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生、促发展。近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主任会议确定2023年度12件重点督办的代表建议,分别涵盖了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纾困、市区停车难、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等热点难点。
据悉,这些重点督办件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领办,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督办。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结合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强化跟踪督办,切实推动代表建议办理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本报记者颜雅婷 通讯员吴美剑
关键词 屠宰行业转型升级
推进标准化创建 加快科技赋能
聚焦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市人大代表樊美清建议,把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工作作为实施“菜篮子”工程和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工作,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建立健全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快推进新建屠宰场(点)的审批和建设工作,并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屠宰企业标准化创建,加大科技赋能,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创新畜禽屠宰监管机制,健全跨部门屠宰监管联合执法机制,从源头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 孤独症康复服务
推动早期筛查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聚焦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工作,市人大代表王文郴建议,将孤独症早期征象识别纳入0—3岁婴幼儿健康管理指标,争取把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诊治列为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创新探索市区丰泽、洛江、台商投资区三区联办一所大型的特殊教育学校,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阶段。建议市区内符合条件的随班就读基地校、融合教育试点校打破户籍限制,预留一定数量的学位接收学龄残疾儿童,同时配备特殊教师。组织医院与学校、康复培训机构、家长等开展结对共建、咨询培训,促进医教互长、医养结合。
关键词 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挥法治服务保障作用 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中小微企业是泉州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聚焦疫情环境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涉诉困境,市人大代表吴文正建议,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应积极发挥法治服务保障作用,准确把握善意执行和强制执行之间的平衡点,既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又尽可能减小对被执行人权益以及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千方百计帮扶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主体纾困解难、渡过难关,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如在审判涉企金融借贷纠纷案件时,采取灵活的审判策略;在受理执行涉企金融借贷纠纷案件时,积极引导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为企业争取经营发展的空间和时间等。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培养新生代创业生力军 提升综合竞争力
聚焦提升我市中小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市人大代表颜禧童建议,培养各行各业中小企业的新一代企业主及企业的领头雁人才队伍,提高我市民营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综合能力。培育新一代的泉商队伍,联合我市各县区的“青年商会”,在泉州民营经济研究院的基础上增设“泉州民营经济发展青商学院”。同时,关注在国内及海外的异地泉商及其后代,创造条件吸引这一群体带着技术、知识和人才回家乡创业,为泉州的经济建设培育新生力量、注入新鲜血液。
关键词 市区停车难
建立完善城市停车管理机制
《泉州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中心市区停车难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市人大代表蔡思红、陈开通、欧阳秋虹、黄少鸿、王卫红联合建议,以《条例》为依据,结合各辖区实际,建立完善城市停车管理机制;优化停车资源供给,尽可能按需建设智慧停车设施;加强学校、医院、集贸市场、公园景区、热门商圈周边等重点区域停车管理;实施中心城区道路泊位特许经营,统一运营服务、统一收费标准,实现停车资源集约利用、规范管理;强化协同执法,完善智慧监管系统,促进停车资源有效利用。
关键词 内沟河水环境
理顺管理机制 系统提升水质量
内沟河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关系着城市的形象和容貌。聚焦提升市区内沟河水环境质量,市人大代表庄刚毅建议,加快理顺中心市区排水管理机制,系统性解决污水支管建设管养不到位、支管干管衔接不畅通、地下管网运行效率低下,污水处理厂进水量和进水浓度偏低的问题,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市规划部门应及时组织排水专项规划修编,使排水设施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加大财政资金和专业人员投入,逐步完善排水管网系统,系统提升中心市区内沟河水环境。
关键词 城乡饮用水安全
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关键一环。市人大代表庄天怀建议,对《泉州市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意见(2021—2025年)》提出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明确时间节点,挂图作业,纳入绩效考评和督导督查。加大资金保障,财政优先保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资金,鼓励国企及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加强管理监督,把好管材等工程材料的质量关和工程建设质量关,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借鉴外地成功做法,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长效运营管护机制。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链条 提速科技成果转化
为更好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市人大代表庄天怀建议,完善科技创新链条,加快中试基地建设,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加速转化熟化。借鉴晋江市成立全省首个县级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做法,成立泉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牵头统筹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打造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尽快出台方案,提速“中试熟化”基地建设,转化新成果、输出新产品、孵化新企业、培育新业态,全面激发活力,借力市场力量推动创新创造。充分发挥中试基地引才育才作用,出台相应人才政策,以高质量人才供给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基层医疗
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乡村医生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守门人”,但相当多农村地区的医生队伍现状堪忧。为此,市人大代表詹文章、杨西河、陈莹煌、陈敬敏、周小玲、柯建阳联合建议,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卫生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一方面,制定和实施“乡村医生定向委培”计划,由政府牵头与卫生专业院校对接,对服务乡村卫生事业的大中专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健全乡村医生编制和福利待遇制度,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村基层的支持力度,实行城乡医院与农村的对口支援。
关键词 企业合规改革
加强“合规教育、合规体检、合规激励”保障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我市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更多的实际困难,具有极强的企业合规现实需求和实践前景。市人大代表陈其龙、李琰、连敬阳、陈清枝共同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合规教育、合规体检、合规激励”保障工作。具体要加强部门联动,建立民营企业合规一体化工作机制,提高合规工作成效;树立精品化办案意识,以点带面推进诉源治理,帮助企业重新焕发生机;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合规激励,最大化释放司法善意;构建合规生态,推动合规工作成果向理论成果、制度成果转化,探索更多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形成企业合规工作样板。
关键词 文旅经济
推进“旅游后备箱工程”建设
加大文旅产品优质供给,是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市人大代表庄刚毅建议,通过实施“旅游后备箱工程”,把游客引进来、把特色文旅产品推出去,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及文旅经济发展。他建议,制定我市“旅游后备箱工程”实施方案,建立“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点,搭建“旅游后备箱”产品架构,打造出具有泉州特色的旅游商品名片;根据实施方案,生成“旅游后备箱”产品目录,同时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增加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意识等,形成完整的生态链、产品链、价值链,进而打造集产品创造、文化体验、技艺传习、研学教育、休闲观光为主导的生态综合体。
关键词 为侨服务
设立泉籍海外社团联络总部
聚焦后疫情时代我市海外侨务工作,市人大代表陈晓玉建议,在泉州设立泉籍侨胞联络总部,发挥海外泉籍侨界优势作用,加强海内外资源共享和牵线搭桥,提升为侨服务水平。鼓励相关部门集合信息、商务、侨务等活动项目走出去,实施“聚侨赋能”专项行动,引进更多侨企侨商落地发展。推进“留住根脉”华侨历史传承展示工程,加大华侨文化传承保护力度,推动华侨文化与旅游开发有机融合,打造具有侨乡文化特色的旅游路线。用好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将平台提升为全省、全国性架构,扩大数据库建设范围和规模,以适应全省、全国范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