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温陵志·“泉”因有你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5月2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吴文季:一生为光明而歌唱
华光学子演绎《康定情歌》舞蹈
吴文季在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
《阿兰》剧照(杨锦霞供图)
总政歌舞团排练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前排右一领唱者为吴文季,指挥为时乐濛先生)
吴文季与总政歌舞团战友在北京西山小憩(1953年)
吴文季音乐厅落成
吴文季随总政文工团到东北慰问苏军驻大连部队,在《丰收之歌》中扮演农庄主席(1953年)。
师生情谊
吴文季在这里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刻
2008年,泉州市在吴文季诞辰90周年时举办了“他始终为光明而歌唱”的纪念大会。
吴文季作品音乐会
吴文季铜像落成

“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光明歌唱。”在著名人民音乐家吴文季的墓碑上,留下了这样一句墓志铭。他采集和创作的一首《康定情歌》,唱遍了全世界,唱到了太空中;他创作了舞剧《阿兰》,是为惠安女写歌编舞,把惠安女形象呈现到舞台上的第一人……即便一生坎坷,他始终没有放弃音乐艺术创作,为世人留下了中华民族音乐瑰宝。 □本社记者 李菁 通讯员 吴峻峰/文 吴峻峰/供图(除署名外)

■人物名片

吴文季(1918年3月—1966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古镇,中国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世界十大民歌之一《康定情歌》的采集者和创作者。他一生采集并整理改编民歌两百余首,其中,《康定情歌》更是被誉为“中国第一情歌”。对家乡饱含深情的他,根据惠安的风土人情,先后谱写和编导了《阿兰》《丰收之夜》《八级浪》《惠女颂》等许多优秀乐曲和舞蹈,多次进京参加全国会演,屡获佳绩。吴文季是将惠安女形象搬上舞台的第一人,开创了现代闽南音乐作品的新局面。

生于泉州洛阳

年少尽显艺术天赋

1918年3月31日,吴文季出生在洛阳镇下街和合巷17号一个小棉布商家庭。家中共有8个孩子,6男2女,吴文季排行老五。

14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泉州晦鸣中学(现泉州七中),并在进步青年教师朱少稀的影响下开始接触进步文学,经常观看《火之舞蹈》《苏州夜话》等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话剧,阅读高尔基的《我的童年》等小说,这为他之后的音乐创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吴文季初中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中失去顶梁柱后,他只能靠着吴氏族亲资助考入厦门集美农林高级中学,但不久后又因战乱等原因辍学。1935年,18岁的吴文季在工作中初显艺术天赋。当时,他受聘于洛阳小学教书,其间与金门籍进步青年董白丁一起参与领导和组织师生开展抗日宣传,自编自导自演抗日活报剧,并支援了抗日歌咏队。

1938年,为了参加抗日救亡,吴文季离开泉州洛阳经福州、南平、南昌到汉口欲投奔八路军。因往北道路被日寇完全阻断,便在友人的引荐下考入“战干一团”(第三期),接受抗日军政训练,直至1941年春离开。“战干团”里开设国文科目,让吴文季打下了坚实的国文基础,教材中的文章对他之后的创作之路影响颇深。在两年的军旅生活中,他不失时机地投入于音乐和戏剧创作,积极参加“忠诚”剧社活动,饰演重要角色,制作舞台布景,一出《李秀成》使剧社名闻湘黔川边区。

1941年,吴文季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当图书管理员,后于1943年9月通过文化技能考试,成为西乐系声乐组的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工团、总政文工团工作,曾担任总政文工团合唱队领唱和音乐指导。

采集大量民歌

创作“中国第一情歌”

1946年,国立音乐院因准备迁回首都南京,全校停课。其间,生活困难的吴文季四处寻找工作。挚友许光灿便邀他一起前往泸县的国民党青年军203师夏令营任临时音乐教官。当时,其中的许多士兵来自西康少数民族地区,吴文季根据这个特点,选择一些在重庆较为流行的民歌印为教材。

在泸县青年军营,吴文季一边教民歌,一边向学生采集民歌。他曾在手稿中提到,自己记录和整理了200多首民歌,曾计划将这些民歌结集出版,后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康定情歌》的诞生,就源自吴文季采集的民歌。当时,吴文季采集到了一首《溜溜调》,这是一曲流行于康定雅拉河及折多河一带的原始民歌,旋律起伏不大,歌词朴实无华。吴文季便运用在国立音乐院学到的专业知识,将其改编为工整的四句体乐段,并命名为《跑马溜溜的山上》。

