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4月21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吴鲁:福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
《百哀诗》传世有多个版本
泉州吴氏合族大宗祠(即“东观西台”)大殿神龛上方悬挂着吴鲁的“状元”匾额
吴鲁倡导简朴之风,故其状元第毫无奢华之感。
钱头村内尚存吴鲁状元及第后所立旗杆夹
“紫薇高照”四字为吴鲁书法真迹
钱头村状元第的书房内,供奉有吴鲁画像。

吴鲁的一生中,荣光、坎坷皆有之。他满腹经纶,是学识过人的科举状元;推动新学制改革,是兴学育才的“一代宗师”;挥笔写就《百哀诗》,是心系家国命运的爱国诗人;书法沉雄峻拔,是“名噪都下”的书法大家……百年光阴转瞬即逝,然他笃行报国的忧容仍挥之不去。

□本报记者 吴拏云 实习生 柯雅清 文/图

人物名片

吴鲁: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泉州晋江钱塘乡(今泉州市晋江池店镇钱头村)人。清末政治家、教育家、爱国诗人、书法家,有“福建最后一位状元”“福建馆阁体最后一笔”之称。

1

状元及第 “吴体”席卷文坛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轰隆隆的炮声使紫禁城为之震颤。谁曾想,面对敌军,“危城未破降幡树,大帅先奔众志违”,津门守备弃城而走,慈禧太后闻风丧胆,带着光绪帝后等人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般匆忙西逃,古都陷入一片火海。撤退不及而困居京城的吴鲁见此情状,满怀忧戚,以诗的形式逐日记下“庚子之变”全过程,发出了“以诗鸣哀”的悲声,后来结集为振聋发聩的《百哀诗》,至今传世不衰。一朝蟾宫折桂,本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元郎,在家国风雨飘摇之际,却连被召见的机会都没有,他怎能不怆然泪下,长歌当哭!

据吴鲁墓志铭载:吴鲁,“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闽晋江人”。吴鲁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二十一日。曾祖呈坚,祖父璧经,父亲厚宇,祖上三代均为平民。祖父因行义而在家乡享有盛誉,父亲经商讲究诚信,曾赈济军队和饥民,受人称道。吴鲁在家中排行第二,深受正直家风影响。

吴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他先靠着自己的努力保送“名校”,后又拿到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编制”,继而成为人人称羡的科举状元,前半生可谓风光无限。据载,吴鲁自幼勤奋好学、博闻强识,5岁开始从师学习,钻研学问皆“穷极源委”。未及弱冠之年,已补邑学官弟子。同治十二年(1873年),29岁的吴鲁以拔萃贡成均,进入古代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朝考一等,授刑部七品小京官,俸满升刑部主事。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鲁考取军机章京,不久后充方略馆纂修。

其实此时的吴鲁已名声在外,但他依旧追逐着科举上的荣光。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鲁中式顺天乡试。光绪十六年(1890年),45岁的吴鲁会试金榜题名,殿试一甲头名,世称“殿庭射策墨淋漓”。状元及第后,吴鲁获授翰林院修撰,为福建科举留下一段佳话。

学海无涯,吴鲁不光学问好,其“特长”也十分突出。他工小楷,尤擅行楷,形成严肃稳重的独特书法风格,在当时享有盛誉。御史江春霖称其“书法精绝,名噪都下”,谓其书法为“吴体”。后来,高僧弘一大师亦在雪峰寺见到吴鲁手书的“大雄宝殿”匾后赞叹不已,并在《吴肃堂临董华亭龙神感应记》中对其作出“书法严肃端庄,能副其名,可宝也”的高度评价。

2

六掌文衡 扬起新式学风

吴鲁为官近四十年,四次出任学政,成就其“六掌文衡”的美誉。

当官时,他即以振兴文教为己任:“窃维朝廷振举庶政,以兴学育才为第一要义。”作为清朝负责教育的官员,吴鲁积极主张改革教育体制,推行新政,是中国新学制改革的先驱之一。

