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民有颗热爱文学的心,作家来到这里不仅受读者的热情感染,还深深为这座极具烟火气息的城市着迷,许多作家来了还想再来。”昨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赵萍参加“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首期创作坊授课后说,泉州迎得来优秀作家,定然也能留下优秀的作品。
当天下午,位于泉州古城庄正故居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迎来首期创作坊,赵萍和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分享他们的文学创作故事。活动吸引了数十名来自福州、泉州和厦门等地的作家和读者参加,并与主讲嘉宾交流互动。
今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创作基地”创作坊将持续与福建省作协等机构联动,选拔优秀青年创作者参加,邀请文学名家、著名编剧及名刊编辑开办讲座对其进行定向培训,推荐优秀作品在知名刊物发表。□本报记者 陈智勇
文学传递出人类建造理想世界的信念
何向阳围绕“我为什么写作”作主题分享,这也是她长久以来一直思索的问题。讲座中,何向阳分享了自己对文学工作的理解和看法。伏尔泰曾说过,“工作可以免除三大害处——贫困、罪恶和烦恼”。在何向阳看来,“文学的功德在于通过立言,创建一种人们对抗贫困、罪恶和烦恼的信念”,文学工作并不能消除贫困、罪恶和烦恼,但文学能让无数创作者相信自己笔下的理想国度终会实现。
“文学是一种不懈地发掘不屈从于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何向阳说,作家在文学中诉说,是寄希望于文学的理想力量来找到一条解脱、战胜现实世界的道路。文学家的贡献,是在纸上创造而完成一种实有的传递,传递出的是人类有目的地建造一种相对于现实世界的、更加崭新的理想世界的信念。
何向阳提出了自己认为目前存在的三种写作动机:让人知道“我”的写作、让人认知世界的写作和让人了解“我”与“你”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的写作。正如奥威尔说的那样,“好的文章就像一块玻璃窗,我说不好自己的哪种动机最强烈,但是我知道哪个动机值得遵从”。每个作家的心中,都清楚知道自己所要遵循的写作动机。
“泉州作为世遗城市,不仅泉州人民热爱这座城市,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也深深地喜欢泉州的烟火气息。”何向阳结束分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泉州文艺气氛很浓厚,今后不仅可以通过诗歌、文学,还可以通过影视作品、当代艺术呈现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传递海丝泉州独特的艺术之美。
以“讲故事的人”的姿态去书写生活
在第二场分享中,赵萍谦虚地自称为“以读小说为职业”的人,作为每部作品的“第一读者”与大家交流。她说,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大约收到四五百部文学作品的自然来稿,其中90%是长篇小说。几十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依据两个标准进行选稿:首先是“厚重”,即创作水准高于一般作品,书写的内容也有一定深度;其次是创新,如塑造了全新的人物、创造了新鲜的语言风格,或是结构别出心裁等等。
赵萍建议,文学写作者可以从短篇小说入手,锤炼自己对文体、语言、谋篇布局的能力,就像打造“一个精致的小板凳”,在市场上也是有价值的。短篇小说尤其考验作者的灵感和天分,能否从一个灵感之中,独立构造出一个深刻又精简的好故事,再一步步展开中篇、长篇的写作,不失为一个较靠谱的途径。
“文学创作是一场‘马拉松’,不仅考验写作者的身体素质,更蕴含着写作者的阅历、智慧、思考等极其丰富的内涵。读者所能接触到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是作者、编辑经年累月的心血与积淀,这是一件格外庄重的工作。”赵萍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写作资源,关键在于如何挖掘、表现、述说。
“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一定是对于生活有着超乎寻常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敏锐度。”赵萍说,越是平淡的生活,写作的难度就越大。要超越写作者身处的位置,用更外部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生活,以“讲故事的人”的姿态去书写生活。好的作品一定不是简单的生活素材的堆砌,而是作家亲身感受生活的边边角角,并投入无限的勤奋与热情,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表达出作家“由衷的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