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古城有句闽南方言:“三五步一个文物古迹,三五步一个名人故居,三五步就能听到古街巷里的遗闻轶事、民间传说。”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近日,我来到鲤城区万寿路123号的李贽故居。这是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朝气蓬勃的青年,他在城南一隅生活了30余年时光。泉州开放的海洋文化,敢作敢当、不迷信权威的地方性格,丰厚的文化滋养和进步的思想沃土,给李贽后来“叛逆”思想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这一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名胜古迹众多,故有“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之说。西安地下出土的文物众多,而行走在泉州古城邑仍然可见许多千年古址遗存,真乃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随着岁月更迭,朝代更替,自唐朝贞元初年起,温陵古地,就有欧阳詹、俞大猷、郑成功、洪承畴、施琅等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先后诞生于此,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位明代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等现象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倡导功利价值,反对思想禁锢。其重要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
李贽故居是一座两进三开间的闽南大厝,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宽窄适宜,便于一家子居住。走过幽静的通道,我看见宽敞的天井没有屋顶搭盖,阳光和雨水总是不吝惜地落在地上,无论是晴天丽日,还是大雨滂沱,天井总是一片光亮,这里是孩子们玩耍嬉戏的小天地。小树每天张开绿叶贪婪地吸收阳光和雨露,藤蔓沿着斑驳的墙根攀爬,四围是墙壁,可是密不透风。我忽然想起古代的孩子们在天井捉迷藏、骑竹马,这小小的空间,就是他们精神的乐园。李贽自幼聪慧,勤勉好学,7岁时,随父读书,年12就写了一篇《老农老圃论》,小小的年纪,敢于嘲弄圣人孔夫子。孩子的一番慷慨陈词,“小大人”可不太简单啊!其“异端”思想像迎春花在初春时节就萌芽了。
童年的李贽,让人不可小觑。从天井跨入正厅,仅一步之遥。在四四方方的正厅里,摆放着一些简陋的生活用具和古旧书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贽当时的家庭状况。二十几岁时,青年的李贽也曾“就禄,迎养父母,婚嫁弟妹”,为了柴米油盐,几两碎银,他到处奔波劳碌,一边养家糊口一边读书,他深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然而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困乏的生活使他屡遭挫折:老父去世,次男病卒,两个女儿相继饿死,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了。李贽最后被诬,下狱,自缢在狱中而死。
在李贽故居,亦可窥其“离经叛道”的性格和“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一个人一生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足够了。
李贽故居的工作人员说,鲤城区历时近一年对李贽故居进行修缮,目前基本恢复了故居的原貌,每天都有不少的游客慕名而来,了解这位思想大家的生平。
夕阳西下,下班的车流、人流如潮水般奔涌而来,街上一片喧哗。那天,我重访李贽故居,宛如重新走进历史和人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