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泉州市“乡愁河长”工作启动仪式在永春县石鼓湿地公园举行。为深化落实河湖长制,更好激发乡贤情系乡土、致富思源的乡愁情怀,更大程度凝聚治理河湖的力量,去年11月,市河长办携手市政协、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慈善总会联合建立“乡愁河长”制度,首批选聘1000名“乡愁河长”。如今“乡愁河长”工作正式启动,这既是一次鼓励社会各界助推河湖长制工作的新创新、新探索,又是一次发动社会乡贤参与家乡幸福河湖建设的再鼓劲、再动员。
在“乡愁河长”之前,一些民众对于河长制并不陌生。诚如“河长上岗, 水质变样”所言,河长制出现之后,治水工作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功效。河长制有“行政河长”之称,它要求落实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依赖于地方的行政力量推行,这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也应该看到,河湖的治理与保护是一项长期性事务,长效治水有赖于政府与社会公众同向而为。它既需要政府发展注意力的转向,也离不开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公众对河湖保护与治理的了解程度相对有限,治水工作对社会力量的吸纳存在不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年泉州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行“乡愁河长”的通知》,决定在全市选聘首批1000名“乡愁河长”,对心系乡土、热心公益的乡贤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包括企业家、社会名流、文化名人和具备兼职条件的公职人员、离退休干部等将予以优先聘任。“乡愁河长”成为“行政河长”的重要补充,势必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河湖治理保护合力。
“乡愁河长”善于结合泉州的人文优势,有力发挥了乡贤的作用。众所周知,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乡愁故里,海外侨亲众多、历史底蕴深厚、乡愁情怀浓烈。故乡是乡贤们心灵的归宿,不忘桑梓、落叶归根的乡愁乡恋是激发乡贤振兴泉州的内在动力。“乡愁河长”通过激发乡贤情系乡土、致富思源的乡愁情怀,凝聚乡贤智慧、汇集乡贤力量,发挥乡贤群体在基层河湖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方面,“乡愁河长”能有效地弥补目前基层治河能力的不足。比如“乡愁河长”可与当地“行政河长”结对子,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协调化解水事纠纷,及时向相关河长反馈周边群众对河湖管理的意见建议,搭建起政府与社会、群众的沟通桥梁。再比如“乡愁河长”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整合力量,帮助争取上级和社会资金支持,推动河湖治理工作,破解河湖治理保护的现实难题。
另一方面,“乡愁河长”能够利用乡贤在老百姓心中的楷模作用,正向引导、提高人民群众对河湖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鼓励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河湖治理管护相关活动,有效推动河湖治理从“政府治”变“全民治”,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爱护河湖的良好氛围,绘就人人可监督、人人能参与、人人勇奉献的全民治水图景。
总而言之,河湖治理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愁河长”是治水体系与治水能力现代化的典型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