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4月2日,由中国记协指导,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中共柳州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共柳州市委外宣办、柳州日报社承办的中国地市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八届三次理事大会)暨“全国百家党媒看柳州”活动在广西柳州举行。来自泉州晚报等全国100多家地市党报、融媒体中心的社长、总编和新闻业务骨干近200人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地市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经验。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大咖”组成采访团,走进柳州市企业、乡镇、人文历史地标等地开展深入采访,用媒体的独特视角聚焦柳州打造“一台车”“一朵花”“一江水”“一碗粉”的靓丽城市名片。
“一台车”
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来自柳州
2022年,柳州凭借6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次于西安、上海,高于深圳、重庆。在新能源汽车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全国每生产10辆,就有约1辆来自柳州。目前,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突破144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近10%。
这份成绩的背后,展现了这座“汽车拉着跑的城市”敢为人先、实干创新的精气神。近百年来,“汽车”作为一个符号,已经刻录在柳州的基因中。
1933年,广西第一辆木炭车的诞生,掀开了柳州乃至广西工业发展的第一页。新中国成立后,柳州又相继诞生了国内第一台汽油机、广西第一辆汽车、广西第一辆微型汽车等,屡屡填补广西乃至全国汽车行业的空白,逐渐确立全国知名大汽车城的地位。
如今,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柳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拥有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超300家,培育出了“五菱”“宝骏”“乘龙”“风行”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知名品牌。
近年来,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崛起,柳州乘风破浪,形成了政企联动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柳州模式”。该模式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市民的出行,让全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成为全市传统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加速转型的引擎。
去年,东风柳汽汽车出口再创历史新高,目前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超过70个。东风柳汽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程源告诉记者,柳汽“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陆续开拓俄罗斯、德国、韩国等市场。对于海外销量今年继续迈出跨越式步伐,程源信心满满。
2022年11月,五菱新能源汽车服务2022年G20峰会的消息刷屏海内外各大媒体平台——在印尼巴厘岛,中国品牌五菱Air ev新能源汽车接待着世界各地的参会代表,展现了“中国智造”的风采。
作为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柳州通过对自身优势的进一步梳理,找出了“一台车”这一城市形象传播的切入点,建构和传播“汽车城”的城市形象。
柳州是中国五大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拥有一汽、东风、上汽和重汽四大汽车集团的整车生产基地。主要汽车生产企业有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一汽解放柳州特种汽车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柳州运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在柳州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汽车及其配套产业占近一半。雄厚的汽车工业基础,是柳州塑造“汽车城”城市形象的基础条件。
长期以来,柳州汽车年产量稳居全国前五。其中,2017年高达25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近9%,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柳州生产的汽车不仅在国内拥有巨大销量,还批量出口多个国家。2021年,东风柳汽累计出口汽车1.5万辆,创历史新高;上汽通用五菱实现整车及散件出口14.56万台(套),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88%,海外收入累计76亿元人民币。另外,重汽柳州运力生产的专用车也在批量出口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据柳州海关发布的数据,2021年柳州汽车出口9.5万辆,同比增长149.9%,出口区域以东南亚、南美为核心,逐步扩展至中东、非洲、中亚等重点市场。
“一江水”
全国水质冠军“三连冠”
柳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柳宗元笔下的“江流曲似九回肠”的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一江碧水穿城而过,在柳州主城区形成一个“U”形。今天“柳州”之名,还是缘于这条江。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记述:“贞观八年改为柳州,因柳江为名。”
柳江发源于贵州独山,经过柳州之后汇入西江、珠江,而后入海,给柳州带来了美丽的风光,也曾阻隔市区的交通。为此,柳州大力修建桥梁,而今已有23座形态各异的大桥横跨柳江之上,柳州也因此获得了“桥梁博物馆”的美称。
在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2022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榜单中,柳州连续蝉联全国地表水水质冠军,实现“三连冠”,被誉称“山水城市中工业最强,工业城市中山水最美”。
