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日,河南焦作沁阳市一名学生的父亲发视频称,因为在班级群内发了一句“家长又有作业了”,不但被老师踢出群聊,还被老师打电话“教育”。学生家庭作业,老师要求家长批改和签字,让家长适当参与教学管理,既能体验老师工作的艰辛,又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还能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可以说是一种良性互动的教育方式。现实情况却是,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许多家长不仅批改和签字,而且亲自“代劳”,使学生的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家庭作业的变味,该如何破解?
本期嘉宾:叶金福、张西流、张玉胜
少一些“超纲”的家庭作业
□叶金福(教师)
适当布置家庭作业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教师明明知道有些作业是小学生个人完成不了的,诸如手工艺作业、手抄报作业,于是,教师便把作业发至群里。表面上看,作业是布置给学生的,实际上这些作业就是“家长作业”,因为没有家长的“代劳”,学生是无法独立完成的。
此次,河南焦作沁阳市的这名教师就是因为在群里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要求学生写300字的心得体会,同时提出要求上交电子版的作业,这份“心得体会+电子版”作业,说白了就是一道“家长作业”,这才会遭遇家长“家长又有作业了”的吐槽。试想,如果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精选作业,做到少布置、精布置作业,别把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超纲作业”发至班级群里,学生家长会“吐槽”吗?
笔者以为,这起“家长被老师踢出群聊”事件,该反思的是学校和老师。一方面,学校应严格按照相关文件和要求,严禁教师利用班级群变相布置“家长作业”,让班级群真正成为“家校沟通群”,而不是“家长作业群”。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方式方法,尽量少在班级群里给学生布置作业,更不要变相给家长布置“家长作业”。如此,家长“吐槽”自然少了,家校沟通也就更顺畅了。
“家长作业”是教育责任转嫁
□张西流(公务员)
当前,对于学生的家庭作业,许多家长不仅批改和签字,而且亲自“代劳”,使学生的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特别是,一些教师对“家长作业”,也是“情有独钟”,从小处讲,是一种懒教行为;从大处讲,则是教育责任的一种转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肩负着教育、管理好学生的社会责任,让家长批改作业,等于让家长承担了部分重要的教学管理工作,过多地依赖于家长管理教学事务,那么,还要学校和老师干吗?
学生的家庭作业变成了“家长作业”,显然已经背离了家庭教育的初衷。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强化面批讲解,及时做好反馈。同时,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或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不得布置惩罚性作业。
让家长代批、甚至“代劳”作业,是对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不仅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对此现象不可轻视,而应花大力气予以纠偏。
家长和学校要相辅相成
□张玉胜(公务员)
审视“家庭作业”变味成“家长作业”的缘由,教师和家长两方面的因素都有。消除这一教育怪象,同样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协调,形成教育合力。
规避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和家长的难以承受之重,需要教师科学施教与减量减负的主动作为。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谨防借布置家庭作业之名,将应尽的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布置家庭作业需紧扣教学内容,谨防过度“超前”、一味追赶“时尚”,要顾及学生的承受能力和家长的参差水平,让孩子们在适量、适度的家庭作业中增强自信、快乐学习。
家庭作业的主旨是培养孩子们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和自主完成的内在素质,家长的任务只能是指导与配合。但反观当下的家庭教育现状,家庭作业成“家长作业”的情况屡见不鲜。这固然有部分作业远超孩子们的能力所及,但也不排除一些家长出于心疼与溺爱心理的越俎代庖。比如,怕孩子过度劳累,休息不好,家长干脆亲自上阵,取而代之;抑或是不放心孩子动手制作的质量,希冀以家长代劳成就孩子作业完美的虚荣之心。这不仅无助于孩子动手能力与耐挫品格的培育,也无助于教师了解孩子作业的真实情况,这样的家庭作业也就失去了意义。
防止家庭作业变“家长作业”,需要尊重和凸显孩子的作业主体地位,在引领其“跳一跳摘桃子”的同时,确保家庭作业的适量适度;家长要指导不包办,学会放手与鼓励。为了孩子们的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家长和学校要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力避角色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