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时政·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5月9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海丝风起 雪域花开
——泉州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对口支援纪实
在新疆恒安纸业有限公司党建馆,相关负责人介绍,12年来,公司发挥党建示范作用,并把“晋江经验”带到昌吉,以此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法宝”。
“泉昌情·阿什里乡乡村少年宫”里,孩子们正在进行足球训练。经过泉州援疆指挥部牵线,球队获得晋江企业长期资助,孩子们的足球梦在此启航。
泉州援疆干部到天鹅小镇看望慰问当地困难群众
“泉州援疆·百姓书屋”昌吉市二中阅读点内,当地孩子正在学习制作版画。截至目前,“泉州援疆·百姓书屋”已建成8家。
在昌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当地文艺工作者将泉州援疆干部的事迹编排成皮影戏,表现了泉昌两地深厚的情谊和泉州援疆干部奉献边疆的精神。

丝路同源,山海交响。

二十四年前,以对口援疆为契机,海丝起点泉州与“丝路明珠”昌吉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此,一批批满怀报国初心、赤诚热血的泉州儿女从东南沿海奔赴西北边疆,如胡杨般扎下根来,让两座相距4000多公里的城市跨越山海、心手相连。

带着中央、省、市的重托,从2019年12月起,泉州市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踏“疫”而来,视援疆为使命、把新疆当故乡,与昌吉亲人并肩战“疫”,用心用情在广袤的昌吉大地挥洒家国大爱,以爱拼敢赢的闽南精神书写援疆答卷。三年多来,泉州援疆始终聚焦“增进民族团结”和“促进民生改善”这一主题主线,解民忧、惠民生、暖人心,累计实施智力援疆、产业援疆、保障和改善民生、交流交往交融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援疆项目74个,在天山脚下留下深深的泉州印记,在雪域边疆浇灌出民族团结之花。

□本报记者 谢曦/文 陈起拓/图(除署名外)

民生优先 502户哈萨克族“牧民”变“居民”

如今,和小伙伴们在小区里畅快地踢球,是6岁的那尔宝最开心的事。

2020年9月,那尔宝一家告别住木头毡房的放牧生活,住进了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的楼房。得益于国家、自治区、援疆省市和昌吉市财政的支持帮助,这里的牧民每户只需交纳4万多元,即可拥有一套80多平方米的住房。

“新房住起来很舒服,水电暖齐全,离学校近,环境也很干净。”那尔宝的母亲阿依木古丽说,她在小区里开了一家日用品店,生意不错。感念泉州的援疆情谊,她给小店取了个名字,叫“泉昌情便利店”。

作为福建省援疆示范项目,“天鹅小镇”生态移民工程为昌吉市502户山区牧民提供了安居之所。在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以下简称泉州援疆指挥部)的倾力支持下,这个占地面积54000平方米、投资超过8100万元,矗立着20幢楼房的居民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学校、卫生室、运输站等配套功能设施齐全,南侧建成龙山滑雪场和牧家乐旅游区,东侧引进全疆最大的畜牧产业园,周边还打造了哈萨克族手工艺品基地。

昌吉市委副书记、泉州援疆指挥长傅文星说,通过这个工程,昌吉市最后一批南部山区牧民全部定居下来,实现了脱贫。“天鹅”在哈萨克语的语境里代表爱情忠贞,取名“天鹅小镇”,正是希望定居在这里的牧民生活从此像天鹅一样起飞,越来越好。

走出大山的牧民放下羊鞭,当工人、绣花毡、做奶酪、开超市……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去年,全乡牧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9000元,今年有望再增长400元。“天鹅小镇”也成为全国“民族团结一家亲”样板。昌吉市委常委、副市长,泉州援疆副指挥长王江涛说,打造天鹅小镇项目,既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还解决了老人就医、小孩就学等牧民急难愁盼问题,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增进各民族团结的务实举措。

