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4月7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你认为的长高方法,很可能是错的
父母高,孩子不一定就高;滋补品反而会导致性早熟,压缩长高空间;生长激素不是想打就打,要遵医嘱;孩子来月经或变声,已是青春期后期;补维生素D比补钙更有用
除了定期测量孩子的身高,还要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才能科学判断孩子身高是否达标。
儿童不要吃燕窝等滋补品
健康儿童不需要打生长激素
补充维生素D,帮助人体吸收钙。
适当补钙,不能过量。
未有证据证明三七粉等民间偏方能帮助长高

在孩子生长指标中,最受家长关注的就是身高。孩子一年长高几厘米,最能直观体现孩子的成长。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担心孩子长不高,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一些错误的观念,也让不少家长陷入认识误区,采取一些无效甚至有害的做法,最终不仅没能帮助孩子长高,反而耽误了孩子。因此,学会正确看待及监测孩子的身高问题,对帮助孩子长高有很大的好处。一起听听儿科专家们的权威解答。

□本报记者 许文龙 实习生 柯雅清 通讯员 万馨璟 黄丽纹/文 CFP/图

监测孩子身高 异常及时就医

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家里会专门设置一面身高墙,隔一段时间就让孩子贴墙站着量一量长多高了。可很多家长量完,也不知道如何判断孩子身高是否达标。今年3月,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正式施行,家长们可以对照判断。孩子大于7岁,家长们可参考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发育等级评价》。

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杨绿绿建议,家长要定期检测孩子的身高,平均 2—3 个月测一次身高,最好在同一时间段,脱掉鞋子。尤其身高不正常的孩子,每个月都要测量身高,每半年还要评估年生长速率。如果发现孩子身高异常,应尽早到医院专科门诊咨询、诊治,并进一步评估。一旦真的有问题,才能及早干预,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期。

目前,“新标准”中关于判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高有百分位和标准差两种方法。以家长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百分位法为例,表格顶行中的P是百分比的意思,分别代表3%、10%、25%、50%、75%、90%、97%的身高百分比。家长可以先确定自己孩子年龄的行数,然后再按照年龄和身高所对应的表格,第一行对应的就是孩子身高所处的百分位数值区间。一般来说,孩子的身高百分位数值在P3—P97都属于正常身高。

很多家长在评估孩子身高时,总是喜欢与高个子的孩子比较。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身高低于P50即不正常,属“矮小”,要求治疗,这种都是很不科学的。其实,中位数或均数P50并不是每个儿童应达到的“目标”,生长水平位于参照值的正常范围内,并且沿着其中的一条等级线附近略有波动,都是正常的。

而如果孩子身高<P3,则表示孩子的身高在该年龄段的偏下水平,属于未达标,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须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检查,排除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病及矮小相关综合征;如果≥P97则属于该年龄段的偏上水平,也要引起重视,必要时须检查孩子是否激素分泌过多、骨龄偏大等,以免孩子过早停止发育,同时要排除性早熟、Klinefelter综合征、马凡综合征、巨人症等。

这些错误认知

反而影响长高

生活中,许多家长不了解长高背后的机理,很容易轻信一些错误的说法,“以讹传讹”,陷入对长高的认识误区,以至于孩子在出现身高异常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偏听偏信一些错误的做法,最终间接导致孩子长不高,遗憾终身。下面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几个身高认识误区。

●误区一:

孩子身材矮小,一定是身体有病

不少家长在发现孩子身高落后于同龄人后,会十分紧张,怀疑孩子是不是身体出现问题。泉州市儿童医院小儿内分泌科主治医师张晓红指出,如果孩子的身高在“新标准”的正常范围内,只是比中位数低,家长不必太过焦虑,也不用急着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可以定期测量孩子的身高,绘制生长曲线,监测生长速度。

一般来说,孩子刚出生时1—6个月龄,每个月平均长2.5厘米,7—12个月每月平均长1.5厘米,在出生第二年增长速度减慢,全年一般长10—12厘米,自2岁起直到青春发育期前,平均每年长6—7厘米,青春期每年增长不小于6厘米。只要孩子的生长速度在正常范围内,一般不用太过担心出现问题。“这样监测还有一个好处,即便孩子身高正常,如果哪一次的身高突然掉下来,偏离了生长轨迹,也要及时就医排查原因。”她说。

需要提醒的是,身材矮小更多是对一种状态的定义,指在相似生活环境中,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数(处于后3%),并不意味一定是健康出现问题。有的是家族性矮小症,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孩子本身健康状态没有问题。

●误区二:

长得越快越高,孩子身体越好

身高比同龄人高很多,有时候不见得就是好事,也可能是性早熟或疾病预兆。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林卫华介绍,此前医院接诊过一名女孩,10岁身高就有173厘米,最近几年每年平均长高10厘米以上,远远超出同龄人,也超出遗传身高的范围。医生询问得知,孩子每天喝水量很大,尿量也特别多,但是体重却在下降。

经过一系列检查,女孩不仅被确诊为糖尿病,而且揪出了突然长高背后的“元凶”——大脑里长了生长激素瘤。正是这个肿瘤让女孩过度分泌生长激素,导致血糖升高,身高也异常增长,变成一个同龄人眼中的“小巨人”。后来,女孩做了肿瘤切除术,血糖慢慢恢复正常,身高增长速度也逐渐慢了下来。

此外,一些孩子出现性早熟后,会提前进入青春期,长高速度突然加快,身高比同龄人高,这不一定是好事。因此,遇到身高异常的问题,最好及时就医排查。

●误区三:

