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版:温陵志·“泉”因有你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3年6月30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庄长恭: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庄长恭
位于甲第巷的庄长恭故居(黄宝阳 摄)
上海有机所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庄长恭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请画家将庄长恭与时任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的轶事制作成画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次会议合影,第一排右一为庄长恭。
庄长恭(第二排左二)与长子庄亚辉(第二排左一)、三子庄亚德(第二排右一)、妻子刘宪民(第二排右二)及岳父(前排左一)、岳母合照。

近期,一张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的珍贵合影,频频在各大网站和社交媒体传播,照片中是彼时中国各个领域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师级人物,如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童第周、胡适、陈寅恪、梁思成、傅斯年等。照片的第一排有一位泉州人,他便是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庄长恭。

庄长恭在甾体化合物合成方面的研究在国际有机化学界享有盛誉,是中国科学院首批特级研究员,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所,培养了田遇霖、高怡生、黄耀曾等一大批学术带头人。他倡议的有机化学名词如吲哚、吡咯等今天仍在沿用。他被时任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称为“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

□本报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庄乃祯/文 庄乃祯/供图(除署名外)

人物简介

庄长恭(1894—1962年),福建泉州人,有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甾体化学的先驱者和有机微量分析的奠基人。1921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192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为国求学

获美国博士学位

泉州古城西街甲第巷106号,是进士第、翰林第庄府。历史上,甲第巷庄氏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书法家庄俊元等人,近代更是走出了著名爱国华侨庄丕唐、庄升俦父子及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先驱者庄长恭。

1913年,庄长恭从泉州中学(今泉州五中)毕业,尽管成绩优异,却由于家境贫困,无法继续求学,只得到晋江青阳小学当教员。1916年,在泉州旅菲华侨庄汪料的资助下,庄长恭到北平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前身)上学。

目睹闽南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困顿的庄长恭,打算学习农业化学搞甘蔗制糖,走实业救国之路。1919年,他考上清华学堂留美津贴的名额,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系学习,并于1921年取得该校学士学位,并继续留校深造。

在他的博士生导师、化学家Julius stieglitz的劝说下,他明白了从事基础研究同样可以报效祖国,从此便在有机化学基础领域努力耕耘。1924年,庄长恭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学成报国

蜚声国际化学界

科学没有疆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1924年,庄长恭回到祖国,开始有机化学基础研究并为国家培养有机化学人才,把在国外所学的知识用于报效祖国。

他受聘到东北大学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任教期间,他不仅讲授化学课程,还开展基础化学研究工作,带领学生发表了有关玄参、狼毒、泽泻等中草药化学组成的文章。

“九一八”事变后,不屈从敌寇的庄长恭离开了东北。随后,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他再度出国,前往德国在哥廷根及慕尼黑大学作访问教授。在诺奖得主、哥廷根大学教授A.Windaus实验室期间,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实验技巧,解决了Windaus等尚未解决的麦角甾烷结构问题,并推测了麦角甾醇的结构。他采用的甾族化合物的氧化方法,后来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甾族激素工业生产用的方法。

庄长恭的相关科研成果在国际一流刊物《李比希化学年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国际化学界关注。20世纪40年代,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卡勒写的一本世界各国通用的《有机化学》教科书中,列举了166篇文献,其中唯一一篇中国人的著作就是庄长恭关于麦角甾烷的文章。

这一成果增强了庄长恭在基础研究领域为国争光的信心,他决定把甾体化学全合成这个国际前沿课题带回中国研究。1933年,他放弃德国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祖国。

他先是任“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教授,1934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坚持从事甾体合成的研究。回国后,他首次在国内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20世纪30年代,有机微量分析是国际上有机化学研究中的先进技术,但在中国尚未建立。庄长恭在德国访问时,曾到奥地利格拉兹大学微量分析创始人、诺奖得主F.Pregl的实验室,学习掌握微量分析技术,回国后,他从奥地利订购来天平和成套的石英仪器,首次在我国建立了有机微量分析学科。

坚毅勤勉 战火中埋首科研

乱世容不下一间安静的实验室,日寇的全面入侵让这位爱国科学家不得不辗转于南京、上海、昆明等地,先后供职于“中央大学”化学系、“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等机构,甚至一度被迫停止研究。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一直坚持从事甾体合成的研究,在没有硝烟的科学战场上奋战。

当时国内时局不稳,不要说实验室的条件,连基本的吃住等条件都很艰苦,庄长恭和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助手仍埋头苦干,进行多种路线合成带角甲基的多环α-酮及有关化合物并研究其立体化学,多次试探雌马甾酮的全合成,以及对防己诺林生物碱的结构研究。1934—1941年间,他们在当时的国际一流刊物《德国化学会会志》和《李比希化学年报》上连续发表了15篇文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受到国际化学界普遍赞誉。

哈佛大学L.Fieser教授提到庄长恭创新设计的带有角甲基的多环α-酮合成新方法,将其称为“庄氏方法”。1991年美国乔治敦大学的J.Reardon-Anderson教授在其撰写的有关中国化学发展史的《1840—1949 中国变化的科学——化学》一书中,这样评价庄长恭:“庄长恭于1930年代后期在德国一流的化学刊物上发表若干篇甾体性激素合成的文章,确立了他在该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声誉。”