让“天鹅”乐享天山下,既是民生所需所盼,更是援疆的题中之意。在泉州援疆干部的心中,“民生优先”四个字重如千钧。

从“群众看得见的变化”入手,泉州援疆指挥部始终把民生工作作为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着眼于强基础、利长远、重实效,将资金项目持续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重点地区倾斜,以带着情感的援助留下一抹抹温暖的民生底色:建成昌吉市第十八小学等8个中小学校,让周边适龄儿童就学不再难;兴建昌吉市农村幸福大院,为众多农村独居老人、困难老人安度晚年创造条件;援建昌吉市佃坝镇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阳光大棚,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群众满意率持续提高;两座“泉昌情·疏压室”正式投用,帮助基层民警缓解压力、服务警队建设,助推基层公安工作提质增效;向昌吉市各社区捐赠的36辆“社区亲情服务车”,奔走在社区治理、疫情防控一线,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唤为“小青蛙”……

民生大事,枝叶关情。三年来,泉州累计投入援疆资金4.95亿元、实施项目74个,援建牧民定居点和农村安居房2219套,积极促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型;成立“泉昌情·生命救助基金”“泉昌情·圆梦助学基金”,筹集投入扶助资金1363万元,帮助2300多名大病患者和4452名困难学生;实施“泉昌情·复明工程”光明行动,让296名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

文化润疆 冬不拉弹唱民族团结“主旋律”

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

走进“泉昌情·阿什里乡乡村少年宫”,一曲曲冬不拉弹唱《我和我的祖国》《爱拼才会赢》悦耳动人、直抵人心。“参加冬不拉社团以来,我学了很多曲子。这首《爱拼才会赢》教会我,要不断拼搏才能成功。”正上小学六年级的冬不拉团员阿依达娜·叶尔伯力说。

在昌吉市阿什里乡中心学校,99.6%的学生是哈萨克族。得益于泉州援疆的倾情援助,“泉昌情·阿什里乡乡村少年宫”于2020年11月在该校揭牌。少年宫设有冬不拉、足球、羽毛球、刺绣、科技、石画等社团,在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深植于牧区孩子心中。

绿茵场上,泉昌情·少年儿童足球队的孩子们统一着装、活力四射,一遍遍练习着绕杆、射门等动作。经由泉州援疆指挥部的牵线帮助,球队获得晋江卡尔美公司签约长期资助,先后有队员被输送到广州恒大等专业足球俱乐部。学校为所有足球社团学生建立足球档案,并申报了国家足球特色学校,让参加社团的孩子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梦想。

“我们把‘做一个好学的中国人’作为校训,倡导的是‘爱拼才会赢’的学风。”阿什里乡中心学校校长潘建东说,“爱拼才会赢”凝结了泉州对昌吉的情谊,让闽南人的精神在哈萨克族孩子心中扎根,从小留下了爱国、感恩的种子。

与冬不拉的琴音一样浸润人心的,是书香。自2020年“001”号“泉州援疆·百姓书屋”在昌吉市宁边路建成以来,泉州援疆指挥部持续发力,在毗邻学校、社区的核心地段先后建成8座百姓书屋,方便昌吉市民随时就近阅读充电、共沐书香,享受24小时免费自助借阅服务。

“8个百姓书屋与我们的州图书馆、市图书馆实现了读者互认、通借通还,让阅读完美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城市文化精神地标。”昌吉市图书馆馆长梁新梅说。

在“泉州援疆·百姓书屋”昌吉市二中阅读点,出砖入石的外墙,醒目的东西塔、府文庙等泉州世遗点图案,无不彰显着泉州与昌吉的深刻联结。这里每个月都会针对不同群体举办各类活动,比如亲子手工、木刻版画系列,或是女性知识课堂。“我经常来,这里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获取更多知识。”正在制作版画的昌吉市第六小学六年级学生李钰涵说。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以建立文化润疆“1234”体系为抓手,泉州援疆指挥部围绕“丝路泉昌情、凝聚同心圆”主题,重点服务青少年和少数民族群众两个群体,整合泉州昌吉两地党政部门、社团组织、少数民族三支力量,深入开展微笑昌吉、书香昌吉、情暖昌吉、大美昌吉四方面工作。“文化润疆润的是人心,就是让群众理解幸福生活从何而来,以此增进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傅文星说。

