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春县坑仔口镇的各项公益活动现场,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小小身影,他就是来自玉西村的康建民,不少人亲切地称呼他为“矮叔”。因患有后天侏儒症,他的身高不到1.3米,但他坚定着“人小志气不能小”的人生信念,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近40年来,他在文化站工作、做残疾人联络员……他坚持用劳动创造价值,努力奉献社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富足。记者近日走近“矮叔”,听他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本报记者 郭芳蓉
用劳动实现自身价值
“我是家里的小儿子,小时候十分调皮。”1968年出生的康建民小时候和其他小男孩一样活泼好动,有着快乐的童年。直到小学五年级,家里人才发现他的身高比其他小孩矮,后来经医生诊断为后天侏儒症。
1983年,初中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康建民不得不放弃学业。“当时觉得不能读书,我这一生就完了。”康建民回忆道,那时他情绪低落,独自一人躲在河边,“后来突然就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觉得人生不能就这样完了,要振作起来。”于是,天刚蒙蒙亮,他便自己回家了。
一年后,镇政府安排康建民到文化站做临时工。为了方便群众读书看报,不论是节假日还是暴风雨天气,康建民吃住都在文化站,坚持每天开门方便群众。他不仅给群众读报纸,还帮助群众写信。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让我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在文化站的工作让康建民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激励着他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后来,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全国残疾人就业指导员远程培训项目,拿到了结业证书。
被亲切地称为“矮叔”
2006年,康建民被永春县残联聘为坑仔口镇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刚做联络员时,他每天跟随镇政府工作人员去慰问镇里的残疾人,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镇里所有残疾人的家走了一遍。“当时印了名片,逐一发给他们,让他们有困难就找我。”如今,镇里380余名残疾人跟康建民都很熟悉,有事也总是第一时间找他帮忙。
17年来,康建民多次走访镇里每一位残疾人家庭,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他们的诉求。在做联络员的日子里,他更深入地了解到镇里残疾人的生活,有的一户家庭有三四名残疾人,有的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住在偏远的山上,这些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心。同样作为残疾人,他更能体会个中不易,更加坚定了他为残疾人奔走忙碌的决心。
不过他发现,在助残这条道路上,仅凭个人力量远远不够,康建民想到发动社会力量来助残。2016年9月,他发起成立永春县首家镇级协会——永春县坑仔口镇志愿者协会。如今,永春县坑仔口镇志愿者协会一直做着助残、节假日慰问、“大手拉小手”等常态化志愿活动。协会成立至今,筹集资金40多万元,开展各项公益项目150多个,其中助残项目80多个,受益人数达3000多人次,其中残疾人受益人数1800多人次。
康建民坦言,小时候常被别人戏称为“矮子”,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如今总是会被身边人亲切地称为“矮叔”,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尊重。他说,之所以坚持到现在,是因为有政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有协会伙伴们的信赖和付出,还有就是责任感,“既然一开始揽下担子,那就不能半途而废。志愿服务是常态化的,要做到走不动为止。”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