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泉州市侨联主办,泉州华侨历史学会、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承办,以“老照片叙说1949年归国华侨‘福建文化服务团’的故事”为主题的侨史沙龙,在丰泽区图书馆举行。主讲人万冬青通过16张老照片,再现“福建文化服务团”100多名成员历经143天跋涉2200多里,从粤东向福建进军的故事。据了解,100多名成员中有57名为泉州籍。记者就此采访万冬青,了解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吴志明/文 受访者/供图
心向祖国
进步华侨青年成立“福建文化服务团”
万冬青是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泉州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他长期致力于闽南文献资料的收集与研究,老照片也是其中一项,现有藏品上万张。其收藏的这批老照片背面,都被原持有者用钢笔简要注释经过及时间,他一直关注和收集相关的史料,理清了服务团行军的过程。
万冬青介绍,“福建文化服务团”是一支1949年8月由香港进入粤东、闽西游击区的队伍,成员大部分来自马来西亚(含新加坡)、印尼、菲律宾、越南、泰国及港澳地区,这是奔回祖国参加战斗的成建制的一支华侨队伍。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闽粤赣边区游击根据地日益扩大,急需大批干部。当时英国占领下的香港,聚集了许多东南亚各地被殖民当局驱逐出境的进步华侨青年。为满足他们心向祖国、想回来参加斗争、创建新中国的心情,中共香港分局决定建立直属福建特别支部,筹建福建促进会青年回乡服务团。
1949年8月18日,回乡服务团第一批团员由香港秘密进入广东,抵达揭阳县南山集中。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到南山召开大会,正式将其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全团成员100多人,下设9个分队,经过集训学习,9月30日开始由粤东向闽西进军。当时,闽粤赣边区环境艰苦,又受到残敌的窜扰。团员们在行军途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进行农村政治、经济状况调查,演出戏剧、出版报纸,还为沿途群众免费治病,同时发动群众修路、捐资、筹粮、支援前线,为边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艰难行军 老照片记录急行军历程
万冬青介绍,文化服务团副团长庄芬殊是晋江人,他在离开香港前,曾向晋江宗亲募捐,为团部买来收音机、照相机、药品,才得以留存这批泛黄的行军老照片。它们记录了在粤闽边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文化服务团的急行军历程。记者看到,老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其中的场景让人依稀能感受到当时行军环境的艰苦。
一张背后标注“向横陂!向横陂!清晨,我们赤足涉水直上舟!1949.10.5”的老照片上,一群人背着大包小包,挽着裤管蹚在河水中。
另外一张老照片中,几个人正在墙上刷写大标语。照片背后写着“我们休息,但仍然工作着。在梅县,我们的同志忙着写标语。1949.10.13”。万冬青介绍,这是团员们配合当地银行将于10月14日发行“南方人民券”的宣传,团员用墨水和石灰水刷写“拥护人民券就是拥护人民政府”大标语。文化服务团还因此被授予一面“新币先锋”奖旗。
10月17日“走到福建的第一座县城:永定”;10月18日“离开了永定,走过这条大桥,我们到湖雷”;10月19日“别了湖雷,我们走向坎市”;10月20日“蜓蜿的山径,长长的队伍,往前行!往前行!在山腰中,在坎市到龙岩的路上”。文化服务团于25日到漳州,在厦门驻扎半个月后经集美、同安,于11月15日到达晋江。11月18日,这支海外归来的青年队伍终于汇集榕城,出席开国大典刚刚返闽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庄明理特地到驻地接见了他们。当时福建的8个专区已解放7个,唯有永安专区尚未解放,有10位文化服务团的同志被批准随军,去永安山区参加最后的战斗。
此次行军正值开国大典。“在横陂我们参加一个万人的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我们的队伍走在前头!1949.10.6”,这张照片中,再现了当时庆祝的盛况。万冬青说,龚永钢在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通讯》2017年第4期文章中写道,据李彬(女,祖籍泉州的菲律宾归侨)等人回忆:团员们赶绘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大幅画像、赶制了上千把国旗、墙刷了许多大标语,与潮(汕)梅(州)解放区军民同庆……
服从分配 走上不同岗位建功立业
1950年,团员们服从组织分配,踊跃走上不同岗位,建功立业。万冬青介绍,文化服务团中,泉州籍的团员甚多。据统计,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文化服务团团员通讯录(1949)》的109位团员中,泉州籍有57位,如来自菲律宾的庄芬殊、李彬、葛蕴、吴锡昆、苏友元、陈汉泽、姚超群、许唤民,来自印尼的柯竹山,来自马来西亚的洪定洲,来自香港的陈彻、杨朝传、陈暖芬、刘以健、吴彤、林为庆、王其雪、庄稼汉、史中元等。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团员中涌现了许多教授、主任医师、工程师、记者、教师、律师、作家等,有12位被人事部批准为“早期回国定居专家”,其他做实际工作的同志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今,团员大多数已离开人世,健在的同志安度幸福晚年。
“这组‘福建文化服务团’老照片背后,承载着一段海外赤子革命历史,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透过这些老照片,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留下的印痕,也成为文服团老同志难以忘却的记忆。”万冬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