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有两件刺绣十分引人注目:一件是明朝的狮纹补子,据推测,该补子可能来自一位二品武官官服的后背;另一件清朝的刺绣,绣有贵族、文人所钟爱的狮子摆件。刺绣狮从古至今都颇受喜爱,其中的一些精品也成为藏品。
□本报记者 谢伟端 实习生 柯雅清/文 陈士奇/图(除署名外)
狮纹补子刺绣或出自明武官官服
古色古香的明朝“丝线与金线刺绣狮纹补子”将人们的思绪拉向遥远的古代。
据介绍,补子,简称为“补”,亦可称“胸背”或“官补”, 是明清时期在官服胸前或后背上织缀的一块圆形或方形织物。根据官位不同,纹样形式亦不同。“补服”的得名也源于这块补子。明代补子一般为边长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清代有所缩小,为边长3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或圆形。
根据《明会典》《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补子,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借以辨别官品。补子图案中,公、侯、驸马、伯绣麒麟、白泽;文官绣禽,以示文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pí),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xiè zhì)。除此之外,还有补子图案为蟒、斗牛等题材的,应归属于明代的“赐服”类。该馆所藏的这块补子上有狮纹,据推测,可能来自一位二品武官官服的后背。
据悉,明代的补子一般用刺绣和织造两种方法制成,织造方法又分两种:缂丝、织金或妆花。织金和妆花一般是将补子部分与地部同时织出。缂丝和刺绣一般是先缂或绣成补子形式,再缝缀于衣服上。文官补子画面以蓝色为主要基底及填充颜色。补子内纹样,色彩比重偏向冷色调,鲜有暖色。武官纹样暖色调占画面比例较大,冷暖比例适中,运用了大量红棕和黄。武官朝服颜色种类与明度随着官阶上升逐渐丰富、加深,有团云、海波、祥纹多种颜色的交织和景色的增添。
该馆负责人说,这块“丝线与金线刺绣狮纹补子”,狮子主要采用钉金绣绣成,绣线在狮身呈斜向纹路,头部呈平行纹路,四肢呈波纹状。眉毛、鬃毛、尾毛与脚上细毛,则是用金线与绿色丝线交织绣成,呈螺旋状或缓和的波纹状,与织品前景的波纹绣法相同。这块补子上的石块、珊瑚、白色波峰、花草与灵芝也采用了钉金绣。有些部分,如石块底部的小块鲜红色和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则是通过单色丝线的重复堆栈,形成菱格纹。这正与15世纪剔红雕刻漆器中常用于表现天、水和地的菱格纹相似,织品同漆器一样,也需要通过纹路的变化来表现不同场景,这种轻盈的效果用单色丝线便可实现。补子上的多彩云源自明朝常见的四合如意云,带有云尾。
清代刺绣上的狮形摆件
清康熙“对龙博古团花麒麟刺绣”(一对),绣有清朝宫廷中非常受欢迎的狮形摆件。
此对绣片曾被缝在袍子上,品质极佳。主体纹饰共分为四层,最上层绣双龙戏珠团“山”“寿”纹,第二层绣有典型的贵族文人的文玩陈设,如花器、香炉、书卷等,以及寿桃和在清朝宫廷中非常受欢迎的狮形摆件。第三层绣有莲花纹饰,周围饰有八宝纹,每件绣片上各有四宝。最底层绣有破浪奔驰的中国传统瑞兽——麒麟,象征吉祥、长寿、幸福、多子多孙与政治清明。两件绣片的纹饰大致相同,但在细节上稍有区别,如背景中云朵的颜色、花瓶旁的器物、花瓶中的花与麒麟的姿态等。
明清时期的陈设艺术是中国古代陈设艺术历史上最为鼎盛的时期,工艺精美、形式多样的陈设瓷是表达清代人们生活观的重要载体。狮子作为我国民俗文化中常见的吉祥神兽,被赋予辟邪、守护、平安的寓意,因此民间的雕塑小品也常以狮子为对象。
刺绣狮得到传承
记者了解到,刺绣狮从古至今颇受很多人喜爱,现在一些地方仍作为非遗传承。
清光绪皇帝御用佩饰——黄色缎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活计现收藏在故宫博物院,是非常珍贵的文物。全套八件,包括荷包、褡裢、表套、扇套、靴掖、搬指套、名姓片夹和眼镜套。活计黄色素缎面,两面分别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图案。装饰明黄色绦带,缀金线盘花结。“太狮少狮”是绣一大一小两只狮子,与古代皇太子师傅“太师”“少师”谐音,“百鸟朝凤”是绣仙鹤、百灵等瑞鸟与凤凰同翔共舞。
浙江台州狮子帽制作技艺不同于简单的绣花,它工艺复杂、综合性强,是集绘画、剪纸、刺绣和造型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今年34岁的杨小燕是台州狮子帽制作技艺的第4代传人。她用自己的巧手,让这门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技艺,被更多人看到、学习,在年轻群体里散发出新光彩。狮子帽光是刺绣这一项就比较繁琐,每一顶狮子帽的绣工,需要经过构图、画样、裁剪、刺绣、拼接、黏贴、锁边,以及一些刺、缝的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泉州本土的刺绣中,也常常能发现不少狮子的“身影”。神态霸气的狮头、匍匐仰头的猛狮、戏耍绣球的双狮……在金苍绣的各色绣品中,这些以“狮”为题、被赋予诸多吉祥之意的绣品,经由金丝银线精心“描绘”,不仅带有金苍绣特有的斑斓色彩,图案纹样亦是千姿百态、平凸有致。早在明清时期,泉州地方戏曲日益繁荣发展,对金苍绣绣品的需求量增加,绣品种类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既有民俗活动中会用到的幢幡、门彩、桌裙、绣旗、绣幛、轿彩、华盖等,还有木偶戏、布袋戏、梨园戏、高甲戏等戏剧表演时需用到的桌帷、布帐、凉伞等道具以及文官服、将服、战甲、战袍、靠旗、盔铠等戏服。不同种类的金苍绣绣品上,所绣的狮子图案也有所不同。金苍绣的独特技法,赋予了狮子灵动之气,使它们变得更加惟妙惟肖,生动活泼,颇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