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谢曦)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市观鸟学会获悉,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系列新成效,2022年新增观测记录鸟类35种,在各地级市新增发现鸟类物种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达到21种,居全省前列。
“去年2月份,泉州观鸟摄影爱好者在德化国宝溪记录到了中华秋沙鸭,这是泉州第一次有中华秋沙鸭的影像记录。”据泉州市观鸟学会会长吴轲朝介绍,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全球濒危物种,全球数量在5000对以内,被称为“鸟中大熊猫”。除此之外,我市2022年新增观测记录鸟类中,还出现了黑头鹀雌鸟、黑鳽、灰雁、红胸田鸡等珍稀鸟类的身影,“像黑鳽就是在福建非常少见的鸟类,在百崎湖发现的灰雁更是很少到南方来越冬。这几年新增发现鸟类物种数量增多,表明泉州的生态环境正持续向好”。
近年来,我市统筹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开展“绿盾”系列行动,着力强化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红线监管,有序实施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社会参与度和公众意识显著增强。通过多年的调查、监测,全市在原有调查基础上新增调查记录野生动植物51种,全市现有陆生野生动物78科459种,野生维管束植物225科949属2480种。
我市已建立省级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地36个,自然保护小区267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4226.18平方公里,除治互花米草21000多亩,有效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性增长,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