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大量瓷器从中国销往欧洲,这些瓷器上的纹章不仅有狮子形象,还有欧洲国家的文字元素,具有浓浓的欧风。而同一时期兴起的日本有田烧瓷器,狮钮与中国瓷器上的部件颇为相似,有田烧与同时代的中国瓷器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
□本报记者 谢伟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狮形外销瓷或是历史佐证
位于石狮的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有三件清代的外销瓷,颇引人注目。两件景德镇窑“青花五彩描金纹章盘”,分别生产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和清雍正年间,它们中间的盾形纹章上均有一头狮子。还有一件是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描金纹章杯”。
其中,清康熙—雍正年间的“青花五彩描金纹章盘”,其盾形纹章的具体来源尚未查明。外国专家吕克·梅朗雄·莫斯特(Jean-Luc Mousset)认为,其纹章很可能表征了16世纪荷兰17个省份的地图。另外两位专家大卫·霍华德(David Howard)和约翰·艾尔斯(JohnAyers)也认为,纹章的图案,加上所使用的拼写,可能属于乌得勒支条约之后的某一时期,很可能是在1717年荷兰、法国和英国三国联盟时期。
另一件清雍正年间的“青花五彩描金纹章盘”,盘器型硕大,盘心绘有盾形纹章,下方有“NAMEUR”字样。盾形纹章的具体来源也尚待查明,有学者认为这同样可能是16世纪荷兰17个省的地图。纹章的图案和所使用的拼写,同样可能属于乌得勒支条约之后的某一时期。
而那件清雍正时期的“景德镇窑粉彩描金纹章杯”是在晚餐时使用的,它是由亨利·布罗姆利(Henry Bromley,1705—1755)委托定制的,很可能是为了纪念他与妻子弗朗西丝·温德姆(Frances Wyndham)的婚礼而制作的,此杯图案结合了布罗姆利(Bromley)和温德姆(Wyndham)两大家族的纹章元素。杯子的背面则饰有一只银色雄狮手执旗帜,下方是象征布罗姆利家族的头冠。
外销瓷融合东西方艺术特色
记者了解到,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中国的瓷器大量远销欧洲市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粉彩和珐琅彩瓷的烧造达到历史上的顶峰。外销瓷在此时大量远销海外,仅在18世纪的100年中,中国瓷器输入欧洲的数量,据最保守的估计,也在8000万件以上。
按照装饰风格,将清代外销瓷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传统纹样装饰,具有浓郁的东方时尚风格,这类瓷器以中国传统人物、山水、鸟兽、花草、祥瑞图案等为主题。另一类是专供海外市场需求的特色品种,即东方和西方装饰相结合的风格,一般是外商送来画样、模型,中国工匠仿照欧洲玻璃器、木器、陶器和金属器等造型而烧造。瓷器上的题材一般为欧洲题材,并且采用西洋绘画技法。因此,清代外销瓷既保留了中国陶瓷彩绘艺术的传统,又吸取了欧美艺术精华,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
17—18世纪,清代外销瓷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吸引了欧洲上流社会的关注,西方宫廷贵族竞相收藏,视若拱璧。
日式狮钮瓷器效仿中式风格
在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有两件来自日本有田的狮钮瓷器。一件是有田赤绘町窑于1720—1740年间生产的“色绘幔幕鸡樱牡丹纹盖罐”。此罐造型硕大。盖钮以狮子装饰。肩部绘有一周帷幔,器身描绘庭院景象,庭院中有两只象征大吉大利的公鸡、母鸡在园中嬉戏,旁边茶几上摆着香炉、茶壶、古书、花插,园中的牡丹和樱花盛开,纹饰独特,构思巧妙。另一件是有田皿山窑于1800—1840年生产的“青花浮雕牡丹纹童子足狮钮熏炉”。
记者了解到,狮钮瓷器在世界各国都广泛存在。除了独立造型,瓷塑狮子更多的是作为造型附件出现,如作为瓷器的耳、钮、把手等,既是装饰物也有实用功能。我国器物史上,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用兽形盖钮的先例。之后,受古人尚祥文化的影响,盖钮上的动物造型常被制作成瑞兽的形象,狮子作为祥瑞神兽的代表,狮形盖钮自然在钮式中享有崇高地位,尤其在明清官窑器物的设计上常用到“狮钮”。
明清时期狮钮常应用于香炉盖、茶壶、印章等器物中。日用器物上的狮钮在数量上虽然没有在印章中应用的丰富,但其塑造水平不可轻视。光从狮子的造型分析,就有顽皮娇痴的趴卧式,气势宏伟的站立式,精致丰满的蹲式,摇头摆尾的回望式。
狮子是欧洲人熟悉的动物,在器型丰富的外销瓷器上,狮钮盖罐也是出口瓷器中最常见的器型之一。在法国画家布歇“中国皇帝上朝”等画作中,常可以看到十分写实的中国陶瓷器,画面中出现了动物形状盖钮的青花瓷器,还有彩绘的人形瓷塑,这也证明了来自中国的狮子盖钮外销瓷是18世纪出口瓷器的常见形制。
而相比于官窑中狮子造型的磅礴大气,民窑或用于外销的狮钮瓷器则显得更加随性。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五彩盖罐”,产于明代崇祯时期,色彩鲜艳,深受欧洲市场的青睐。此罐形制规整,做工精细,六角形瓷器罐腹上采用五彩绘制人物故事,盖子上用贴塑的手法将双狮戏球主题塑造出来,狮子五官和体态颇为可爱,没有汉唐狮子的凶猛之感。整体画面和造型疏朗大气,是明崇祯时期景德镇的经典作品。
有田烧学习中国制陶技术
记者了解到,以日本佐贺县有田町为中心烧制的瓷器被称为有田烧,又名“伊万里烧”, 1977年,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
16世纪中期丰臣秀吉攻打朝鲜的时候,从朝鲜带回制陶匠人李参平(现在被尊为有田烧鼻祖)。李参平发现有田周围有大量的适合烧制陶器的白瓷矿,这种白瓷泥细腻隔离性好适合烧制陶器,有田烧由此发展起来成为日本陶瓷的发源地。从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后半期,日本瓷器也开始出口销往欧洲等地。这时,因为有田附近没有海,在有田烧制而成的烧制品通常都会先运往距离最近的伊万里港口,因此,特别是在海外,比起“有田烧”,“伊万里烧”的名头更响一些。
初期的有田烧是白色素地上绘青花模样,这是受到中国景德镇青花瓷风格的影响,将含有氧化钴的釉彩描绘在白色素胎上,烧制后呈现艳丽的靛青色,均匀细腻,边缘略有晕化,与白地相对显得异常幽静淡雅。随后的几十年间初代的“柿右卫门”又在红色的基调上创作出了“赤绘”这一新的样式,创新并发展了有田烧。
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有田烧,和因此而培育出的“技术、设计、样式”之美,代表着日本瓷器的魅力,其中一般分“古伊万里”“柿右卫门”和“锅岛藩窑”传统技法三样式,为世界各地广泛认同。
据介绍,中国古代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有精致的制陶技术,在日本还没有陶器艺术之前,中国就已经大量把陶瓷制品输往欧洲了,并且深受欧洲贵族喜爱。当有田烧发展起来的时候正是中国明朝和清朝交替时期,战乱频发,输往欧洲的陶瓷停止了输出。此时,日本的有田烧借助了中国的制陶技术加以完善后通过附近的港口城市伊万里港输往欧洲,填补了中国停止输出的空缺。有田烧在吸收中国的染付技术和绘画上色技术,结合日本文化特点,有着浓郁的日式风格,见证了中外瓷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