三年来,泉州援疆的文化润疆系列活动硕果累累——建立“大美昌吉”工作室,以短视频方式推介昌吉,累计受众已突破1亿人次,大美昌吉的视频、图片、文字也汇编成册;成立“泉昌情·达尔汗”文艺宣讲队,组织乡里有文艺特长的干部、医生、教师、牧民开展文艺演出,鼓励大家团结奋斗;成立“丝路缘·泉昌情”文化交流中心,开展“英雄少年中国说”、诵读经典、“红心永向党·争做好少年”小学生讲故事比赛等,两地交流交往交融不断深化……刺桐朗读亭、百姓书屋、乡村少年宫、泉昌情达尔汗民族乐队等7个项目被列入2022年昌吉文化润疆示范工程。2023年2月,泉州援疆指挥部荣获“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泉州援疆干部沈水轮荣获“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产业赋能

外引内联激活富民兴疆“新引擎”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

来自“晋江经验”发源地的泉州援疆干部,深谙“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的道理,按照“精准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工作思路,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对接,增强本地产业造血功能。

盘点“家底”,高原草甸、雪山冰川、星落沙海、百里丹霞、戈壁胡杨……多元地貌带给昌吉的,不仅是绝美风景,更有牛羊肉、乳制品、葡萄酒等极具地域特色的丰富物产。

如何让这些“养在深闺”的农特产品走出昌吉?泉州援疆指挥部将目光投向八千里之外,组织昌吉企业参加厦洽会、福建海博会等商贸活动,积极搭建昌吉市特色产品在福建的外销平台,葡萄酒、馕、乳制品、番茄制品等昌吉本地名优特产亮相疆内外舞台、广受喜爱;援疆文旅特产展销中心、“泉昌情”农特产品供应链联盟在泉设立,并向福州、厦门等地辐射发展;源自北纬44°天山北麓黄金产区的葡萄酒旗舰店落户福建,香飘海内外……

放眼长远,立足昌吉“西域咽喉、北疆屏障”的战略地位和东联西出的交通优势,泉州援疆指挥部先后组团赴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招商引资,组团参加海丝博览会、“9·8”投洽会、上海进博会等重大商贸活动,对接上海月星集团、中能商融等国内大型企业和恒安集团、达利集团等福建企业来昌吉市考察,积极推介昌吉市的产业优势、优惠政策和重点招商项目。成功签约山东泰安龙成消防、万头肉牛三产融合示范产业园等19个项目,总投资43.35亿元。

通过强化产业合作,泉昌两地企业尝到了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甜头。眼下,在昌吉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园内,中瀚顶达公司正紧锣密鼓地生产着太阳能光伏支架等产品,供应新疆当地的电力发展需求。泉州安溪人、中瀚顶达公司董事长许芦辉介绍,公司现有4条先进生产线,日产量400吨,年产值可达10亿元,而企业从去年3月开工到8月投产,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

“在去年疫情情况下,泉州企业有这么快的速度,更加坚定了我们与中翰顶达合作的信心。”新疆天山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城说,在“速度”和“效益”四个字面前,泉州企业当之无愧。

这份“泉州速度”的背后,离不开泉州援疆指挥部以“保姆式服务”及时跟踪项目进展,助力援疆项目快速落地的辛勤付出。三年来,在泉州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共有厦门国贸集团、象屿集团、捷能通、中瀚顶达、鲁班木塑、金桂芳香等11家企业落地昌吉,其中8家企业已投产。不仅如此,首批入驻园区的泉企——新疆恒安纸业有限公司今年还建立恒安政企联建党建示范基地,把“晋江经验”和非公党建带到昌吉。

