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6月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跳出泉州看泉州
专家一行(左一为王旭)参观开元寺(许文龙 摄)
2022年5月,泉厦城际公交开通,公交车由厦门翔安新城驶往泉州南安石井。
(林劲峰 摄)
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成功大桥与福厦客专安海湾特大桥相邻(陈起拓 摄)
2020年3月下旬,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主桥合龙。在夕阳余晖的照射下,更显壮观。(叶晓峰 摄)

五一小长假,泉州不出预料地火了一把。坐拥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等诸多美誉,这座世遗城市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追捧。如何进一步发掘与弘扬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相关讨论,林林总总,可圈可点。

其实,不妨把视野拓宽,跳出泉州看泉州,从城市发展的宏观视角出发,把脉泉州的定位与走向,为千年古城的繁荣再添新篇。□王旭

(一)

放眼全球,城市发展有其规律可循。20世纪中期以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城市化达到50%以上,相继向外围发展,经济发展重心从城市转向郊县。城乡关系从此消彼长到互动发展,合二而一,形成新的地域实体——大都市区,传统城市化由此转型到城乡一体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可称之为新城市化。

“城市的财富蕴藏在城市空间布局之中。”形成大都市区后,城市和郊县的经济资源得到重新整合。同时,在郊县又出现一些次中心,与原有的中心城市成拱卫之势,区域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优势大大提升。此后,大都市区取代城市,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原有的中心城市则进入饱和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城市,尤其是经济较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人口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20世纪八九十年代略有反弹,幅度不大,地域面积也不再扩展。

再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到2011年,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的一半。这标志着,我国城市化已抵达新城市化的临界点,是否转型、如何转型,已成非常紧迫的战略抉择。但我们依然沉迷于资源和人口高度集中模式,求大求快,在传统城市化的圈子里打转。其后果之一是虹吸效应,城市超前发展,郊区严重滞后,以致被揶揄为“欧美的城市,非洲的农村”。相应的,大城市过多,中小城市偏少,城市之间的联动程度也很低,单核发展,一家独大,北京就是最极端的例子。

近年风行一时的撤县设区,将我国城市化带入一个新的误区。通过撤县设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以及南京、武汉等省会城市,进入到“无县时代”。表面上看,这是扩大了市区发展空间,提升了重点城市的地位和经济总量。但实际上,这是打着“城市扩容”的旗号为地方政府圈地开了“方便之门”,典型的土地城市化。盲目扩大城市行政区,土地和人口都有“水分”,这就造成了假性城市化,出现一些“伪中心城市”和“伪超大城市”。城市越做越大,几近失控,变相加剧城乡差异,城市病也有增无已。所以,国家发改委在去年已紧急叫停撤县设区。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把县城推到城市发展的C位。应该说,这是城市化走向正轨的举措,值得肯定。

(二)

具体到泉州,有两个视角和定位。一是打破泉州主城区的局限,放眼整个市域;二是打破泉州市的局限,放眼整个闽南地区乃至华南华东沿海。

泉州市坐拥五个全国百强县,四个千亿GDP县(全国47个),都是超大规模,可谓金字招牌。其中晋江人口200万有余,在全国百强县中仅次于昆山,单挑很多大城市。这就形成几个次中心,如众星捧月,力挺泉州,这种“多核”的空间结构明显优于传统城市化时期的单核结构。从城市发展走势看,这恰恰是泉州发展潜力所在,是多中心大都市区的理想坯子。

不过,泉州在传统城市化和新城市化的取舍方面左右为难,面临转型的阵痛。如果顺应时代潮流,从大都市区的思路筹划其发展,并获得国家的认可,劣势立马变优势,从县改区的落伍者即刻变成城市化转型的领跑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没有县改区,因祸得福,反倒是泉州的一大幸事!