回校后,吴文季将《跑马溜溜的山上》作为作业交给了他的主课老师伍正谦教授。伍正谦把《跑马溜溜的山上》交给作曲系主任江定仙教授配上伴奏。江定仙教授把歌名改为《康定情歌》,编入《中国民歌》(第一集)中,并于1947年7月正式出版。

1947年秋天,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应邀到南京开个人音乐会。演唱会上,她将《康定情歌》作为重要曲目进行演唱,轰动南京各界。之后,上海大中华唱片公司为喻宜萱录制了《康定情歌》,发行全国。1949年,喻宜萱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考察欧洲音乐教育,在巴黎和伦敦举行演唱会,首次将《康定情歌》推向世界,引起联合国的关注。1953年,《康定情歌》被新中国第一批艺术使者——康定中学藏族姑娘尼玛月珠等五位青年学生,带到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会上演唱,荣获银质奖章。

20世纪70年代,《康定情歌》代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成为仅有的入选美国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歌曲”的中国歌曲,并随着“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在太空播放,赢得了“天籁之音”“宇宙之歌”等美誉。20世纪90年代末,《康定情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首最具影响力的民歌”,被誉为“中国第一情歌”。

回乡醉心创作

惠女形象登上舞台

1953年,吴文季因被怀疑有历史问题,被遣送回故乡泉州洛阳。即便命运坎坷,但他并未消沉,先后谱写编导了《阿兰》《丰收之夜》《八级浪》《惠女颂》《崇武民兵》《戏曲春秋》《阴谋》等优秀歌舞剧,作品被选送到北京、上海和福州等地,参加全国、华东和省会演。其中,舞剧《阿兰》《丰收之夜》《八级浪》《惠女颂》于1959年、1960年被选送进京参加会演。

吴文季是第一位为惠安女写歌编舞,把惠安女形象呈现于舞台的人。1959年,他在任惠安歌舞团副团长兼编导时,创作了歌舞剧《阿兰》。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阿兰因不堪忍受封建包办婚姻行为,结伴六位少女集体跳海的故事。《阿兰》在公演时,台下观众大都热泪盈眶,有的甚至失声恸哭。这是吴文季创作高峰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吴文季塑造的“惠安女”舞台形象轰动一时,引起了全国文艺界的重视。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阿兰》被选送赴华东地区参加会演,获得广泛赞誉。

在乡亲们的记忆中,吴文季还十分钟情于古代戏曲音乐,曾俏皮地用闽南高甲戏、歌仔戏等曲调演唱过民歌。他还创作了《戏曲春秋》《红色护士》等戏曲作品,并在《阿兰》剧中运用了戏曲音乐的吹打曲牌。

1966年,肝癌晚期的吴文季在最后的日子里仍硬撑着创作了闽南歌曲《八唱崇武好渔村》。临终前夜,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趴在地上谱写《崇武民兵》,完成了生命的绝唱。

无惧命运坎坷

倾心培育艺术人才

回到泉州后,吴文季先后在洛阳文工队、惠安高甲戏剧团、惠安县歌舞团工作过,后又在晋江专区歌剧团和泉州艺术学校做编导、作曲和音乐教员。其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致力于培育家乡的青少年艺术人才。

在一张他带领学生下乡演出《窦娥冤》的合照中,患有严重肝病的吴文季脸庞消瘦,但表情慈祥。在学生眼中,吴文季就像父亲一样给予孩子们关怀和鼓励,即便自己身上的毛衣已破旧不堪,像张渔网,却仍操心着学生身上的衣衫单薄,晚上下乡演出是否可以御寒。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他忐忑不安地恳求中央乐团歌唱家挤时间给学生们上课。在教学排练之余,他还时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邀请学生观看一些经典影片,以拓宽艺术眼界。学生们的成长路上,有他的谆谆教诲:“艺术是不能作假的,得实事求是。做音乐跟做人一样,像在草原,得把眼光放远一点。”

吴文季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后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学生们每人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三元五元,悄悄送来给他治病,贴补他的生活。在他去世后,他的学生为其写下“他一生坎坷,却始终为光明歌唱”的墓志铭。

为了纪念吴文季,2008年,泉州市在吴文季诞辰90周年时举办了“他始终为光明而歌唱”的纪念大会。泉州华光职业学院建设了吴文季音乐厅和吴文季纪念馆,树立吴文季雕像,供华光学子及后人缅怀和学习。2018年,在吴文季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吴文季音乐厅举办《吴文季作品音乐会》,深情缅怀吴文季高贵的品格和追求艺术的不朽精神。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关注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深读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社区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经济·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五味斋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0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温陵志
   21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温陵志·“泉”因有你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创意
   23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4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泉州“狮”话
吴文季:一生为光明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