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杂志,偶见“走地鸡”一词。脑子一时转不过弯儿:我出身农家,对鸡并不陌生,“走地鸡”是什么意思?继而又想,恍然大悟:笼子里养的鸡不是就不在地上走吗?一时顿感“走地鸡”一词特好,怎么好?形象,接地气。
这让我想起了“人民艺术家”老舍。老舍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作家,他的小说字里行间氤氲着浓郁的烟火气,人物原型皆来源市井。老舍深入街市体验生活,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以平民的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平民形象:《骆驼祥子》里的祥子,《离婚》里的张大哥,《牛天赐传》里的牛老四等等,个个都是披着一身烟火气与读者见的面。
陶渊明也接地气。陶渊明平常干吗呢?忙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闲时他就自己安静待着,“白日掩柴扉,虚室绝尘想”。偶尔碰上人了,聊几句,也是农事,“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有一句地气十足的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饿得发慌,不知道上哪去,到朋友家蹭饭去。
接地气符合古今养生哲理。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之机在于阴阳之升降,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一升一降,太极相生。
接地气的说法不仅符合我国古代养生哲理,更为当代科学所证实。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是一个导体,当人体静电积存过多,就会在人体内作怪,影响人体内分泌的平衡,从而干扰人的情绪,造成人体失眠、烦恼。城市住楼房的人如果想要健康,就必须经常去公园、乡野里走走,接接地气,就是这个道理。
有经验的花农在花盆里养花,为了让花茁壮,会创造出一个地气的环境:在完全没有底孔的花盆的底部放上钵底石,浇水的时候沿着边沿向下浇水,让底部的钵底石吸入水分,以达到形成地气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接地气”一词旧词新用,从过去的“接地中之气”,演变出了新的含义,被今日的媒体更多地解读为:广泛接触老百姓的普通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普通民众的愿望、诉求、利益,用大众的生活习惯、用语等,多用来形容一些政府官员及名人人士比较亲善大众。
导演尔冬升拍完《检王之王》和《大魔术师》两部戏后,觉得自己迷失了,“不接地气,不是我喜欢的样子!”为了找回那种接地气的感觉,他做起了社会调研,把视线关注到“横漂”演员身上,一个月之后,他开始筹拍《我是路人甲》。梁朝伟看后评价:有传递信息,会让人思考,无论笑或哭都发自内心,毫不勉强。同行笑说,那个接地气的尔冬升,回来了。
有人问冯小刚如何做电影,冯小刚很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
当领导要接地气,是说要有“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理念,不高高在上地端着、飘着,要到群众中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以坚实的群众基础厚植为民之心……
花木接地气才能生长得更旺盛,人接地气才会更健康,作家接地气方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官接地气更有利于了解民情,决策需接地气,教育需接地气,梦想需接地气……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无论干哪一行,接地气这个法宝万万丢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