光绪十七年(1891年),吴鲁典试陕西。他白天巡视考场,夜间批阅试卷,每选拔或剔除一人,必反复斟酌,选贤任能颇为严谨。

移督安徽学政后,吴鲁革除积弊多年的“免搜检费”,重用提拔优秀的寒门士子,光兴教育事业。安徽太平府要修复“翠螺书院”,他捐俸5000金支持,并为书院作记,勉励士子们要“仰体先贤立教之微旨”,力求上进。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吴鲁奉旨简放云南正考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吴鲁在云南学政任上,上奏《请裁学政疏》,提出:“一在广筹经费,遍立学堂;二在严督各府厅州县,实力奉行;三在遴委道府精于学务者,认真考察;四在鼓励本籍绅士协力相助。”大力提倡振兴学校。他主张从云南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此地之要,务精其化学,冀开农矿之利源,以中学为普通,以西学为专门,应兼者兼之,如农矿务兼化学,化学必精算学;应分者分之;如习矿务者不必农务,习公法交涉语言文字者,不必习化、电、声、光。”吴鲁反对要求学生兼修博览,支持培养“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呈现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吉林初设提学,吴鲁为首任吉林提学使,与各省提学使赴日本考察学制,以及农工兵商诸政。经过深入调查,他对日本人重视小学基础教育的观念深感认同。他倡办《吉林教育官报》,大力提倡教学研究与学术讨论,倡议“自小学、师范、方言、实业、法政、模范诸学堂,以及中学、女学依次而立”,推动清朝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又先后捐俸数千两,筹办提督学政公署、改建文庙,完善教学设施。

在“废科举、兴学堂”新风兴起之后,吴鲁提出要对出国留学归来的学子加以重用,“考试及格,当轴者破格用之,或量其才而授之以事,或分发各省学堂以为人师,或入官诏糈出其所学以襄理新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吴鲁供职学部,不久改为候补丞参。宣统三年(1911年)夏,派充图书馆总校。后来吴鲁因兴学育才成效卓著,被诰封为资政大夫,为文职正二品。诗人苏镜潭评价他:“衡文滇皖才无遗,金镜玉尺垂丰碑。”

3

庚子信史 哀诗百首醒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变”时,吴鲁在《请饬沿海水师互相联络以振全局疏》中指出:“宜以北洋为提纲,以南洋为关键;以陆军扼守其要区,以水师会哨其海口。”提出加强水陆联防,可惜未被采纳,但他也因此被主战派推荐为“军务总办”。

“纷纷世变乱如麻,百首哀诗托浣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吴鲁困居于北京南柳巷晋江会馆,目睹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京城千疮百孔的景象,从所见所闻出发,作《百哀诗》纪事。诗前有《自识》云:“庚子拳匪之变,余困处都城,闻见之间,有足哀者。愤时感事,成诗百余首,命曰:《百哀诗》。”吴鲁视学滇南之时,将《百哀诗》旧稿汇为一帙,“盖以志当日艰窘情形,犹是不忘在莒之意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诗。”

《百哀诗》包含上、下两卷,上卷共有45首诗歌,主要记录义和团诸事;下卷则有83首,描绘八国联军暴行和清廷君臣丑态,记录出京沿途所见所闻。诗歌附有大量旁注,对事件背景等进行解释说明,因此《百哀诗》除其文学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被史学家称为庚子事变的“第一手史料”,堪称“庚子信史”。

《百哀诗》以《义和团》开篇。义和团是一个形成于光绪年间的民间组织,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反抗外来侵略。义和团失败后,清廷文人对其多有诬蔑。吴鲁却以近20首诗歌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义和团设坛习武、除害安良等场面,对义和团的起因作客观分析,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吴鲁在诗中还无情揭露了侵略者的滔天罪行:“炮弹开花恣焚毁,千家万家火坑死”“日酋八宫遍搜求”“搜仓掘窖倾盎缶”“富室寒门一扫空”,对此强盗行为,怎能不“读之使人毅然而有不共戴天之愤”呢?