“除了带动就业、增加税收,我们还把‘晋江经验’、‘爱拼才会赢’精神,包括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带到这里。”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副主任,泉州援疆副指挥长黄世兴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层面更为重要。

项目固本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援疆为什么?来疆干什么?为疆留什么?”这三句话,是时刻萦绕在每一位援疆工作者心头的话语。它们不断引发援疆干部的思索:这段无比光荣、十分难得的时光,应该如何度过?

昌吉所需,援疆所应。泉州援疆指挥部创新开展了专技人才“项目化援疆”活动,建立“人才工作站”,组织专业技术人才科学制定重点攻关项目和帮扶项目,实现智力援疆“按需选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32名专业技术人才实施35个技术项目在昌吉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项目化援疆的“传帮带”中打造带不走的队伍。

医疗援疆勇开先河——

在医疗援疆团队的帮助下,昌吉市人民医院成立卒中中心,昌吉市妇幼保健院建成“泉昌情·儿童感统训练康复站”,开展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头痛星治疗、儿童感统治疗等新技术新项目二十余项,援疆专家确定的病理特殊染色项目等填补医院技术空白,医疗救治实现几何级增长;

经泉州援疆指挥部牵线搭桥,华侨大学医学院在昌吉市人民医院建立教学医院、产学研基地,泉州市第一医院与昌吉市人民医院建立技术协作医院,开创了泉昌两地医疗资源协作互助的新局面;

在昌吉市人民医院、新疆医大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分别设立“医疗援疆人才工作站”,开展科研教学、疑难病例讨论、柔性引才等工作,进一步开创“组团式”援疆新模式。

教育援疆成效斐然——

入疆的园丁们用爱和责任浇灌,让边疆“花朵”同享阳光雨露:昌吉市所有中小学校与泉州市37所中小学建立“一对一”关系,泉昌两地中小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持续深化;创新评课议课和手拉手互动载体,开展泉昌“空中课题”、课题研究、现场教学450余场,先后组织8批共500名教师到泉州学习交流,实现两地校园共建、资源共享、教学共长、活动共办,全面提升昌吉市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农业援疆喜结硕果——

紧跟时代前沿,农业援疆团队开展“网红直播销售技能培训”活动,实施巨菌草、设施蔬菜红蜘蛛生物防治、设施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示范、牲畜品种改良等技术项目,深入昌吉田间地头、牧区,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畜牧水产养殖、农作物种植等农技推广2500余人次,让西北边疆麦浪滚滚、棉桃成串、对虾鲜美、牛羊肥壮,农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为确保项目高质量收官,泉州援疆指挥部还建立项目建设“123”工作机制,即一个项目一个工作专班、两份清单(项目建设台账清单、周任务报表清单)、三个工作抓手(现场督导、联席调度、拉练检查),全力攻坚项目建设。

历经三载寒暑,第八批泉州援疆干部人才挥洒智慧与汗水,留下满疆春色:2020年以来,泉州确立的74个援疆项目开工率达100%,完工率100%。除泉州市财政安排的资金外,积极争取计划外资金1300多万元(含物资),全部用于昌吉市各项民生改善、脱贫攻坚和社会事业发展。

万里援疆路,一生泉昌情。这段宝贵的援疆经历和磨练,在每一位泉州援疆干部人才的人生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远离家乡和亲人坚守边疆,昌吉市公安局副局长、泉州援疆指挥部安保组组长、监察组组长庄洪辉援疆期间父亲病逝,在父亲有生最后的日子里,他仍坚守在公安值勤一线。正如昌吉市文旅局副局长、泉州援疆指挥部宣传组组长、产业组组长柯国林诗中所写的胡杨那样——“只为在空旷中坚守,站立或倒卧都是树的姿态”。以对口援建为媒,泉昌两地儿女在携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奋斗不止、步履不停,这座寓意“昌盛吉祥”的城市正如雄鹰展翅,“疆”来可期!

