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作家路遥发表成名作中篇小说《人生》并引起轰动。
41年后的今天,部分内容取材于小说《人生》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在央视热播,依然引起观众的热议。
探究其因,是这部电视剧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下探讨和解读的话题,比如关于人对命运、理想、现实、爱情的纠结与选择,关于对人性深度的挖掘与人生局限性的表达等等。
该剧为影视剧的文学改编,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齐鲁 北青
高加林的“人生暴击”
由著名导演阎建钢执导,陈晓、李沁领衔主演的经典文学时代焕新剧《人生之路》正在热播。该剧讲述陕北青年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高双星等人的成长故事和人生际遇。青年们的昂扬与无奈、欢笑与泪水,在上世纪80年代的陕北黄土高原一一上演,唤起了父辈记忆,又触发了青年共鸣。
从14万字的中篇小说到37集的剧集《人生之路》,剧集对小说的延展必不可少。高加林接受的所谓“人生暴击”,包括高考失败、当小学老师被辞、当县城通讯员被开除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小说中展示有详有略,其中高考失败、当小学老师被辞这些在小说中只是作为背景出现,在剧集中有详细的展示,这是剧集所做的延展。剧集所做最大的延展,在于高加林在接受上述人生的“暴击”之后,在困顿与挣扎中习得脚踏实地的心境、一鸣惊人的本领。剧集在小说的80年代叙事之外,有了更为广阔的叙事时空。高加林不是爽感剧里无所不能的英雄,他是你我身边普通的你我他。
《人生之路》相对于小说《人生》的另一个延展,是开辟了上海故事线。上海是原著小说中县城的延续,这让剧集的叙事时空更为广阔。
善良与残酷互映的人性底色
电视剧《人生之路》中体现出了善良与残酷互映的人性底色,共情与燃情相交的现实关照。
剧中造成高加林命运周折与人生苦难的原因,既有环境和个人的局限,也有人性的自私与功利。
村主任高明楼为了儿子的前途,利用权力让儿子顶替了高加林上大学的名额。这种人性的卑劣、制度的漏洞,尽显现实与命运的残酷无常。
但是剧中在对人性的刻画中,更多的笔墨是要写出人性深处的善意:
“金子一般珍贵”的姑娘刘巧珍、老实忠厚的马栓、诚实本分的高加林父母、历经人生沧桑的德顺大爷……
这些终生与泥土为伴的人们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他们坚忍着,顺从着,理解着,始终用良心接人待物,以对未来的希冀和诚实劳作化解命运的坎坷。
看《人生之路》对于“60后”“70后”而言是重温青春启蒙,是回看激越而复杂的心灵史;对于更年轻的观众而言,关于选择、奋斗的话题并不过时,上世纪80年代的故事历久弥新。
人生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人生之路》刚播出十多集,其中一句台词让人热泪盈眶,“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句话来自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创业史》作者柳青。路遥和柳青都来自陕北,路遥多次明确说柳青是自己尊崇的“文学导师”,应该说,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深受柳青《创业史》的影响。可以说,这句话是理解小说《人生》的钥匙,也是理解剧集《人生之路》的关键。
《人生之路》充满了选择,高明楼选择让儿子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高双星选择使用回自己的真名发表作品,刘巧珍选择了加林哥,刘巧珍选择了马栓,刘立本选择马栓当自己的二女婿,马栓被动选择了放弃复读,马栓选择了等待巧珍,香香选择和爱自己的人私奔,高玉德两口子选择了隐忍,德顺爷选择了豁达。高加林曾经选择了巧珍,高加林曾经选择过黄亚萍,高加林可能选择过乡土,但高加林更想选择城市。小说《人生》结尾,高加林最后选择了灰溜溜地回到乡村,在剧集《人生之路》中,高加林选择了豁达、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原著故事的结尾处,路遥曾意味深长地写下了“并非结局”四个字,由此可见,作者对这个悲剧的结尾和他所塑造的人物命运,心有不甘。
《人生之路》虽然在叙事上延展多多,但紧扣了“人生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的选择主题,从而赋予经典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