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是促进“小病在社区”, 推动分级诊疗体系改革的重要交汇点,也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丰泽区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围绕“补短板、强基层、建机制,惠民生”这一医改主线,不断改革创新,深化内涵建设,持续在如何实现“基层接得住”“居民愿意来”上找差距、下功夫,聚力补短板提能力,夯实“小病在社区”根基,全力以赴托起居民“健康梦”。
建设医联体模式
畅通“双向转诊”通道
在泉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社区群众正在就医,有的来理疗,有的在排队拿药,也有好几位患者正在候诊,原来是泉州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叶燕乐来中心坐诊。“我来这里坐诊已经一年多了,感觉泉秀中心地处中心位置,附近有诸多大型社区,周边群众来看病就医比较方便,特别是老年人都可以自己来看病。”叶燕乐说道。“中心与泉州市6家医院建立医联体模式,每周上级专家到中心坐诊达26人。”泉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柯贤杉介绍,他们把三甲医院的退休专家返聘到中心来,同时聘请各个医院优势专科的专家,定期到中心坐诊。
通过医联体模式,畅通“双向转诊”通道,不仅可以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而且能有效帮助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培养人才、提升服务能力。
泉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一家较早探索医联体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在加快改善就医环境等“外在”条件的同时,从引进人才、合理设置科室、规范看诊流程、提升诊治能力等“内在”素质入手,走出了一条特色改革之路,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新增新生儿髋关节筛查、犬伤门诊、盆底康复等项目,最大限度满足辖区居民的医疗需求,中心日益成为老百姓心中可信赖的健康“守门人”。据了解,中心门诊量从2017年的2.2万增加到2022年的9.4万,其全科、妇科、口腔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等科室更是有口皆碑。
该中心还首创“共享科室”。柯贤杉介绍,目前中心还不具备购买大型检查仪器的条件,通过与泉州市正骨医院签约,共享大型医疗设备。“如果患者来就诊,需要做核磁共振或CT等检查,我们的医生会给患者开一张检查单,让患者到正骨医院做检查,再拿报告单回中心找医生问诊。在中心开单,可享受基层医疗机构的收费标准,居民可减少约15%的支出,不仅方便群众,减少患者在大医院滞留等待的时间,也为患者节约就医成本。”
改善就医环境
打造“家门口”的中医馆
在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楼的中医馆,69岁的吴阿姨正在进行理疗。她长期饱受肩膀酸痛的困扰,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中医馆治疗,对中医馆的服务和水平特别满意。“中医馆环境很不错,医生水平也很高,经过定期推拿、针灸,疼痛缓解了不少。”
据悉,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位于该中心四楼,设有中医内科、中医骨科、康复理疗室、治未病室、中药房、煎药室等中医药诊疗服务区。除了号脉问诊、开药理疗,中医馆走廊的一头还特意“留白”,设置了中医文化长廊,呈现的是中药发展简史、中医文化简史及闽越中医药发展简史,展示柜上还有特色五禽戏、经典汤剂等。一旁的阅读角,摆放着中医馆自己编撰的各类科普、养生资料,让市民在候诊时不再枯燥,充分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医副主任医师陈少阳介绍,早前受场地和人员的局限,2016年刚开设的中医馆不足200平方米,难以满足群众的就诊需求。2016年搬迁至华城小区后,有了“大展拳脚”的地方,中医馆面积更是扩大至1000平方米,并组建和培养了一支“老带新”“传帮带”的中医药服务团队。“中心积极培养中医药人才,除了引进、返聘专家外,还把业务骨干送出去培养。”陈少阳说,目前在中医馆坐诊的有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各1名,中医外科副主任医师1名,中医主治医师4名,中医执业医师4名,康复技师4名。
近年来,中医馆通过人才培养、提质扩容,发展步入“快车道”,引入各式各样的诊疗设备,逐步开展小儿推拿、小儿挑疳、三伏灸、灯芯灸等传统治疗方法,积极宣传丰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乙贴膏”,探索推广中医药香囊、慢病药枕、足疗方、熏洗方等具有特色的中药芳香疗法,还积极拓展灸治类及针刺类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取得明显效果。
近三年来,丰泽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累计投入19.85亿元用于医疗卫生事业,新建正骨医院北峰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新院,以及东海、北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院,添置更新医疗仪器设备,持续改善就医环境,多维度提升技术水平,让群众就医更放心、更便捷。(许冬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