身四个大开光内绘四幅仕女图,分别在读书、赏花、弹琴、下棋。器身底部饰百花蝴蝶,其中四个扇形开光内绘田园渔隐场景。
粉彩山水花鸟图八棱狮钮将军罐则是雍正时期最昂贵和独特的外销瓷器。这一时期生产的类似造型的粉彩瓷器装饰图案多种多样,在18世纪大量出口欧洲,并在欧洲广受欢迎。在西方,此类将军罐几乎只用于装饰,通常被放置于桌子、楼梯或壁炉上。
一对粉彩凤凰花卉纹将军罐则出自清乾隆景德镇窑。这一对乾隆时期的粉彩将军罐,形体硕大,造型更加挺拔向上,气魄宏伟。
据介绍,将军罐是明清时期罐器之一,其盖颇似将军的头盔,故而得名。将军罐始见于明嘉靖、万历年间,至清顺治时期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时期。其器形体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见品种为青花、五彩器,此外还有黄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将军罐的器型出现于明末,明末的将军罐,器型相对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由于将军罐的造型受人喜爱,因此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地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认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王世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