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石狮市得名于凤里庵前的隋唐石狮。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晋江安海有一条因石狮而得名的巷子——石狮巷。
长仅300米左右的石狮巷,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走出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侨领、实业家、慈善家陈清机,清末“世界首富”伍秉鉴等人,施氏古厝群、黄汝良书房等诸多历史文化建筑,至今仍讲述着这条小巷曾经的风华。
日前,在晋江文史爱好者肖小俊的带领下,记者探访了石狮巷,寻访那只曾经守护在巷口的石狮子。
□本报记者 黄宝阳 实习生 张颖娴/文 肖小俊/图(除署名外)
因守护巷子的石狮而得名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海,老城至今仍基本沿袭着明清以来的“九围十八埔二十四镜三十六巷”格局,中山街主街两侧有许多极富特色的小巷,石狮巷便是其中之一。
从安平桥畔的三里街牌坊进入中山南路,再走一小段,就到了石狮巷巷口。石狮巷的巷名源于巷口守卫隘门的一只威武石狮。十多年前,由于旧城改造,巷子被截去一大段,原本巷口的隘门被拆,守卫隘门的石狮被暂存在石井书院内。
巷里一位老住民告诉我们,那尊石狮原来立在隘门下的一个石台上,高两尺多,仰着头,十分威武。附近的居民将其视为一方的保护神,平时会前来供奉。在肖小俊提供的一张旧图上,可以看到这尊石狮,脖子上的颈圈和铃铛是红色的,原有铁门围住,左右两旁各有一只小石狮立在一个石柱上,石柱上刻有“顷刻驱驰千里外 古今事业去复来”的字样。
在肖小俊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石井书院,书院位于成功西路157号,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
如今,这只石狮就在这座见证了朱子一家三代和安海不解之缘的书院内。青石雕就的它,如今整体仍保存完好,蹲坐在底座上,雕工细腻,纹路清晰精致,作仰天长啸状,眼睛、牙齿毕露,看上去“萌凶萌凶”的。如今,它已成为安海狮形石敢当中最有名的“网红”,许多人来安海、来石井书院,都会去跟它合个影。
爱国侨领陈清机故居
尽管如今在石狮巷看不到这只石狮,但石狮巷还存有许多独特的历史建筑,写满了感人的家国故事。
石狮巷53号,是一座建于1929年的三开间两进“皇宫起”闽南红砖建筑,这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侨领、实业家、慈善家陈清机先生的故居,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清机青年时期东渡日本经商,1905年,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他一生爱国爱乡,先后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讨袁斗争,主张实业救国,乐善好施,救济帮助了许多人,在社会各界享有盛名。
说起陈清机,许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泉安公路,这条始建于民国年间的福建省第一条民办公路,至今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创建人正是陈清机。陈清机通过募集侨资或以独资的方式,发起创办闽南泉安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安海电灯电力公司、泉州安海桥西垦殖公司等多项实业,致力于公路、码头、电力等公共设施建设和矿业、农业开发,为家乡建设和民生发展贡献良多。
陈清机出身贫苦,他十分同情关心百姓疾苦,除了经常捐资救济困难群众外,在安海还成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27年,陈清机就创办了饗保堂,对贫苦的人进行救济。设在石狮巷内陈氏祠堂的安海民众医院实行“免钱医病”,深得广大劳工、贫民的拥护。
陈清机故居至今依然完好地保留着闽南建筑特有的风貌,厅堂上的楹联和匾额来自许多当时的各界名流。大门楹联出自章太炎先生亲笔,大门两边的墙上镶嵌四块雕花青石板,上面题刻林森、于右任、杨树庄、丹初等名人为其故居落成而书写的诗文,下厅大门上方悬挂“天下为公”的匾额,是时任孙中山先生机要秘书戴季陶手笔。
施琅族弟建施氏古厝群
除了陈清机故居,石狮巷及附近还有诸多古大厝、宗祠家庙等历史建筑,如施氏古厝群、蔡厝围的五落古大厝、高长春古宅及舜裔宗祠、伍氏家庙、黄汝良书房等。
清初实施迁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安海“复界”,施琅派遣曾经跟随自己平定台湾立功的族弟、左都督施秉移驻安海,主持镇街复建,招抚镇民回迁。施秉在废墟上搭建简易民房和店铺租给百姓,同时在古渡头畔为长子施世榜的前六个儿子建六座大厝。后来施世榜另处择地,再为后面三个儿子各建一座大厝,统称九房施大厝。
其中的四房大厝、五房大厝和六房大厝就在当时的风水宝地石狮巷,一房、二房和三房大厝则在北邻石狮巷的施厝巷,而二房与五房相连,三房与四房也相连且相通,其相通的护厝长达近百米。
100多年的风霜,让施氏古厝群显得有些破败,但高大的门墙、连绵成片的屋宇,仍气势恢宏,可见彼时的辉煌。
走出富商伍秉鉴的伍氏家庙
石狮巷51号是伍氏家庙,这个家族走出了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鉴。伍秉鉴是广州十三行首富,据伍秉鉴自己在1834年统计,所有田地、房屋、店铺、钱庄以及与英美两国贸易的商业资本,约值2600万两白银。在清末,这是世界上单个商人拥有的最大一笔财富,因此,被西方学者称为“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的祖先伍典备(也叫伍符龙),从安海到武夷山,以种茶为业,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广州。1769年,伍秉鉴生于广州。1783年,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创立了元顺行,后改为“怡和行”。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也开始快速崛起。1813年,伍秉鉴凭借过人的手腕和无可匹敌的家业,成为广州十三行总商之首。
广州十三行主要负责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其核心商品即是茶叶。当时,中国最著名的出口贸易产品就是茶叶,而且欧洲人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但伍家所供应的茶叶却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并标以最高价出售。
伍秉鉴的怡和行在广州不仅做传统的茶叶、丝绸、瓷器出口生意以及海外进口生意,还投资了大量的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不动产。眼光独特且大胆的他,还前往北美投资铁路,比如密歇根中央铁路、密苏里河铁路等。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主,东印度公司都需要找伍秉鉴借贷周转资金。
2010年,来自广州的伍秉鉴八世孙伍凌立,带着几代人的愿望,从广州来到安海寻根。在其携带来的、如今藏于伍氏宗祠的广州十三行伍氏房谱可以看到,房谱上刊载了一幅油画,油画上的伍家花园名为“安海乡”,可见其对家乡的怀念,并没有忘记祖辈是从安海移居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