1937年,正当庄长恭在进行第二和第三次探索合成脱氢去甲雌马甾酮的时候,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被迫停止研究工作,取道香港去长沙和昆明勘察所址,负责把“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的图书设备搬迁到昆明,保全了中国近代化学事业传承与发展的火种。

1938年,他到上海法租界的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继续从事甾体和性激素的合成研究。1941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法租界被日军占领,庄长恭便又辗转到昆明的北平研究院,在躲避敌机轰炸的艰难环境下,收集资料、制订长远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为抗战结束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做准备。

抗战胜利后,庄长恭得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1946—1947年以北平研究院研究员的名义赴美国考察交流。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当年6月—12月,出任“台湾大学”校长。他在接掌“台湾大学”时,由于辞退一些旧教职员,遭遇严重的人事问题,加上国民党特务擅自闯入校园抓捕学生,他毅然辞职,于当年年底返回上海,居家为商务印书馆审阅化学教科书书稿为生。

国士无双 赤诚为国献一生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位爱国科学家深感振奋,他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全身心投入新中国的有机化学事业中。他先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的筹备委员、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常务委员和化学学部副主任等,为我国的有机化学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领导采纳了庄长恭等化学家的建议,按二级学科建立有机化学研究所。1950年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正式在上海成立,庄长恭被任命为有机化学所的第一任所长。有机所戴立信院士曾协助庄长恭搜集有关高分子研究的文献,戴立信表示:“1950年建所初期,他广泛延聘人才,调整研究方向,为新中国的有机化学发展创造了条件。他的很多思想都非常新,一些见解和看法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

1956年3月,庄长恭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等文件。同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的常务委员和化学学部副主任,后又被委任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负责筹备工作。

庄长恭还长期担任《中国化学会会志》和《化学学报》的编辑委员,他对中文有机化学名词极为重视,常说这是化学在中国生长的先决问题。现在一些常用的有机化学名词,如吲哚、吡咯等杂环名词都是他的创意。

庄长恭将毕生都献给了祖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从不计个人得失。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德国拜耳药厂想购买他的专利,他回答说成果不属于私人;二战胜利后,美国的Lily药厂以年薪数万美元聘请他,他也不感兴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外汇,他就拿着以前自己到美国考察时省下来的外汇跟银行兑换,换成人民币后全捐给国家支持抗美援朝。

在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及化学研究所的筹建过程中,庄长恭为多次的规划方案论证、复杂的机构调整以及大批人员的异地搬迁付出了很多精力,宵衣旰食,终致积劳成疾。一次去东北考察期间,他不幸染病,健康每况愈下。1962年2月15日,在上海与世长辞。

桃李葳蕤 潜心耕耘育人才

庄长恭不仅是享誉国际的科学家,也是深受爱戴的教育家。他高尚的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献身科学的情操深深影响着学生及共同工作者,如邢其毅、高怡生、黄耀曾、田遇霖、朱任宏等人,后来都成了我国化学界的杰出人才。

田遇霖等人回忆,庄长恭备课时除了反复推敲内容外,还注意如何讲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易于了解,在潜移默化中授学生以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他经常启发同学们认识自然必须逐步深入,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庄长恭认为,中国的科学事业要发展,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有所不为,始有所为”,起点要高“取法乎上,适得其中”,但好高骛远不行,根深才能叶茂,要严谨敏锐;其次,要有坚强的毅力,有“背水一战”的决心,让自己“置之死地而后生”,要坐得冷板凳。

庄长恭对科学的热爱,他身上创新、严谨、勤勉、坚毅的科研精神,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同事和孩子们。“他有时为了研究一条合成路线,可以一夜没睡。”“父亲让我在做科研时,选择有创新性的、有意义价值的方向,而且要坐得住冷板凳,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全心全意地攻克难关。”庄长恭的长子、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原主任庄亚辉说。

庄长恭已逝世超过一个甲子,中国化学界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先驱的贡献。为了纪念庄长恭,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从1993年起设立了庄长恭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激励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研人员;199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举行了纪念庄长恭诞辰100周年活动,将他的铜像设立在该所;2017年,上海有机所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建立了庄长恭研究所……

家国情深 常常讲起东西塔

无论走多远,对泉州的孩子庄长恭来说,家乡和家乡的父老,始终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常常跟孩子们讲起家乡的古迹,十分记挂家乡的发展,尽己所能帮助家乡人民解决困难。

庄长恭的小儿子庄亚德回忆,自20世纪30年代离开老家外出求学后,由于彼时社会形势、交通条件及个人的工作、健康等多方原因,庄长恭没再回过泉州,但他对家乡的感情从未淡薄过。他们几个孩子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开元寺的双塔、甲第巷对面的洋教堂、家里的花园假山书房、辛亥革命时泉州的情境及在青阳学校教书的经历等,他一直与老家的亲人保持联系,了解家乡的情况。

庄亚德表示,父亲曾收到了一些来自家乡的求助信件,他同妻子或汇钱款,或捐衣捐物,或将问题转给有关部门解决,尽己所能为家乡人民解决困难。“晚年他十分记挂家乡的发展,很想知道泉州的情况如何,可惜由于身体状况不能长途跋涉,没有再回家乡。”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版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民生
   07版:都市·法治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产业
   10版:经济·财富
   11版:地方新闻/房产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调查
   19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0版:环湾生活周刊·温陵志
   21版:温陵志·“泉”因有你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论瓷
   24版:泉州“狮”话
庄长恭:中国化学界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