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在闽南地区的古厝之中,总能寻到各式红砖雕的身影,能工巧匠运用复杂多样的雕刻方法,在红砖上雕以图案和花纹,为建筑增添清雅韵味。
以红砖为纸,以刻刀为笔,古今的匠人们在砖上“作图”时,常会将狮子当作创作题材。如今,各式狮形红砖雕除了为房屋装饰增色添彩,也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一份雅趣。
□本报记者 陈士奇 文/图(除署名外)
“胭脂砖”上
细雕狮纹
近日,“闽南韵 匠心传”砖雕作品展在五店市晋江工艺美术馆举行。现场展示的出自鲤城、晋江、南安等地工艺匠人之手的70件红砖雕作品中,有不少以雄狮为题材来创作,它们有的被设计成茶盘、摆件,有的则被雕琢成艺术挂饰、挂画。
“闽南红砖雕的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常见的是具有吉祥寓意的古兽、虫鱼、花卉、植物、山水、人物或是几何纹样等。其中,以古兽为主题来创作砖雕时,不少人会选择雕刻与狮子有关的图案。”参与组织此次作品展的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金矿介绍,古今砖雕多见与狮有关的图案、纹样,例如狮耍绣球、双狮嬉闹、猛狮镇宅等。这不单是因为在民间人们将狮子视为瑞兽,寓有吉祥纳福之意,也因为“狮”与“师”同音,古时取其谐音为官职的“太师少师”,悄然将官运亨通、望子成龙、前程似锦等美好愿望隐含其中,亦为屋宅添福纳祥。
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晋江市“闽南红砖雕刻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传承人吴小清,此次带来的参展作品中有一幅以《剑狮赐福》为题,其结合了闽南地区常见的狮咬剑兽牌、石敢当等传统造型,以浮雕的方式,在红砖上雕出了嘴咬利剑、睁目宽鼻、鬃毛似浪的狮头图案,既呈现出霸气瑞兽独有的精气神,也将纳福呈祥的寓意隐含其中。
选砖、绘图、描摹、雕刻、切削、打磨……打造一件纯手工制作的狮纹红砖雕作品,需要历经数道繁琐工序,耗费创作者的不少时间与精力。在吴小清看来,闽南红砖雕的特别之处,不仅是创作时需要历经多重工序,还因雕刻时所用的技法也十分多样,包括平雕、浮雕、透雕、圆雕、线雕等。同时,因砖雕作品大小不同,还分为精致的单砖小品雕艺(单砖雕)以及以多砖拼接制图的工艺(拼砖雕)。不仅如此,雕刻时所用的工具也不简单,有錾、篆刻刀、尺子、木槌、锤子、锯子、刨子,其中錾、篆刻刀又随着雕刻工艺表现的需求,分为大小、长短、刃口宽窄薄厚等不同规格、尺寸。此外,有别于徽派、苏派、京派、岭南派等砖雕流派是以青砖来创作,闽南的砖雕所使用的是红砖,也被称为“胭脂砖”,它因质感较为坚韧,且色彩会呈现出漂亮的暗红,犹如胭脂一般,自古以来一直颇受雕刻师的青睐。由于烧砖时所用的窑、时间、工艺有差别,不同批次出产的红砖,质地上也有所不同。因此,创作时除了要选择较为硬朗一些的红砖,以防下刀过程中出现崩裂的现象产生,在红砖上“雕画”时,也要尤为细心地敲打,特别是在刻画一些细节部分,要避免过于用力敲打砖面,以防破坏砖雕的整体美感。
如今,为了让红砖上雕刻的图样显现出层次,突出立体感,在雕完图纹之后,不少创作者也会为砖雕上色,但这种上色方式是有所讲究的。譬如在此次砖雕作品展中可以看到多幅依照传统上色方式处理的砖雕作品,这些作品是在雕刻图案的一些凹陷处填上白灰,由红白形成的反差,形成起伏错落的凹凸纹理,在视觉上,让整幅砖雕看上去更为抢眼。此外,砖雕艺术创作者王攀登介绍,在创作以“福狮”为题的红砖雕作品时,他选择一些墨色、茶色、金色等的颜料来为图案上色、勾线,借此让狮纹图案呈现出深浅、明暗的错落感,既凸显出狮子不怒自威、霸气侧漏的形象,也让整体构图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犹如一幅存于方寸之间的“立体动态画”。
茶桌上的
狮形砖雕
现代闽南砖雕匠人在传承闽南传统砖雕文化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为这些红砖赋予新的活力,让闽南砖雕技艺、文化传承下去。
红砖雕是闽南传统建筑的一种重要装饰物件,如今,创作者将现代人的生活所需融入砖雕创作之中,不少带有狮形纹样的红砖雕,衍生出了不少新的功能。在保留传统装饰性的同时,将霸气侧漏的狮形红砖雕从屋外的厝顶、外墙上“取”下,使之变为屋内装饰的一员,或是作为屋内的地砖、背景墙,或是充当摆件、挂件、挂画等。砖雕在保留原有的复古质朴特性之余,也充分发挥实用性与艺术性,既为房屋内部增加别致有趣的氛围感,也加入一抹雅韵之气。
同时,因为红砖雕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吸水性、隔热性、耐磨性,现今不少带有狮纹的砖雕作品,也被创作者们打造成为茶桌上的茶具、茶器,例如茶盘、杯托、壶承、茶饰摆件等,在发挥实用性的同时,也成为独特的狮文化宣传窗口。对此,吴小清以自己创作的狮形砖雕为例介绍,雕刻完成时,除了用茶色来晕染上色之外,他还会把砖雕嵌入乌金石中,打造成一个可供日常使用的茶盘。红色的狮纹砖雕配上黑色的石材,具有反差感的两种色彩、不同质感的互相呼应,让整个茶盘更具观赏性,带有别具一格的闽南风情。另外,在日常使用时,茶汤的不时冲刷也会在无形之中起到养润红砖的作用,长久以往,也会让砖雕的纹路变得更为清晰、图案也更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