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成功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记载着宋元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与成就,见证了积淀丰厚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贸传统的发展与贡献。
包括老君岩、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泉州天后宫等在内的22个遗产点涵盖宋元时代的古寺庙、桥梁、宝塔、行政机构、码头、冶铁和磁窑遗址,极具历史、科学、文化价值。历史的遗存、深厚的文脉、丰富的资源,是泉州举世瞩目的文化原点。
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今天,22个遗产点无疑将成为泉州的热门文化景观。然而对普通市民游客来说,这些景点大都属于遗址类景观,缺乏可观赏性、生动性和体验感。如何充分发挥遗产点的优势,吸引更多市民游客的眼球,取得最大的经济、品牌和社会效应?
结合泉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考虑,发掘非遗魅力,提炼文化特色,讲好非遗故事,活化世遗资源,能展示泉州鲜明形象,提升鲜活城市文化生命力和独特性。从非遗的角度提炼22个遗产点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意象和象征意义,达到以动态的形式观赏,以体验的心境观光,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与亲和力。
以非遗民间文学丰富遗产点内涵
泉州的民间文学极其丰富,是泉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民间文化的精华,其民间传说、歌谣等形式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与22个遗产点有关的民间传说如洛阳桥的传说、妈祖传说、开元寺的传说、九日山祈风、姑嫂塔的传说、林銮渡的传说等,可以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理解遗产点的价值和意义。丰富已有的传说,挖掘、发现散落在民间的传说,并加以整理、推广、传播,让市民游客在观赏遗产点的同时,联想起那些动人的传说,赋予遗产点丰富的内涵及精彩的想象空间,让人们更加关注和珍爱遗产点。比如人们在参观万寿塔时,联想到那个凄美的姑嫂思亲传说,感念亲情的伟大、故乡与乡愁的情怀,必然会赋予石塔更多的情感共鸣。
以非遗传统技艺诠释遗产点特色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22个遗产点以完美的物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种完美的物象,离不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营造。老君岩造像、六胜塔、万寿塔,是由巧夺天工的泉州石雕技艺所打造;天后宫、真武庙、泉州府文庙、开元寺,是由精湛的闽南建筑技艺所营造;洛阳桥、安平桥,饱含举世独创的造桥技艺在其中;还有泉州木雕技艺、泉州漆线雕技艺、泉州佛像雕塑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无不渗透完美物象的方方面面。因为有这些伟大的技艺,才能创造出包括22个遗产点在内的伟大的物质文化遗产。
因而我们要大力弘扬、传播这些非遗技艺,要让市民游客在参观遗产点的同时,了解一座桥、一个宫庙、一尊雕像的营造技艺、制作过程,体会其精华、感悟其精髓,更好地理解遗产点的辉煌和非同凡响。
以非遗民俗信仰增添遗产点魅力
泉州地处闽南沿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民俗信仰丰富多彩。这些民俗信仰世代传承,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反映出泉州人的信仰观念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佛教信仰赋予开元寺香火袅绕,道教信仰赋予老君造像、真武庙灵灵仙气,伊斯兰教信仰赋予清净寺普善之泽,儒家信仰赋予府文庙尊师重道的风尚,妈祖信仰赋予天后宫风调雨顺的家国情怀,德化窑坊公信俗赋予德化窑址“中国白”的奠基地位,还有众多的民间信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挖掘、利用好民俗信仰,提升遗产点的精气神,加强与市民游客的思想、文化和感情交流,让民俗信仰对我们的遗产点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非遗展示展演渲染遗产点精彩
为让遗产点“活”起来、“动”起来,在非遗文化上下功夫,积极挖掘特色资源,多方面组织非遗进遗产点展示、展演、研学、体验等活动,让群众得以沉浸式感受特色文化遗产的魅力,让非遗与遗产点碰撞,让市民游客在感知、体验中既能了解、触摸非遗,又能进一步追忆、理解遗产点的历史与精华,提升遗产点文化内涵。
比如在老君岩前展示道教传统仪式、播放道教音乐;在九日山定期举行祈风仪式;组织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技艺在府文庙、天后宫等遗产点举办各种展示展演,开展传习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演示,进一步激发市民游客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既赏景又赏非遗,两全其美。
讲好非遗故事,活化世遗资源,通过双向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让泉州世遗文化得以保护、保存、延续和发展。
(郭烨佳,作者单位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