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设教育强国,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6月30日,市政协在十三届第七次常委会会议上,围 绕“泉州基础教育补短板”主题开展专题协商。市政协副主席庄灿霞代表课题组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聚焦如何系统谋划推进基础教育发展提升,在“公平而有质量”上精准施策,强保障、促均衡、提质量,办好泉州人民满意的教育。
会上,8名市政协委员围绕我市基础教育现存短板,就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名优校+”办学模式、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家庭教育责任到位等为切入点,为推动泉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吴丽娇 通讯员杨炀/文 陈小阳/图
主题发言
深调研 找短板 精准建言施策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教育这个民生议题。
本次协商,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和部署,指导课题组做了充分的调研准备工作。
为了精准把脉、找准短板,市政协领导带领课题组多次深入市直有关学校和各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工作经验,与相关市直部门、县(市、区)和学校座谈,发放问卷调查、收集梳理相关数据资料和意见建议。经过课题组逐篇审改、反复打磨,形成了内容翔实、卓有成效的调研成果。
调研表明,目前我市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处于全省前列,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但与全市人民需求和期盼相比,在“局部区域结构性学位供给、城市核心区教育资源布局、城镇挤乡村弱现状、‘两项创建’工作”等方面尚有短板和差距,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亟需进一步构建。
市政协调研组既“把脉”又“开方”,提出了六方面18条建议:
(一)加快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动能
1.聚力加快推进东海、城东片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城市核心区教育“新高地”。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占比,在泉州一中、泉州五中等名校已在东海、城东片区办分校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名校办分校或引进品牌名校合作办学等形式。科学布局,优先保证基础教育设施用地,优先建设教育设施。
(二)坚持推动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融合
2.坚持协调发展,打造“全链条”优质基础教育体系,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多样发展高中教育,提质培优中职教育,拓展融合特殊教育。
3.坚持优质均衡,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行“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加强“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进“5G+专递课堂”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4.坚持分类施策,优化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加大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整合力度,推进乡村学前教育办学点标准化建设,推进管理标准化学校和乡村温馨校园建设。
5.坚持多措并举,通过提前做好学位需求预测、加快项目建设、强化招生管理,着力破解超标准“校额、班额”问题。
(三)打造新时代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发展基石
6.立师德正师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好环境”。
7.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实施“强师赋能”计划、建立“梯级培养”体系、实施校长职级制和引才行动、加强教育科研力量,培养引领教育发展的“领头雁”。
8.优化队伍结构,建立教师共享机制,深化教师职称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盘活挖潜教育发展的“新动能”。
9.加大保障力度,缩小编外合同教师占比,推动落实同工同酬,探索编外教师管理的“优点子”。
(四)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10.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11.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12.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13.进一步拓宽项目资金渠道。
(五)创新教师编制管理,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14.健全编制管理机制,设立“教育编制周转池”,支持适当提前用编,设置人员规模控制数。
15.推进依标足额配备师资。
16.优化教师调配和补充机制。
(六)健全“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打造家校社共育新样态
17.完善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完善育人工作机制,创新精准帮扶机制,强化关爱保障机制。
18.持续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转变教师评价方式,全面多元评价学生发展,完善“行政+督导+教科研+专业团体评价”的推进机制。