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在三明市举行的第六届福建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中,本社东南公益“爱心午餐”——助学支教新平台项目获得银奖。
“爱心午餐”项目由中共泉州市委文明办、东南早报、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等于2013年5月在安溪县剑斗镇潮碧小学启动,至今已坚持开展十年。4500多人次爱心接力奉献,让3600名(次)孩子吃上营养餐,同时助学支教惠及1.2万多名乡村儿童,助力山里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本报记者 陈明华 许奕梅 吴嘉晓 文/图
十年奉献
“爱心午餐”荣获全省大奖
本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省共有226个项目参赛,分别涉及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贫帮困、助老助残、乡风文明等方面。经初步评选,45个优秀项目进入决赛阶段。
3月26日,大赛决赛在三明市委党校举行。“爱心午餐”——助学支教新平台作为扶贫帮困类别项目参选。泉州市东南公益协会副秘书长张金华等作为参赛代表,通过现场演讲和精彩的PPT展示,全面介绍了“爱心午餐”项目的服务内容、运营管理、实施成效、社会影响等情况,并进行了充分的答辩。经综合评比,“爱心午餐”在45个项目中名列第12名,荣获银奖。
据悉,本次大赛由省委文明办、团省委、省民政厅等共同主办,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纵深发展。大赛组委会通过评委初评、意见征求、媒体公示等环节,评出金、银、铜奖共45件。
十年坚守 守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临近中午放学,安溪县白玉小学的47名学生陆续来到食堂,有序排队打饭,一起开心享用营养丰富的爱心午餐。六年级13岁的小月(化名)自上小学起就在校享用爱心午餐。她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身体不适长期服药,虽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困难家庭,但在各界的帮助下,小月三餐营养跟得上,也在学校住宿,成绩优秀,免去家人后顾之忧。
这是“爱心午餐”——助学支教新平台志愿服务项目在山村小学开展10年的一个缩影。
2013年5月,“爱心午餐”助学项目在安溪县潮碧小学启动,并同步在白玉小学推广实施。“爱心午餐”开展10年来,先后有100多支志愿团队接力加入,参与志愿者累计达4500人次。项目从潮碧小学出发,先后推广到43所学校,从最初解决50名山村留守儿童用餐问题,到陆续在安溪县白玉小学、南安市东田镇桃园小学、丰泽区城东街道乌屿小学等校落地。目前“爱心午餐”累计开展21季(学期),帮助3600多名(次)孩子吃上营养午餐。
同时,该项目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先后开展200多场公益活动,10年累计服务1.2万多名留守儿童,并帮助部分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十年探索 搭建起爱心集散平台
十年来,“爱心午餐”活动在保障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为孩子开启了一扇窗,不断演绎着爱、温暖和希望的故事。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活动主办方不断拓展延伸,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2017年春天,“爱心午餐”项目推出了“点亮留守儿童微心愿”系列活动,先后走进洛江、安溪、永春、德化等地的10多所偏远乡村学校,帮助留守儿童实现小小心愿。
2018年秋季,“爱心午餐”项目在潮碧小学首次开展“梦想音乐教室”志愿服务教学活动,留守儿童第一次在专业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用上了爱心捐赠的电子钢琴、口风琴、非洲鼓等器材,开心不已。此后,项目还组织起一支由20多名音乐教师组成的支教团队,每周分别前往安溪县潮碧小学、惠安县官溪小学等地开展音乐支教活动,丰富300多名乡村儿童的课程,给山里娃插上音乐的翅膀。
2019年8月,“爱心午餐”项目开展“N+1未来助学”活动,先后发动250多名爱心人士结对资助110名困难学生,并组织心理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与家庭特别困难孩子长期结对帮扶,呵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潮碧小学校长郑和平说,“爱心午餐”项目不仅给孩子们送去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帮助,还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无限可能。
经过十年的坚持和努力,“爱心午餐”——助学支教子项目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偏远山区学校搭建起一个精准帮扶的爱心集散平台,成为泉州本土助学支教品牌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