柳州曾是我国四大酸雨区之一。痛定思痛,柳州自“九五”期间开始走上酸雨治理、生态重建之路,污水全部截流处理、烟气达标排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柳州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一手抓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针对老城区工业过于集中的情况,以搬迁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整治一批的方式推动污染企业整合重组,对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关闭,对一些排污不达标但具有改造意愿的企业以“退城进郊”“退城入园”等途径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柳州着力在沿江柳江两岸打造景观带、文化带。重修文庙、建设人工瀑布、打造窑埠古镇文化街区、修建近百公里的沿江亲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而今的柳江两岸,已是柳州人休闲娱乐的最佳去处。
碧水蓝天的柳州,还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知名赛事在此举办,让柳州成了著名的“水上运动娱乐之都”。
柳江全长逾千里,其中自到达柳州市区时,从上游的露塘,到市区下游的洛维,全长55.5公里,最为宛转曲折,恰如一条玉带缠绕城垣,青峰点缀其中,风光无限,入城百里方出,被柳州人称为“百里柳江”。
百里柳江,也有百里滨江道。柳江两岸,处处是公园。亲水的钓台沙滩、行人步道、自行车道、汽车景观道,与绿树相伴,在花丛中穿过。去滨江路骑行两圈成了自行车爱好者的新爱好。
夜幕降临后,柳江还有另一副面孔。夜游百里柳江,从东堤码头出发,途经壶东大桥、文昌大桥、文惠桥、柳江大桥、红光大桥;会看到有双鱼汇、萝卜洲、蟠龙双塔、文庙、谷埠街国际商城以及亚洲最大的水上音乐喷泉、世界最大人工瀑布蟠龙山瀑布群等景点,欣赏柳江、感受柳州文化底蕴。
“一朵花”
近30万株洋紫荆
“千树万树梨花开”
洋紫荆是柳州市“市花”,也是柳州城市新名片。目前共有近30万株洋紫荆遍布柳州全城。柳州也成为全国种植洋紫荆最多的地方。
伴随洋紫荆的成长,柳州逐渐也有了一座“花园城市”的雏形。2012年至2018年,柳州分两步走,分别实施了“花园城市”1.0版和2.0版建设,让全市形成了“一花为主,四季可赏”的景观格局。
洋紫荆虽然来自外地,但在柳州市已建立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洋紫荆快速培育模式。2016年起,柳州对洋紫荆进行花色筛选,选出了深红色、粉红色洋紫荆优树采种,采用嫁接技术对洋紫荆换冠嫁接,进行快速育苗;2020年柳州开展《不同花色洋紫荆选育及花可食用活性研究》课题,对洋紫荆化学成分、急性毒性药理等方面进行研究;2022年,选送200多颗洋紫荆种子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2023年,让30余株“太空洋紫荆”成功发芽。目前柳州本地培育洋紫荆植株的量已高达95%以上。
柳州用融入血脉的工业思维栽培洋紫荆,并在鹧鸪江大桥附近建设了“中华紫荆园”,将其打造成“宜居城市、紫荆花城”的最重要展示平台。
每年3—4月,30万株洋紫荆一同绽放,呈现出“半城山水半城花”的美妙景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催生出“赏花经济”“紫荆文化”,让柳州这座工业城市享受到生态旅游发展的红利。
“一碗粉”
“百亿级世界网红”的惊奇
柳州螺蛳粉特色产业从街边小吃到“百亿级世界网红”,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柳州食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万多年前的白莲洞人,而螺蛳粉据考证是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谷埠街一带的夜宵摊兴起的。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螺蛳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味蕾。“螺蛳粉手工制作工艺”2008年入选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柳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美食名片。
2014年预包装螺蛳粉问世,开始“飞”往中国各地,甚至东南亚、美国、欧洲等地。从“路边摊”到“工业园”再到“俏全球”,柳州螺蛳粉成功“出圈”,让世界为之惊叹。这是柳州用工业思维发展特色产业的成果。
近年来,柳州市进一步做优做强螺蛳粉产业链,在各区县打造一批螺蛳粉原材料生产基地,通过“总部+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大力种植、养殖螺蛳粉原材料,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在预包装柳州螺蛳粉诞生后不久,柳州就明确了“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即编制一个规划、讲好一个故事、严格一个标准、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设立一个柳州螺蛳粉检测中心),先后出台了促进螺蛳粉产业发展等系列配套文件,在资金投入、税费减免、基地建设、创新研发、品牌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全方位扶持柳州螺蛳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并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紧紧围绕螺蛳粉生产制作这个核心,柳州通过贯通种养、产供销各个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1+1>2”的规模化效应,创造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打造成惠及民生的幸福产业。
近年来,柳州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校技术合作关系,建成全国首家“螺蛳粉产业学院”。鼓励和支持柳州螺蛳粉协会牵头成立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全流程标准化生产线,获得各种科技创新专利111件,为袋装螺蛳粉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去年螺蛳粉全产业链实现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19.75%,袋装螺蛳粉实现181.75亿元,同比增长19.6%。螺蛳粉增长仍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潜力。
目前,这碗“小米粉”已成为串联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产业”,柳州螺蛳粉企业已达127家200多个品牌,如今各大产业园区已经涌现出许多亿元甚至十亿元螺蛳粉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仅用5年时间,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就从2015年的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亿元,2021年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更是达151.97亿元,成为“百亿级世界网红”。
(本版文图由柳州日报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