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参观一个画展,偶然瞥见一幅画中,一位老人略微弯曲的背影,迈着矫健的步伐向远方走去,一种熟悉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画中的背影,与记忆中爷爷的背影竟如此相似,令我脑海中顿时浮现出爷爷那慈祥的笑容。
爷爷是南安洪濑人,生前是一名优秀的医生。记得小时候,我喜欢跟爷爷一起睡,躺在床上把脚放在他的肚子上,听他讲述年轻时的故事。
爷爷从小就懂事好学。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百姓大多贫困,因为缺医少药,不得不忍受疾病折磨,痛苦万分。爷爷少年时期就立志学医,希望能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悬壶济世。
为了学医,他从老家步行近百公里到当时的永春医学堂,寒窗苦读数年,并于1942年毕业,开始了治病救人的医学生涯。爷爷为人正直,始终秉承医者“大医精诚、仁爱救世”的精神,尽己所能地救治老家生病的乡亲。
对于穷苦人家,他经常免费诊疗、送医送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也因此收了好几个干儿子、干女儿。原来,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产妇生孩子面临较大风险。有些贫穷人家生孩子产妇出现危险,他立即前往帮忙接生、诊疗,护佑住他们的生命与健康。看到对方家境贫寒,爷爷没有收取费用,这些家庭十分感激,就让刚出生的孩子认他做干爹。直到现在,我们与爷爷的这些干儿子、干女儿还经常走动,犹如亲人一般。
战乱时期,当时的地下党组织找到爷爷,希望他能支持革命工作。带着对党的崇敬和信仰,他满腔热情、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记得1996年,初到泉州市区的我,住在泉州离休革命老同志吴奶奶家里,常听她讲起与爷爷一同参加革命的往事。去年中秋节,我去看望当时百岁老党员王奶奶。聊起过往,她神采依然,对爷爷赞许有加。正是那段时期建立起来的深厚情谊,让她们对后辈的我照顾有加。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在洪濑卫生院工作至退休,退休后他也没闲着,创办诊所继续治病救人。除此之外,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参与筹建重修四都金山开闽三王祠堂,让海内外王氏宗亲能够汇集一起,追思寻宗。
爷爷出殡那天,我站在山上,望着人山人海的送葬队伍,流泪伤心的同时,也为送葬的场面而感动,心想人的一生,价值和意义也许就在于奉献吧!如今,爷爷已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但他为医疗事业、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经历与精神,深刻地影响着我们。
正是受到爷爷的影响,我后来也走上医学的道路,成为一名医生。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金钱财富,却教会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让我们懂得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在我心中,他的背影就像一道永不消散的美丽风景,时刻鞭策着我们做事要负责,做人要懂得感恩。
我也继承他“行医唯德、仁爱济世、甘于奉献”的精神,不忘初心、恪尽职守,臻于至善,力争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