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个好地方,给我的印象非常好。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在当时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的窗口,更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在古代中国,从泉州驶出的远航商贸船只,满载着一箱箱丝绸、茶叶、陶瓷等物品,驶向各个国家,参与到世界商贸与文化的交流中。
泉州,拥有品类众多的非遗技艺,德化瓷雕技艺就是其中之一。我这次到泉州,是为了参加在德化举办的瓷圣何朝宗与陶瓷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何朝宗被世人尊称为瓷圣,他的艺术成就是世界级的,作品与断臂的维纳斯、掷铁饼者一样,是艺术的巅峰。虽然史料上对何朝宗的记载很少,但并不影响他的伟大。
故宫博物院现藏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白瓷藏品共计760余件,其中属清宫旧藏的藏品有55件,包括38件器物类藏品和17件白瓷塑像。而17件白瓷塑像中,除了渡江达摩像、寿星像、佛像等各1件外,其他14件均为各式观音像,其中带工匠名号款识的塑像有8件,包括渡江达摩像、寿星像和6件观音像,款识均为“何朝宗”。
聊到非遗,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传承问题。传统技艺和文化如何继承、发展、创新,是每一个非遗传承人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年来,许多人高喊着非遗传承要创新,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追求,才能可持续,有生命力。这个观点没错,但很多人在执行中容易走歪,创作出一些看起来有点光怪陆离的东西,美其名曰创新,实则不伦不类。
在我看来,不论是技艺还是文化,传承比创新更重要。创新需要建立在掌握扎实传统的基础上,要先学到精髓,再去进行创新。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要在书法上创新,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先决条件肯定是要先练好字,要去临摹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书法大家的字帖,等完全掌握之后,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如果缺乏坚实的基础和沉淀,创新就会像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一样。总不能随便创作两个怪异的字体,就说是书法的创新。
另外,好创意需要灵感,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并非每个非遗传承人都需要创新,只要把这门技艺、文化好好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即可。历史上,真正做到书法创新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人,更多人是默默练习,一代传一代,先做好继承,再谈发扬和创新。
□本期执行:本报记者 许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