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是社会上“最柔软的群体”。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家中老人精力有限、雇用保姆价格不菲等原因,泉州不少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育幼压力,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因此快速上升。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有望基本形成。但记者走访调查也发现,当前托幼行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境,尤其是托幼一体化发展有许多难题待解。
毋庸赘言,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重要内容。早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积极推广“托幼一体化”建设。之后全国多地对托幼一体化建设做出诸多探索,但进程仍相对缓慢。这成为掣肘托幼行业发展的一大因素,也是很多家长对托幼机构不信任的症结所在。
所谓的托幼一体化,简单地说,就是托儿所与幼儿园管理体制一体化、教育衔接一体化、师资培养一体化。一体化背后,是当前托儿所、幼儿园在这几个层面上存在着“割裂”。
在管理体制上,托儿所与幼儿园采用的是“双轨制”模式,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3~6岁幼儿保育与教育相分离,前者由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后者由教育部门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可能带来职责分工不明确、政策执行不连贯等弊端,也会增加具备托儿服务的幼儿园的“行政成本”。
在课程衔接上,目前我国对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和保教工作有更加明确的教育建议,相对而言,0~3岁婴幼儿的教育建议则比较缺乏,对0~6岁儿童发展的衔接性、连续性重视不够。这就导致不少托幼机构,只“托”无教,限制了托班幼儿探究、体验的权利。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早期教育和保育的关键因素。但在师资培养上,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面向3~6岁儿童的幼儿园教师,地方教育部门也会尽力保障公立幼儿园教师的编制;但对于面向0~3岁儿童的保教人员的培养,更多由职业培训中心或职业培训学校负责,用人上也几乎没有编制上的安排。这就造成托儿所的保教人员与幼儿园教师在职业地位与薪资上存在明显的不平等,保教人员流动性很大,师资力量也普遍薄弱。
以上三重因素的叠加影响,让托幼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很多城市家庭明明存在托幼服务需求,但不少家长不放心将幼儿送进托儿所,实际入托率很低。托幼机构投入高、收益低,更无法保障保育人员的福利待遇,这进一步打压托幼机构的热情,也导致行业对于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这反过来又影响了托幼机构的办学质量,加剧了家长的犹疑心理,家长更不想把孩子往托幼机构送……由此形成一个不利的循环,根本上限制了行业的发展,也无法满足民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
由此可见,必须加快推进托幼一体化,让托儿所与幼儿园管理体制一体化、教育衔接一体化、师资培养一体化,从总体上提升托幼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更多家长可以安心、放心地将孩子送到托幼机构,让托幼机构真正地值得托付,也不负所“托”,这既有助于儿童发展和家庭福祉,亦是提振生育积极性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