父母高孩子一定高,孩子矮只是“晚长”

生活中家长非常容易陷入的一大误区是:父母高,孩子身高就一定高;父母矮,身高就一定矮。张晓红认为,虽然一个人的最终身高有60%—70%是遗传因素决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后天因素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此前,医院接诊过一个男孩,父亲身高178厘米,母亲身高168厘米,姐姐身高也170厘米,因为一家人身高都很高,所以父母一直认为男孩只是“晚长”,并不是生长发育出现问题。等男孩出现变声后,父母才着急带到医院检查,但是为时已晚,最终预测身高只有160厘米。

“‘晚长’是老百姓一个口头说法,医学上的专业说法叫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指的是青春期开始的年龄推迟,比如女孩子14岁仍然没有乳房发育,男孩子16岁仍然没有睾丸增大,不过最终也能够顺利完成青春期发育过程。”张晓红表示,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常见,而且以男孩子占多数,且有明确的家族史。只有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曾出现明确的“晚长”情况下,孩子“晚长”的概率才比较大。孩子身高较矮或者迟迟不长个是否真的是“晚长”,家长不要擅自下结论,最好带到医院检查确认。如果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确认,万一不是“晚长”,就会错过最佳干预时期。

同时,父母矮的孩子,只要能尽量做好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保证睡眠,保持良好情绪等,最终身高同样可以比遗传身高多出许多,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误区四:

“民间偏方”、滋补品,有助孩子长高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有些家长为了帮助孩子长高,会给孩子吃西洋参、人参、海参、燕窝、蜂王浆等滋补品、营养品。殊不知,这些滋补品中很多含有激素成分,例如雌激素或类雌激素,会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孩子出现性早熟。

此外,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多营养,顿顿大鱼大肉,这些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很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肥胖问题。而肥胖是导致孩子性早熟的高危因素之一,同时降低身体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因此,家长一定不要盲目给孩子吃一些滋补品,而是要保持均衡的饮食。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闽南家长喜欢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给孩子吃含有三七粉等的“民间长高偏方”。张晓红提醒,三七作为一味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但目前为止并无相关临床数据表明有助于孩子长高。某种意义上来说,吃三七粉还可能让来月经的女孩月经量增多,徒增一些不必要的烦恼。

●误区五:

孩子来月经或变声,才算进入青春期

一些家长会认为男孩子没有变声、女孩子没有来月经就不算发育,其实这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后期。张晓红介绍,儿童青春期启动发育以出现第二性征为标志,男孩睾丸开始变大,女孩乳房开始变大。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孩子的青春期有所提前。一般女孩7.5岁,男孩9岁开始启动发育,都属于正常情况。

因此,当女孩长到7岁,男孩长到9岁时,家长就要密切关注孩子是否出现第二性征,比如妈妈在帮女儿洗澡时可以摸一摸乳房有没有小硬块,爸爸在给儿子洗澡时可以摸一摸孩子的睾丸有没有变大。一旦发现孩子开始启动发育,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的生长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排查。

她强调,多数儿童从启动发育开始,要两三年的时间才会来月经或变声。如果等到女孩来月经,男孩开始变声后,才关注孩子的身高,这时孩子的骨骼生长区(骨骺)已经接近闭合,身高开始进入停长倒计时,如果有问题要进行干预,为时已晚。

●误区六:

想长高就多补钙,钙补越多长越高

不少家长为了帮助孩子长高,会选择给孩子吃钙片补钙。对此,杨绿绿解释,钙是骨骼生长的重要元素,足够的钙摄入确实可以帮助儿童骨骼健康发育。婴幼儿如果进食奶量少,日常饮食中摄入的钙也较少,户外活动较少日照不足,此时可适当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以促进钙质吸收。不过一般情况下,除非是孩子本身患有肾脏或肝脏疾病,对钙没办法吸收,才需要额外补钙。健康的儿童只要饮食均衡,日常的饮食就能提供足够的钙量。

与其补钙,倒不如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D,或是天气好的时候多进行一些户外运动,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如果家长怀疑孩子缺钙或缺维生素D,可以带孩子到医院抽血检查血液中钙离子和维生素D 的含量。当明确缺钙后,可以适当吃一些碳酸钙片剂补充。有些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生长发育加速,可以适当吃一些钙片,但一定要适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最好咨询医生再服用。

如果盲目补钙导致过量补钙,结石的概率会大大增加,而体内的钙离子浓度过高,可能会引起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便秘等。过量的钙还容易沉积在动脉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误区七:

想要改善身高,直接打生长激素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长不高,或是想让孩子报考对身高有一定要求的体育生、艺术生等,会给孩子吃市面上所谓的“增高药”,或是要求医生给孩子打生长激素,来提升孩子的身高。林卫华表示,目前唯一对长高有用的药物是生长激素,但不是口服的,是皮下注射的。

然而生长激素毕竟是药物,任何药物都有适应证和副作用。生长激素使用的适应证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症、宫内生长迟缓(SGA)、特纳综合征、努南综合征等。因此,要经过专业医生的判断,再决定是否适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身高增长,同时要定期随访监测,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口服的一些“增高药”名目繁多,有一些是三无产品,只是含有一些性激素、催熟剂的东西,能帮助孩子短期长高几厘米,但长远来看,很可能会让孩子提前发育、骨龄超前,减少了孩子总体长高的空间,家长们需看清成分,不要盲目服用。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版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社区
   07版:都市·法治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产业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1版:环湾生活周刊 温陵志·“泉”因有你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特别报道
   24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你认为的长高方法,很可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