对于腐朽昏聩的清廷,吴鲁笔锋如刃,鞭辟入里:“争传献策和戎魏,无复捐躯骂贼颜”,慨叹朝廷有求和的魏绛之流,却没有捐躯骂贼的颜真卿;“诡随巧作全身计,蚊脚夷符贴相门”,嘲讽相门贴夷文以保命;“武卫军十万,闻风悸战魄”,指责毫无胆魄的兵士将领;“节钺重臣皆缩手,何人洗甲挽天河”,痛斥荣禄、李鸿章等贪生怕死的当权者;“政府袒护,变乱黑白,大局安得不坏”,更是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时人评价《百哀诗》:“百哀诗者,其人心之救药也。”在内忧外患的清末,《百哀诗》确是醒世之良药,也是有识之士寻觅救国新途的冲天号角。

4

诗礼传家 浩然正气长存

宣统三年(1911年)六月,吴鲁辞职返乡。先是旅居上海,后至鼓浪屿,寓居厦门鼓浪屿林家“菽庄花园”半年。次年二月,返回晋江。1912年农历八月二十八病逝,终年68岁。斯人已矣,但其文学著述、书法作品等流传至今,历久弥新。

吴鲁著述颇丰,著作包括《蒙学初编》2卷;《兵学·经学·史学讲义》2卷;《教育宗旨》2卷;《杂著》2卷;《国恤恭纪》1卷;《文》4卷;《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6卷;《使雍皖学滇学西征东游诸日记》综10余卷等。刊行于世的有《正气研斋汇稿》2册(6卷)、《纸谈》1卷;《正气研斋遗诗》1卷;《百哀诗》上下两卷等。

吴鲁善书嗜画,书法作品多传于世。泉州涂门街东观西台吴氏大宗祠内保存着一块吴鲁原刻书法,即《温陵合族吴氏祠堂记》碑的第一方,其余三方碑刻是由吴鲁四世孙吴紫栋根据《正气研斋汇稿》于1999年补写完善的。

钱头妈祖庙石楹联为罕见的吴鲁存世石刻楹联之一,原镌于晋江池店钱头妈祖庙,1998年被拆弃。后为晋江博物馆馆长吴金鹏发现,收存于晋江博物馆内。楹联文曰:“寰海境清波澂贝阙,湄洲源远泽被钱塘。”前署“光绪丁酉年二月”,后题“吴鲁撰并书”,融虞、欧、柳各家于一体。此外晋江博物馆还藏有吴鲁的状元殿试卷,被誉为“泉州十宝”之一。吴鲁虽然在家乡的时间没有在外地长,且成名之后回到泉州的时间不多,但依然在泉州留下不少墨宝,集中在名人故居、宫庙、碑刻之中。譬如,南安官桥蔡氏古民居里有吴鲁一副对联,落款是“弟吴鲁”;鲤城江南街道杨阿苗故居中,大厅挡壁的板堵上也有吴鲁的题字。

闽南流传有“吴鲁中状元,成钱头”的歇后语,是说吴鲁高中状元使得钱头村变得远近闻名。如今,位于晋江市池店镇钱头村的吴鲁故居有两处,包括旧宅和新宅。旧宅正厅门楣上挂有“状元第”原刻匾额,大门背后檐下镌有“紫薇高照”四字,为吴鲁书法真迹。新宅是三座五开间大厝,内设“状元”“主考”“学政”牌匾及吴鲁画像,供后人祭祀。

吴鲁任安徽学政期间,获得一方岳飞遗砚(岳忠武砚),砚背镌“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铭文。该砚后来由南宋名臣谢枋得、文天祥收藏并加镌铭文,清初为商丘人宋漫堂收藏,并取名“正气砚”。吴鲁得此砚后“如获重宝”,为之题写跋文,并将书斋改名为“正气砚斋”。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鲁藏品“正气砚”不幸遗失。后来其直系后裔吴绶树通过比对原砚拓片,复制此砚。时至今日,凝聚于先贤遗物中的拳拳爱国之心、殷殷报国之志,仍在赓续传承。

吴鲁曾为明代忠烈、晋江人蔡道宪题诗云:“闽南之山倚天绝,闽南之水清且洁。开闽以来千余年,笃生伟人尚奇节。浩然正气凌乾坤,气如河岳心如铁……”正是内心崇尚的这股闽南正气,支撑吴鲁一生守节,并沉潜于文教事业。近四十年的宦海搏浪,终令他收获“冰壶玉衡朗无私”的世间赞誉,也树起了闽南“肃堂”的高洁清姿。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社区
   07版:都市·民生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房产/地方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育
   14版: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21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4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吴鲁:福建历史上最后一位科举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