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苏凯芳)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高血压日”。今年是第19个“世界高血压日”,主题为“精准测量 有效控制 健康长寿”,旨在引起人们对防治高血压的重视。对此,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郭浪滔就市民对高血压的多个误区进行了专门介绍。
误区一,不规律检测血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规定:正常血压应小于120/80mmHg,如不同日静息状态下3次以上测量均高于140/90mmHg即应考虑是高血压,不能只靠偶尔一两次的血压测量来评估是否为高血压。
误区二,没有感觉就不服降压药。高血压是用血压计量的,不是凭感觉出来的。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患者血压升高,但患病时久,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平常没有明显不适,直到发生了脑溢血等并发症才有“感觉”。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研究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时习惯使用止疼和止晕药,但这代替不了降压药。
误区三,一旦开始服药就停不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患者诊断为高血压后不服药是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成瘾性”,会导致停不了药,这是非常错误且危险的观念。专家解释道,作为慢性病,高血压不是因为吃了药才停不了,而是它本身需要药物长期治疗来维持血压的正常,就像人需要一日三餐来维持正常的能量供应一样。此外,血压及早控制,能更早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误区四,血压高了再吃,不高不吃。有些患者认为血压≤140/90mmHg就算正常了,其实即便血压140/90mmHg以下,发生脑梗、脑出血、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依然随血压的升高而增高。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明确指出: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口服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有利于血压的稳定和控制,如果用药不规律,可能会产生血药浓度不稳定,引起血压反复波动,也就是发生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的现象,反而容易诱发脑血管意外。高血压不像“感冒”、降压药也不是抗生素,不能通过短期用药彻底“治愈”。
郭浪滔说,临床上,高血压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我国90%左右的高血压都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其发生与遗传、年龄、精神压力、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也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要清淡,一天的摄盐量不要大于6克,要适当运动、不熬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