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吴拏云)今年清明节后的几周,雨天、晴天在泉州交替上演。不过这晴雨难分的日子,照样无法阻挡世遗之城泉州火爆出圈。从北京赶来泉州游玩的播客丹凝在其视频号中就对泉州各地闽南古建筑物大加赞赏,称其在泉州见识了闽南红砖古厝、骑楼、番客楼、蚵壳厝等多种建筑物,“那一面面墙,诉说着时光的变迁;一间间厝,收容了岁月的情感”。她完全被独树一帜、风姿绰约的闽南建筑文化所震撼到,并慨叹到“泉州真的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
的确,任何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都有其复杂深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其成因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建筑风格的形成亦是如此。泉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建筑文化传统。闽南古厝在我国传统建筑物中应该说是极具个性的,它的红砖、白石、红瓦、双曲屋面、燕尾脊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泉州古厝内栖居的灵魂构件与人文禀赋,互为表里,和谐共生,是建筑物中最闪亮也是最迷人的“底牌”。
长期从事闽南古建行业的惠安人骆庚河告诉我们,闽南红砖建筑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单元,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同时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白石砌“裙堵”,红砖砌“身堵”。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整栋建筑物中的构件布局,更是弥漫着淳厚的闽南文化内涵。譬如,屋顶四周坡屋与天井构成“四水归堂”格局,内蕴传统“财气不外流”的寓意;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既便于采撷阳光,还可避让北风;建筑里的斗与拱,交替重复叠高,兼具力学与美感的视角观感;闽南的门联石匾,往往透露着闽南世系传承,以及喻世家训等内容。“红砖古厝是每个闽南家族共有的记忆。红砖古厝还是儿时听阿公讲古,听阿嬷哼唱闽南童谣的地方,那是家的港湾,是海外游子魂牵梦绕的故土情节。”骆庚河说道。
福建省文物鉴定组成员、泉州文博研究馆员陈鹏鹏表示,分布在泉州各地的红砖古厝,其最大特点是“三红”:红砖墙、红瓦顶、红地板砖,即内外墙均为红砖结构,屋面铺红色筒瓦,厅堂廊地铺砌边形红砖。部分红砖古厝的墙体还砌筑有“福”“寿”“喜”红花砖墙饰,赋予其极强的红色视觉效果。红砖厝的红色建筑,蕴含对生活的美好企盼,酝酿出红砖厝福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
泉州传统民居除了红砖厝外,还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有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蚵壳厝。早年它们大多是就地取材,十分质朴,却别具风格。另有一种中西合璧的住宅被称为番客楼(亦称“洋楼”)。番客,是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对华侨同胞的统称。在侨乡泉州,十户人家九户侨,番客更蕴含了闽南人“爱拼敢赢、输赢笑笑”的优秀品质。遍布世界各地的泉籍华侨华人,耕洋牧海,披荆斩棘,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的同时,又始终保持“回乡起大厝”“心中怀家国”的执念。他们往往在事业有成时会返乡建造番客楼。对旅居异国他乡的海外侨胞来说,这些洋楼、大厝不仅是血缘的“圣殿”,更是一座座“海丝”路上的灯塔,是他们对原乡的眷念,是血缘情感的皈依。(相关报道见第三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