泉州援疆指挥部

干部人才援疆心声

@叶芳蓉:

泉州市市政工程中心招标办主任

昌吉市项目代建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两载援疆,一生荣光。

何其有幸,并肩作战,推动74个项目落地。

何其有幸,蒙恩厚待,我和昌吉一起成长。

这623个援疆的日日夜夜,是我最值得珍藏的人生旅程。曾经以为到不了的远方,变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今后我将继续做好泉昌两地交流的桥梁,为昌吉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陈雄标:

泉州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

昌吉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为有援疆多壮志,助力昌吉谱新篇。近两年的援疆工作,我们把爱拼敢赢的泉州精神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胡杨精神紧密结合,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在广袤的昌吉大地上挥洒家国大爱,唱响民族团结赞歌,体现了泉州责任担当,传递了泉州情怀温度。

@沈闽聪:

泉州市经济发展中心工程师

昌吉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援疆是国家战略,是责任与远行。两年前,我们带着使命与嘱托,远赴西北扎根边陲,忍受住了寂寞、艰苦与考验,以忠诚书写担当,以实干践行使命,为促进各族群众民生改善和增进民族团结,倾情尽力作出自己的奉献。

@蔡培钦:

泉州台商投资区医院骨科主治医师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昌吉分院关节外科副主任

奉献医者仁心,践行大爱援疆。两年前,我有幸参与对口援疆工作,从刺桐之城来到昌盛吉祥之州,肩负着医疗组织的重托,在天山脚下,用心用情用力抒写医者初心,践行医者使命,为守护昌吉各族群众健康撑起了一片绿荫。

@黄种方:

南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昌吉分院皮肤科主任

援疆时间有限,援疆誓约无限。能为昌吉市的皮肤医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皮肤外科团队,使昌吉百姓获得更好的医疗技术服务,是无比光荣的事。援疆淬炼自己的党性,提高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友谊,是我人生中一笔财富。

@张怡萍:

泉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

昌吉市第一中学教研室副主任

“天下没有远方,有爱的地方就是故乡……” 对于每一位援疆教师来说,昌吉已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责任,同时,也成为民族团结的使者。援疆是使命,是担当,能参与援疆,虽苦,但无比荣光。

@颜跃全:

德化县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

昌吉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援疆,不仅是使命、责任,更是一种情怀和担当。我会尽己所能、倾囊相授,将“输血”转变为“造血”,诠释援疆医疗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图片说明:

援疆项目“刺桐朗读亭”入选党的二十大“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梁宏涛 摄)

泉州援疆“泉昌情·复明工程”让296名白内障患者重获光明,获央视“雪莲花开”栏目专题报道。

(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 供图)

泉州援疆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昌吉巨菌草种植工作。 (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 供图)

今年4月,“丝路缘·泉昌情”书画摄影作品展,让昌吉的老百姓对泉州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今年4月9日,“丝路缘·泉昌情”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精彩上演。图为“泉昌情·达尔汗”文艺宣讲队带来冬不拉弹唱《歌唱我们的美好生活》。

泉州与昌吉两地中小学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图为泉州七中与昌吉一中共建仪式现场。 (福建援疆泉州市分指挥部 供图)

“天鹅小镇”生态移民工程是福建省援疆示范项目,为昌吉市502户哈萨克族牧民提供了安居之所。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头版
   02版:时政·要闻
   03版:都市·社区
   04版:都市·社区
   05版:都市·深读
   06版:经济·资讯
   07版:经济·资讯
   08版:时政·要闻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旅 游
   13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泉州“狮”话
   14版:教 育
   15版:清源 新悦读
   16版:综合新闻
海丝风起 雪域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