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地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5月2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农文旅融合绘新景
——永春县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成员赴浙江湖州学习侧记

近日,永春县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在浙江省湖州市委党校举办。带着乡村振兴的责任和使命,培训班学员来到湖州市,走进长兴县水口乡、余村、刘家塘村以及湖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地深入学习考察。大家一路看发展、究原因、学经验、谈想法、商举措,汲取经验养分,破解困惑难题。

“城里人不来,乡村咋振兴?”

水口乡顾渚村是此次培训的第一站。进入这个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三面环山的村庄,一排排各具特色的乡村民宿映入学员们的眼帘,耳边时不时响起吴侬软语和其他地方方言。

讲解员介绍,顾渚村有两大特点:一是游客以中老年群体为主,二是游客80%为回头客,其中上海游客占了65%左右。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就接待了20多万人次游客。

这个面积18.8平方公里、距离上海150多公里的小山村,如何能在资源禀赋并不出众的情况下,每年引来400多万名游客?这成了很多学员心中的疑问。

顾渚村绝大部分客源是靠最原始的“口口相传”而来,一传十、十传百,客流不断扩大。到后来很多上海人每年都会到这里度假,这里俨然成为其上海之外的另一个“家”。

围绕客源定位,顾渚村有着自己的经营模式:所有农家乐包吃包住,还帮忙联系玩的地方;如果团队人数达到10人,村里有专门的车队直接到游客所在的小区上门接送。

顾渚村依靠“亲情化”的服务把游客引进村里,很多游客每年就像走亲戚一样,要来住上几次,甚至有的来十几次。如今,顾渚村2500多名村民有80%从事民宿及相关产业,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4万元。

湖州市乡村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蒋晓锋曾经是一名设计师,2015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使他回到了乡村创业。在分享交流中,他讲述了自己8年来创办谷堆乡创吸引城市游客的心路历程。

都市的喧嚣扰了城里人追求清净的心,蒋晓锋就在村里举办民谣歌会,让城里人在星空下喝喝酒、听听歌;想念农村邻里间无压力的交往状态,就搞起篝火晚会,让离开乡村已久的城里人重吃大锅饭、“从心”话家常;关注舌尖上的安全,就开辟私家农场,发展订单可视种植。

无论是蒋晓锋的实战经验分享,还是“80后”女博士林晓炜《共富湖州之乡村振兴路》的精彩授课,每次交流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学员围着专家教授刨根问底,主动加微信,邀请到永春考察。

来到安吉县大竹园村,学员们赞叹这里的环境:白墙黛瓦与田园相映成趣,61栋浙北田园式新民居依地形分布,昔日的贫困落后村已变成许多城里人“梦里的外婆家”,年均吸引游客50多万人。在余村、刘家塘村,到处游人如织。

“城里人不来,乡村咋振兴?”在湖州市培训期间,学员随处都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吸引城里人进村,湖州市将之视为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也是检验成果的试金石。

城市资源的科学导入备受重视,也正因为把握住了这个关键点,湖州乡村蜕变的每一步都迈得格外扎实。

“民富村穷”如何变“民富村强”?

“湖州很多村庄都建设得这么好,后期管护需要花很多钱,钱从哪里来?”面对学员的困惑,顾渚村给出了答案。

农家乐蓬勃发展伊始,顾渚村群众的收入蹭蹭不断往上增,但村集体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变强,反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保洁、景区维护管理等支出不断增加,使得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就会丧失威信,缺乏号召力。

2014年底,一个占地107亩、总投资2.2亿元的农耕文化园落户顾渚村。该项目建设农耕文化园、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和农贸市场等。农贸市场项目是在拆除原归属于村集体资产的基础上建设的。顾渚村与项目投资商达成协议:新建的23间店铺、400多个摊位归村集体所有,委托公司经营,每年基本租金50万元,租金溢价部分再按市场行情进行调整。

“我们全乡只有1个旅游运营主体。”讲解员介绍道。顾渚村联合其他7个村成立文化公司,全乡统一由1个公司负责经营,共同承接游客接待导览、商品开发销售、景区管理服务等业务,方圆30公里内的农产品在统一一个地方销售,避免村与村之间同质化竞争,实现抱团发展。

与杭州公司合作开发水口旅游商品;与厦门公司合作鸡蛋清洁蛋生产线流水生产;与上海光明禽业合作,农产品直供上海高校……这家公司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效益也越来越高,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0多万元收入。

可圈可点的还有顾渚村的农家乐协会。协会按入住客人每人每次5元的标准,向每家农家乐或民宿收取公共服务费,用于村里物业公司的垃圾清运、管道疏通等公共服务支出。协会年底结余的,转入作为村集体收入;不足的,由村集体弥补。

公司化运作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提升了公共服务的品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2022年,顾渚村的村集体收入达到了700多万元。

开农家乐、办民宿、卖特产,无论是村民还是村集体,都尝到乡村旅游带来的“甜头”。在发展中,湖州市意识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迭代升级是必答题。

去年7月,余村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携手周边3个乡镇的17个行政村,引进人才和资本,统筹发展“余村大景区”,涵盖10万平方米创业空间、2万余平方米厂房、近6万亩竹林和农田的发展。余村本地村民也主动提升业态、拥抱发展,乡村发展内驱力更加强大。2022年,余村全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800万元。

发展瓶颈如何突破?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2块地——设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这是学员们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设施农业地适用面小、范围窄、标准上限低,建设用地指标落地难、规划滞后、土地出让成本高、审批手续复杂。

为破解乡村产业振兴用地难问题,2019年,湖州市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全国首创推出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标准地”,即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方式,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建设用地需要。

为了促进休闲农业、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湖州市农业“标准地”的实施严格落实用途管制,有着严格规范的项目实施主体、用地额度、使用年限。农业“标准地”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严禁私自转卖、转租。

这项改革既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题,又保护耕地,激活村集体资产,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农民、村集体多方共赢。此项改革在2022年浙江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并获评浙江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并被农业农村部官方门户网站刊载。学员们期待各级能出台更多改革举措破解乡村振兴的发展瓶颈。

业态发展、乡村运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细枝末节”,学员们都问得很具体、记录得很详细。得知有统一制定的《农家乐管理暂行办法》《民宿消防安全基本要求》等资料,无论是电子档,还是纸质版,学员们都收入“囊中”。

这是一次寻标对标之行、创新求变之行、加压奋进之行。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取到了“真经”,回来后要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认真梳理总结,全面吸收运用,将学习之悟、培训之得、考察之获转化为推动永春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和扎实举措。(颜尧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都市·法治
   05版:都市·社区
   06版:热线新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财富
   09版:经济·智汇
   10版:地方新闻
   11版:地方新闻
   12版:教 育
   13版:清源·刺桐红
   14版:综合新闻
   15版:军 事
   16版:看天下
汇聚红色“新”力量 激活红色“新”动能
农文旅融合绘新景
130组德化白瓷精品
在省博物院展出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