应该看到,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城市是带有“封闭性”的地域行政单位,无法应对目前已经高度一体化的区域问题。宜统筹考虑泉州的城市与郊县,而不是将注意力仅仅局限在主城区本身。城市和郊县是大都市区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城乡互动,方得新城市化的真谛,不宜厚此薄彼。

“真正的城市规划必然是区域的!”从泉州市到泉州大都市区,思路一转换,其他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三)

当然,泉州大都市区并非孤立存在,它深深地镶嵌在闽南区域之中。

从区域的视角看闽南,令人眼前一亮:这里厦漳泉三足鼎立,各有所长,支撑着区域的整体发展。闽南金三角天赋异禀,并非浪得虚名。这里不仅几个城市相距不远,便于沟通交流,而且整个区域自然条件相似,文化习俗接近,人文环境融洽。放眼全国,几乎找不到这样先天条件如此优越的区域,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不可小觑。而且,厦漳泉三个城市的城市化比例都在60%以上,早已进入从人口转移型向结构转换型过渡的高级发展阶段,发展大都市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幅员辽阔的中间地带,应该有一个由若干大都市区构成的大都市连绵带,而不应该有断层,闽南地区就是最理想的选择之一。当然,在规模上,厦漳泉大都市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不可等量齐观,也不必攀比。至于如何构建福建新的城市化格局,一直众说纷纭。但比较起来,闽南地区新城市化潜力深厚,发展前景看好,最有希望先行一步,以泉州大都市区和厦漳两市为基础,组建厦漳泉联合大都市区,简称厦漳泉大都市区。

再看看世界其他同类地区,也可佐证闽南构建大都市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方面不妨比照美国的旧金山大都市区。旧金山大都市区与闽南地域面积和地理条件都很相似,也拥有三个中心城市,分别为旧金山、圣何塞、奥克兰,其人口在40万至90万之间,其全称为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联合大都市统计区。虽然湾区人口总量和密度略低于闽南地区,但其城市布局完善。除了三个中心城市外,还有数十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以及大量小城镇,城市总数共计104个。这个大都市区是学界公认的新城市化典型。如今炒得火热的湾区概念,就源自旧金山,湾区也顺其自然地成了大都市区的代名词。

在构建厦漳泉大都市区的过程中,三个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生态结构还有重新调整的必要。其地位和作用要综合看,不能仅以规模作为唯一标准,也不应该仅仅盯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要充分发挥“多核”的组团优势,密切三个城市的产业分工合作,发展产业集群,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尽可能实现三大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互动与对接,冲破传统城市化的藩篱,提升壮大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构建大都市区,还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比如,公共交通的改善要尽早提上日程。公共交通是构建大都市区的必然要求,其主要发展方向是轨道交通,即市区内建地铁,市区间和市郊间铺轻轨。而且轻轨网络要完善,其里程要远远高于地铁,才能助力城乡一体化,这是国际上大都市区发展的普遍走势。泉州在这方面存在短板,要补课。尽管因种种原因其地铁计划尚未获得有关部门首肯,但这是迟早的事,要做好准备。

泉州与厦门的对接渠道很多。目前,厦门城市化重心东移,翔安强势崛起,正在建设的翔安机场拉近了厦门和泉州的距离。以此为契机,泉州宜尽早谋划,主动对接,驶入一体化发展的快车道。

泉州和漳州的广阔内陆腹地,是未来可资施展的空间,大有文章可做。从构建大都市区的视角出发,还应该多建一些中小城市。我国城市建制门槛很高,目前很难突破,但还是可以用某种形式的经济体作为替代。

总之,传统城市化模式,已成泉州发展的瓶颈,必须突破;向新城市化转型,大势所趋,时不我待。这个转变,首先要在观念上有所突破,即:从把握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泉州以及闽南区域的实际入手,为厦漳泉大都市区正名。名正而言顺,唯其如此,方可在新城市化的大潮中,当仁不让,成就泉州和整个闽南金三角区域的辉煌。

后记

在刺桐花依然盛开的四月里,我们与来厦门大学开学术会议的几位学者专程造访泉州。对于泉州,他们仰慕已久,这次得偿夙愿自然兴奋异常。一个小时,谈笑之间,我们就到了泉州。两个城市之间的切换如此便捷,我们对厦漳泉大都市区的构建自然多了一分思考和期盼。车行至与厦门近在咫尺的晋江,沿途都是建筑工地,运输车辆往来穿梭,热火朝天。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拉近泉州与厦门乃至漳州的距离,大都市区蓄势待发……

(作者系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委,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从事美国城市史和跨国城市化比较研究40余年,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世界城市化转型研究”。)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关注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民生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资讯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育
   14版:清源·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1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创意
   24版:宋元中国·海丝泉州
跳出泉州看泉州
大师书画精品
带来艺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